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毅
(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北京 100084)
運動訓練學
對我國男子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力量訓練理論和實踐研究
袁曉毅
(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北京 100084)
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我國最好成績前6名的運動員力量訓練進行研究,研究目的是對國內(nèi)運動員力量訓練方法進行理論分析,并結(jié)合專家們的建議,歸納、推理、論證訓練方面已經(jīng)存在的科研成果和寶貴經(jīng)驗,結(jié)果表明:1)我國男子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的力量訓練以杠鈴為主,組合器械、功能性力量為輔,高翻、深蹲是發(fā)展最大力量時的必做練習,在最大力量訓練之后進行跳躍練習,更多安排動作結(jié)構與專項一致的力量練習,更加注重大強度下安排力量訓練;2)在發(fā)展快速力量訓練中均采用過跳深練習,一致認為起跳的速度是最重要的,但對于跳深的高度、周訓練安排次數(shù)、間歇時間、膝關節(jié)彎曲角度等具體操作事宜,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3)功能性力量屬于輔助練習,在競賽準備期、比賽期基本沒有安排,在恢復調(diào)整期間每周會根據(jù)運動員的個體情況安排1~2 次訓練,所占比例在力量訓練中極少。
高水平運動員;三級跳遠;力量訓練
蘇聯(lián)學者波波夫研究表明,當運動員助跑速度每增加0.1 m/s,運動員腿部著地過程中就要增加承受幾十公斤的垂直反作用力,就更難以和諧的完成試跳,那么我們在助跑速度遠落后于世界級選手的同時,應該相對更容易完美地完成技術動作,充分發(fā)揮自身現(xiàn)有的運動水平,但無論理論分析或在實踐觀察中,情況正相反[1]。
從總體上看,三跳起跳技術就是一個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轉(zhuǎn)換的過程,而這個轉(zhuǎn)換過程,我們認為是由運動員力量素質(zhì)決定的。
以往研究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些研究從整體上講較為分散、零碎和不系統(tǒng),尤其是調(diào)查對象幾乎全部停留在20 世紀90 年代初我國的運動員,對近10 a特別是現(xiàn)役國內(nèi)優(yōu)秀選手力量訓練分析不夠全面甚至是空白。
1.1 研究對象
我國男子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的力量訓練(選取專項成績在17 m以上的運動員6 人)(表1)。
表1 運動員基本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中國期刊網(wǎng)、國外力量訓練網(wǎng)站及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檢索以關鍵詞“三級跳遠”、“力量訓練”、“三級跳遠力量訓練”等,分別選取1994-2014 年文獻1 545 篇、6 997 篇、91 篇,對獲得資料進行重點閱讀與分析,對當前力量研究的最新進展及三級跳遠項目特征進行深入把握,同時,中國田徑協(xié)會國家田徑隊科研材料匯編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諸多資料支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分析、歸納與創(chuàng)新。
1.2.2 專家訪談法
根據(jù)論文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任務制定訪談提綱,對國內(nèi)17 m以上的6 名男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及其教練員關于力量訓練問題多次進行面對面及電話訪談,了解訓練的實際情況。訪談提綱如下:
1)您對所帶運動員力量訓練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2)三級跳遠力量訓練特點是什么?
3)力量訓練內(nèi)容與方法、訓練安排、負荷的要求是怎樣的?
