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
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對于權(quán)力的渴求可與俄羅斯的現(xiàn)任總統(tǒng)普京相媲美。經(jīng)歷過牢獄之災的她,在“利用權(quán)力和政策牟取私利”的問題尚無定論之時,近日表示今年5月將參選總統(tǒng)。她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強軍強國”方案,甚至包括希望武力收回克里米亞,并希望在一些國際事務(wù)上取代俄羅斯。對此,我很贊同專欄作者關(guān)于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論斷。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這樣的”季莫申科。對某事某人某種情況等等的見識與判斷,往往會從自己的所思所感出發(fā),信心滿滿地以為這就是事實。其實在絕大多數(shù)時刻,我們形成判斷或結(jié)論都難免片面和盲點。造成這種情況的,一方面是個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單一思維、不夠全面、邏輯性不足等等,此謂“心中的片面”;另一方面則是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客觀世界的客觀原因致許多事情存在盲點,讓人很容易忽略或“視而不見”,此為“世界的盲點”。最糟糕的事,莫過于片面與盲點齊發(fā),那便很容易成為笑話。
日本媒體的“厭華癥”,即類似于此。日本媒體尤其是報紙對于公眾的影響力,極為巨大。在世界許多國家正在探討“紙媒的危機”之時,日本的報紙依然保持著對公眾的絕對影響力。而世界上兩張發(fā)行量過千萬份的報紙,也都是“日本制造”。但幾乎所有的日本主流媒體在塑造中國形象的時候,可謂不遺余力地抹黑、詆毀、臆想、猜測,以有意的片面報道去夸大盲點,于是“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等論調(diào)甚囂塵上,而在鋪天蓋地的輿論攻勢面前,對中國持敵對態(tài)度的日本人也日趨年輕化。這確實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那么,日本主流媒體為何會如此“厭華”?除了日本民眾多年來養(yǎng)成的從眾心理之外,還因為媒體若不與政府保持論調(diào)一致,便不會有好果子吃。而且不論各個大報的股權(quán)構(gòu)成的實際情況如何,日本政府其實都已實現(xiàn)了對輿論的控制。以前有私營的報刊因不在政府管轄范圍內(nèi),報刊被罰款、其負責人三天兩頭被問話甚至拘押的事情屢見不鮮。即便像本刊此次提及的《朝日新聞》,在一些事情上包括70年前曾被擄往日本做工的部分中國勞工對當時持有礦山的三菱材料和日本焦炭工業(yè)(舊三井礦山)提起訴訟、要求賠償一事上,持相對公正透明的報道態(tài)度,言擄人強制勞動“是違反現(xiàn)代人類一般文明準則的”,但在涉及到日本國家利益的大事上,《朝日新聞》依然不敢造次,只能“人云亦云”。
話說回來,很多國家對中國形象認識的“片面”和“盲點”,其實也與我們在塑造國家形象時,較少長遠規(guī)劃和有意識的謀略有關(guān)。譬如說在馬航飛機失蹤一事上,中國的搜救行為和軍力展示,在參與救援的諸國中已很明顯地展示了大國風范與大國實力,但我們的媒體在做什么呢?嗯,在攻擊自己的媒體只能做點煽情的事。不知這些這么愛自省的人,能不能抽空寫篇本期《馬航MH370搜救的臺下戲》這樣的文章呢?很多時候是,你說自己不好,人家便會以為你比言說的更不好;而你即便要諷刺哪方面不好,是否能順帶說點別方面的長處呢?否則,你義正詞嚴說出的話語,依然難免折射自身的片面與盲點。
總有人提意見,說刊首語應(yīng)該八卦點。好吧,你認為汪峰為什么總是上不了頭條?我覺得啊,或許是因為有各種不湊巧,但也可能因為他在演唱會上深情款款獻給子怡的歌本來就是寫和唱給前任的。此事本身沒什么,只是一種象征。不過誰也不是盲人或者傻子,這份感情的分量顯而易見了,那干嘛要放上頭條呢?感情其實沒有那么多的因為所以,六六說 “真愛就是舍得一身剮光明磊落來找你”,此語貌似可以詮釋近段時間的熱點事件,即文章因出軌事對妻子馬伊俐道歉卻一點也不提另一當事人姚笛的態(tài)度。這個也沒什么,但有主編認為窮挖此事是為了正義。那么,你是否覺得,此事也存在個人的片面和認知的盲點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