徐蘇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初中語文教學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當前形勢下,在教學實踐中采用開放式教學法是語文教育的必然趨勢,作為工作在教育一線的語文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深刻解讀新課標,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開放式教學;理論依據;應用效果
長期以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影響了教學質量。實踐表明,將開放式教學法引入語文課堂,對突破教學困境、改善教學現(xiàn)狀效果顯著。作為一種教學理論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開放式教學法因其特有的魅力,被稱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熱情、拓展學生思維的“靈丹妙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問題,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獲得大幅提升。本文首先闡述了開放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對其基本原理進行簡要說明,其次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前語文教學現(xiàn)狀,指出了將該方法引入語文課堂的必要性,最后結合具體教學實例,對開放式教學的應用效果加以說明,以期為教育工作同仁提供參考。
一、開放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又被稱為結構主義。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填鴨式”傳授固定結論和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探索、構建知識框架的過程。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時刻在以大爆炸式的速度不斷更新?lián)Q代,這對現(xiàn)代人自學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等觀念逐漸成為人們生存與發(fā)展的共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眰鹘y(tǒng)教育模式下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顯然無法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只有具備了主動獲取信息、建構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中屹立于不敗之地。開放式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重要意義,這正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學意義上的體現(xiàn)。
2.人本主義理論
該理論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著名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chuàng)立。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時,構筑了金字塔式的“頂峰體驗”論,充分肯定了人作為獨立個體的尊嚴與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的實現(xiàn),對推動現(xiàn)代教育改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思想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需要,更加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潛能激發(fā),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成長與發(fā)展。人本主義教學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具有極大的啟示性,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轉變自身角色,秉著“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尊重,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學生內心,了解學生心理渴求,將學生心理智力特點與學科特點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奧秘,體驗學習的快樂。開放式教學正是人本主義教學思想的有力實踐。
二、開放式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1.優(yōu)化課程設計,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在我國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由來已久,但將其作為教學中的一種常用手段,通過優(yōu)化課程設計,使之真正有助于語文教學,卻是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開放式教學旨在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的情境,進而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以七年級下冊《爸爸的花兒落了》拓展教學為例。該課文通過寫爸爸對“我”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時“我”的人生體驗,表現(xiàn)了“我”從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雖然還小,但也應承擔起許多原屬于爸爸的責任。教師在完成文本教學之后,第二課時預備開展拓展教學。拓展教學設計首先讓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學習,自主閱讀朱自清《背影》、王朔《致女兒書》、梁曉聲《父親》、傅雷《傅雷家書》等名著節(jié)選,搜集關于林海音及《城南舊事》的相關知識,整理與親情特別是父愛相關的古詩名句,這一環(huán)節(jié)屬于教學準備階段,事實上已經將學生帶入了教學情境。進入拓展教學之后,在導入部分組織學生對所閱讀整理的相關內容進行交流,從作家寫作人物表現(xiàn)手法、文章框架結構等方面展開研究,課堂氣氛活躍。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打包篇》,該廣告以兒子的口吻講述了患“老年失智癥”的父親在漸漸失去記憶的時候,始終記得兒子最愛吃的食物的感人故事。視頻播放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當父親在眾人面前抓起盤子里剩下的兩個餃子直接放入口袋時,包括廣告中的“兒子”在內,所有學生都面露尷尬、嫌棄之色,但當父親說出那句“這是留給我兒子的,我兒子最愛吃這個”的時候,全班學生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羞愧、自責和如山般沉沉的父愛,部分學生甚至感動落淚。在這一情景下,教師進一步讓學生兩兩一組,相互分享成長中與父母有關的故事,為接下來的話題寫作找尋素材、打開思路。討論結束后,要求學生以“父親”話題,自主作文。教室中一片寧靜,學生紛紛陷入思考。從學生上交的文章反饋情況來看,在這次教學實踐之后,學生的作文內容更加真實,筆下塑造的形象也更加鮮活、感人,教學效果顯著。
2.明確教學目標,將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作為重中之重
為了確保學習的有效性,開放式教學中開展探究活動時,問題的提出并不是天馬行空,而應當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不斷提升其思維品質。狠抓“發(fā)現(xiàn)問題”環(huán)節(jié),突出思維的敏銳性。探究性學習從問題開始,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相關,更重要的在于其思維的敏銳性。思維敏銳性和認知水平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逐步提升,教師在組織探究性學習中應注意講究策略。
開放式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能設計問題,而且還要會設計問題,
所提之問,不僅應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為學生思考提供充足空間,同時也在無形之中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范例,真正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牢固樹立“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意識。以《藤野先生》教學為例,教師提問:“文中‘東京也無非這樣中的‘也字,從語法角度來講,它是一個關聯(lián)詞,但該句前面沒有句子,與什么相關聯(lián)呢?文章一開頭,就寫這樣一句話,有何用意?”這看似沒什么研究價值的地方,教師卻提出了如此深刻的問題,瞬間就將學生帶入探究學習的狀態(tài)。一分鐘后,學生甲說:“這句話隱藏有潛臺詞,但是省略了。”教師進一步引導,“那么其間的潛臺詞又是什么呢?”頃刻,學生乙回答道,“清朝日落西山,腐敗不堪,作者遠渡日本尋求真理,但發(fā)現(xiàn)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也是醉生夢死、渾渾噩噩,由此心生悲憤之情?!苯處熒朴谝龑В瑢W生的思維潛力得到開發(fā),在平淡中找尋問題,在問題中探究獨特,才能真正體現(xiàn)開放式教學的優(yōu)越性。語文是一門培養(yǎng)人思維的課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較為膚淺,需要教師的引導。思維要深刻,就必須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善于從細節(jié)描寫中找真知。又如,教學《孔乙己》時,教師提問:“孔乙己既然貧窮,為何還穿著長衫?既然身著長衫,為何又要站著喝酒?”經過激烈的課堂討論,學生始知,文中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這一細節(jié)的用意所在,濃縮了孔乙己整個精神世界和社會處境。
實踐證明,開放式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對推動語文教育改革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值得推廣。同時,該方法更容易為青年教師所掌握和使用,有助于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加強語文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貴娥.開放式教學思路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1(17).
[2]金慶峰.開放式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1(31).
(作者單位 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鎮(zhèn)廣利學校)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