1.2.3 觀察法
觀看2008-2013 年重要場次比賽和錄像,加強對我國男子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技術現(xiàn)狀的整體認識;
觀摩國家隊訓練了解實際情況,通過對技術表象和訓練實際的觀察,進一步思考和分析力量訓練對技術發(fā)展的影響。
2.1 速度的轉(zhuǎn)換與力量素質(zhì)
三級跳遠的3個支撐階段,垂直速度的增加都是基于水平速度的減少。每個支撐階段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轉(zhuǎn)化,實質(zhì)上是水平動能轉(zhuǎn)化的結(jié)果,1 名運動員在支撐階段跳起時獲得垂直速度的動能來源于2 個方面:運動員在支撐階段落地時所獲得的機械能和在支撐階段通過收縮肌肉所釋放的化學能。機械能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水平速度轉(zhuǎn)化的動能,但這種能量的一部分在支撐階段通過支撐腿肌肉的離心收縮而被儲存在肌肉和肌腱中,隨后通過同一塊肌肉的同心收縮在垂直方向上被釋放出來[3]。
從總體上看,三跳起跳技術就是一個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轉(zhuǎn)換的過程,而這個轉(zhuǎn)換過程,我們認為是由運動員力量素質(zhì)決定的。
力量是人體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工作時克服或?qū)棺枇Φ哪芰?,它是神?jīng)與肌肉系統(tǒng)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圖1)。力量訓練早已成為田徑運動中身體訓練的重要部分,它對速度、靈敏、耐力以及肌肉質(zhì)量均有重要的影響,還可以有效地預防運動損傷的發(fā)生。
圖1 神經(jīng) - 肌肉聯(lián)接示意圖[3]
力量是一種神經(jīng)-肌肉現(xiàn)象,以往的研究和訓練實踐中談肌肉較多,談神經(jīng)較少。符維登斯基的研究顯示,最大力量是神經(jīng)沖動適宜條件下產(chǎn)生的隨意收縮對抗外加負荷的力量,常在競賽中產(chǎn)生,而不是最大、最快用力時產(chǎn)生的力量[4]。
傳統(tǒng)上通常將力量能力分成4種類型(絕對力量、速度力量、爆發(fā)力和力量耐力)(圖2),Siff等人研究認為,盡管他們有各自的特異性但幾乎不在運動中單獨體現(xiàn),籠統(tǒng)地將三級跳遠劃為“速度力量性”項目,存在著一定的局限,“速度力量”掩蓋了“速度力量性”項目,有的強調(diào)速度,有的強調(diào)力量的事實[5]。
圖2 依 Siff和Verkhoshansky,1999[6]
根據(jù)三級跳遠項目的特點,需要的力量是運動員在高速度時的爆發(fā)力,只有這個能力的提高,才能為提高起跳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爆發(fā)力=最大力量/產(chǎn)生最大力量所需時間,那么新的問題應運而生,如果產(chǎn)生最大力量所需時間是1個主觀行為,那么只要在訓練中要求運動員加快完成力量練習的速度即可,但是三級跳遠3跳著地的過程對于腿部的負荷不是1 個主觀行為,因此在訓練中,要加強對運動員神經(jīng)的刺激,高強度的力量練習應選擇運動員較為興奮的時間進行,并采用言語鼓勵或模仿比賽環(huán)境引導運動員提高神經(jīng)興奮度,況且不管如何要求,訓練負荷對運動員神經(jīng)的刺激是不會高于比賽環(huán)境的。
2.2 以最大力量為基礎的快速力量決定起跳技術
3 次起跳是三級跳遠技術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決定成績的主要因素,而起跳能力又是起跳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起跳力量的大小對三級跳遠運動員是非常關鍵的。力量素質(zhì)分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與起跳關系最為密切,最有直接促進作用的就是快速力量,這是由于運動員要在高速助跑下完成3 次起跳,起跳動作須在極短的時間 (三跳分別為0.10 s、0.12 s、0.14 s左右)完成,因此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揮出大的力量來,運動員必須具備很好的快速力量水平。
1995 年英國選手愛德華茲以18.29 m跨世紀的一跳震撼了世界,對三級跳遠訓練指導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其完美的技術表現(xiàn)使人們對三級跳遠項目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表2)。教練卡爾 · 約翰遜在談到弟子破世界紀錄前的訓練安排時,著重提出“一個高水平運動員的技術表現(xiàn)30% 是依靠神經(jīng)系統(tǒng)支配肌肉的能力,力量訓練應涵蓋:同時募集最多數(shù)量肌纖維參與運動的能力;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靈活性的能力;發(fā)展動力性力量;避免肌肉肥大”[7]。
愛德華茲的最大力量在賽前半年就達到了個人最好水平,同時有效地避免了肌纖維橫斷面積的增大,成為他大幅度提高三跳起跳能力的先決條件。
表2 愛德華茲破世界紀錄前部分力量指標變化情況[8]
在對調(diào)查對象的教練員訪談中了解,高翻、深蹲是這6 名17 m以上運動員發(fā)展最大力量時必做的練習,與愛德華茲基本相同,但水平相差甚遠(表3)。最大力量訓練準備期1 周2 ~ 3 次,主要目的是使最大力量得到發(fā)展和提高,訓練的負荷量與強度都相對較大;比賽期仍然安排1 周1 次,主要目的是保持最大力量水平,量和強度都下降為準備期的80% ~ 90%??焖倭α吭跍蕚淦诤捅荣惼诿恐芏及才? 次左右。
表3 調(diào)查對象部分力量、跳躍指標情況[9]
我國三級跳遠教練員們對快速力量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認識,同時認為最大力量是發(fā)展快速力量的基礎和促進快速力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快速力量=肌肉收縮速度×肌肉收縮力量),也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大多數(shù)教練員認為最大力量應與快速力量(以跳躍練習為主)結(jié)合起來進行,在最大力量訓練之后進行跳躍練習,這時運動員只需克服自身的體重而不再有任何額外的負荷,但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會指揮肌肉進行快速收縮,這樣對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提高非常有利。
2.3 最大力量訓練方法和特點
“自由重量”指的是重量的路線可以自由地移動到任何地方。自由重量包括杠鈴和啞鈴,也包括壺鈴、實心球、負在足踝和手腕的重量塊、鏈等。采用自由重量練習時,無論是杠鈴或是啞鈴,重量的移動方位和方式是由運動員來控制的,而采用“力量練習器”時,雖然運動員能夠舉起很大的重量,但重量的運動路線卻是由機器控制的。
使用自由重量訓練的優(yōu)勢包括:
1)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動作方式;
2)突出顯示出肌肉的不平衡狀態(tài);
3)使全身參與練習,有助于發(fā)展關節(jié)部位的穩(wěn)定性;
4)與力量練習器相比,能夠產(chǎn)生更大的功率輸出;
5)有助于發(fā)展身體核心穩(wěn)定性力量。
自由重量使全身參與運動,可以同時發(fā)展許多肌肉和肌肉群的力量。它們還有助于運動員控制其關節(jié)和發(fā)展維持身體姿勢的力量。由于運動的角度和軌跡沒有限制,所以起穩(wěn)定作用的肌肉必須收縮以保證關節(jié)在同一個軌跡上運動。同時,由于練習動作的不固定,致使某些角度下的訓練效果差,這是自由重量練習的不足的結(jié)果。
目前我國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的最大力量訓練以杠鈴為主,組合器械、功能性力量為輔。
常用發(fā)展腿部肌肉力量的訓練手段有:
1)深蹲:負杠鈴下蹲時膝關節(jié)角度小于90°,或以大腿與地面平行為準;
2)淺半蹲:大腿與水平線的角度為60°;
3)深半蹲:大腿與水平線的角度為30°;
4)坐蹲:利用凳子高度的變換,控制運動員下蹲的角度,以凳子為信號,運動員臀部觸及凳子就立即改變運動方向,使杠鈴由向下轉(zhuǎn)為向上運動;
5)斜蹲:在專用的架子上負杠鈴以60°左右的角度向前上方蹲起,使用力的方向與實際用力的方向更為接近;
6)負重上高臺:負杠鈴單腿邁上高臺,要求支撐腿蹬伸充分,上體保持正直。
杠鈴屬于自由重物,采用杠鈴訓練的好處是提高肌肉力量的同時,還可以提高身體各肌肉穩(wěn)定動作,維持平衡和協(xié)調(diào)用力的能力,負荷采取重量逐漸增加,重復次數(shù)逐漸減少的“金字塔”方法,或采取完成1 組練習后,馬上做1~2 組較輕的重量練習,再進行更大重量練習的“跳躍式”法、“極限”法等,要求盡量加快完成動作的速度,這對訓練肌肉快速發(fā)力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杠鈴訓練便于控制訓練量和訓練強度,雖然近年來遭到世界眾多學者的質(zhì)疑,但仍然是應用最廣泛的力量練習手段。
同時教練員們提出,現(xiàn)有的力量組合器械大多是以健身為目的設計的,雖然能針對不同部位肌肉進行相對獨立的訓練,但對于高水平運動員最大力量、爆發(fā)力的訓練效果上不及杠鈴練習,訓練量和強度不好掌握,同時容易造成肌肉肥大,降低了肌肉收縮速度,難以完全替代杠鈴力量訓練。這方面,田徑強國(如,德國)在針對專項特點研發(fā)力量器械上的成功經(jīng)驗,值得借鑒。
2.4 快速力量訓練方法和特點
長期以來,我國教練員在三級跳遠快速力量訓練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經(jīng)驗,曾培養(yǎng)出我國優(yōu)秀三級跳遠選手鄒四新、曾立志等,湖南田徑隊在力量訓練中針對南方運動員的身體特點,強調(diào)力量練習與專項緊密結(jié)合,采取負重跳出、負重上高臺、快速送髖、計時下蹲等練習方法和手段并大量采取了徒手與中、小負荷的練習,特別強調(diào)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身體平衡的技能以及如何更好地體現(xiàn)本項目快速性、爆發(fā)性、向前性的特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
近兩年湖南小將董斌進步很快,在2013 年全國田徑室內(nèi)錦標賽南京站男子三級跳遠決賽中,以17.16 m打破了由哈薩克斯坦選手薩凱爾欽保持了20 a的室內(nèi)亞洲紀錄17.09 m。
河北田徑隊20 多年來,先后培養(yǎng)出段琪峰、吳冀、李延熙、曹碩4 名17 m以上選手,力量訓練手段強調(diào)簡單、有效,組數(shù)、次數(shù)少而精,更多安排動作結(jié)構與專項一致的力量練習,更加注重大強度下安排力量訓練,迫使運動員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完成練習,達到對運動員運動神經(jīng)更大刺激的效果。
發(fā)展快速力量的方法有很多,但發(fā)展腿部快速力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各種各樣的跳躍練習,在這種練習中,肌肉都是先被迫進行快速的離心收縮(肌肉被拉長),然后迅速得轉(zhuǎn)為向心收縮(肌肉縮短),生理學研究的結(jié)果已經(jīng)證明預先拉長的肌肉在收縮時的速度和產(chǎn)生的力量更大,在一定范圍內(nèi),肌肉被拉長的速度和幅度與肌肉收縮的速度和力量成正比,因此,這一類練習訓練的能力正是三級跳遠運動員需要的。
2.4.1 以水平向前為主的練習
跨步跳:2 條腿交換連續(xù)跳過一定的距離;
單足跳:1 條腿連續(xù)跳過一定的距離;
跨步跳和單足跳結(jié)合跳:2 種跳法任意組合連續(xù)跳過一定的距離。
以上3 種水平跳躍練習在訓練中使用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這些練習有一定的水平速度,更強調(diào)向前跳,而且每一跳起跳腿的積極扒地動作和擺動腿的擺動配合動作與三級跳遠起跳時的動作基本一致,因此這些練習不僅可以發(fā)展運動員的快速力量,還可以訓練和發(fā)展運動員的基本技術,也常常稱為專項跳躍練習。這些練習跳的距離在準備期訓練時距離長一些,隨著比賽期的臨近,跳的距離逐漸縮短,基本有3 種訓練方法:
1)以盡量少的步數(shù)跳過一定距離,要求運動員每一跳的距離盡可能大;
2)以盡快的速度跳過一定的距離,而不考慮所跳的步數(shù),要求運動員盡可能地加快跳的頻率;
3)采取計時的方法,一定距離內(nèi)要求運動員既要有較大的步長,又要有較快的步頻。
后2 種跳法特別強調(diào)跳的速度,運動員必須盡可能地加快每一跳起跳的速度,所以對發(fā)展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效果較好。
在此基礎上,短距離助跑(4 ~ 6 步)五級跳、助跑三級單足跳、弱腿跳遠對發(fā)展運動員的快速力量效果更好,因為這幾種練習都是在運動員進行一定距離的助跑后開始的,從第一跳起跳就已經(jīng)具備了較快的水平速度,與實際專項跳躍時條件更加相似,在落地時腿所承受的負荷也比一般的跳躍練習大,對于發(fā)展運動員專項快速力量更具針對性。
2.4.2 以向上為主的練習
連續(xù)跳欄架(3 ~ 10 個):雙腳或單腳跳起,欄架之間的距離根據(jù)運動員的具體情況變化,基本的原則是盡量使運動員更多地向前上方跳起,也可以采取長短不一的欄間距離,可以同時發(fā)展運動員控制動作的能力和協(xié)調(diào)性。
連續(xù)跳上跳下跳箱練習(5 ~ 8 個):與連續(xù)跳欄架非常相似,難度略微小些,因為運動員跳到跳箱上可以稍停頓一下再開始后繼的動作;但在要求上是盡量縮短停頓的時間,保證動作的連續(xù)性。
2.4.3 跳深練習
跳深練習主要發(fā)展運動員腿部肌肉“拉長-縮短”轉(zhuǎn)換的能力,通常人們認為連續(xù)跳欄架和連續(xù)跳箱也是跳深練習。
Siff等學者認為對“超等長”的清晰界定是很重要的,必須區(qū)分超等長運動與超等長訓練,前者是許多運動(跑、跳、擊打)的組成部分,而后者則是依據(jù)方法學理論確定的應用超等長運動的獨特訓練形式[11]。兩者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通過撞擊接觸地面,迫使肌肉在盡可能增大肌張力的時間上,時間稍長幾分之一秒,這個動作就是普通跳躍,而不是超等長訓練,這就是我們在訓練中反復向運動員強調(diào)起跳速度的原因。三級跳遠3 次起跳本身就是3 次最大強度的“超等長練習”,三級跳遠單足支撐反作用力可以達到本人體重的20 倍以上,運動員必須適應腿部肌肉快速被拉伸而又主動收縮的動作形式。
Kerin等[12]認為傳統(tǒng)的跳躍運動員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訓練集中于杠鈴和普通健身組合器械,動作形式和肌肉發(fā)力順序與專項相差甚遠,六、七十年代蘇聯(lián)三級跳遠運動員的成功正是大量采用跳深練習替代了杠鈴。
對于跳深練習,跳下的高度是關鍵因素之一,太高會使運動員承受的負荷過大,對機體造成傷害,同時會迫使運動員的起跳時間加長;太矮又不能給運動員足夠的刺激,多年來世界各國研究人員采用了20 cm ~ 2 m的高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來研究有了新的進展,關于它的作用機理和使用方法更加明確,最大程度上將練習帶來的傷害降到了最低。并在跳深練習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由落下跳(drop jump)”的訓練方法,實際上就是在前蘇聯(lián)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運動員采用跳深練習時對膝關節(jié)著地的角度有了明確的要求。Newton等人認為落地緩沖的時間應該在0.125 ~ 0.18 s之間,這樣更接近專項起跳時間[12]。
研究表明,“跳深”高度為60 cm時,運動員反彈跳起的高度與起跳時間呈最佳配比(jarver,2000[12])(表4)。
表4 依Jess Jarver,2000[13]
要想把落地的沖力轉(zhuǎn)換成水平速度,運動員必須盡最大力量緩沖,肌肉先被離心拉長隨即主動向心收縮,任何跳躍項目的起跳都是短暫的,優(yōu)秀運動員起跳時間不會長于0.2 s,因此迫使運動員緩沖時間長于0.2 s的練習是無效的,必須變換練習的條件。
較低高度的跳深變換練習,如單腳跳+單腳支撐+單腳跳+單腳支撐并配合擺臂可以形成組合訓練更接近專項需要,不斷變換跳深的高度、膝關節(jié)落地角度、落下地面的軟硬、練習的組數(shù)和休息時間可以發(fā)展運動員持續(xù)性和最大離心收縮力量(Kerin, 2002[14])。
Schweigert[14]認為運動員在一定高度上雙腿或單腿自由落下,以單腿支撐而不做后繼跳躍可以達到與跳深同樣的效果,前提是膝關節(jié)角度不能變化,盡量保持筆直,落地支撐后并不起跳,但心理上要有起跳的準備,發(fā)展腿部離心收縮的力量。
Hay[14]也認為肌肉離心收縮是關鍵,可以單獨通過高處自由落下支撐或與跳深練習結(jié)合訓練獲得,但肌肉拉長-縮短周期訓練對發(fā)展運動員肌肉獲得垂直速度無顯著效果。
面對不同的學術觀點,究竟怎樣應用效果更好呢?根據(jù)項目特點結(jié)合2種手段的優(yōu)點,我們認為通?!疤睢倍际遣扇‰p腳跳下雙腳跳起,這顯然不符合專項的要求,沒有1個跳躍項目要求運動員雙腳起跳,但單腳“跳深”不容易控制身體平衡且起跳時間較慢,違背了快速起跳的原則,因此采取雙腳跳下但限制膝關節(jié)彎曲角度,盡量保持膝關節(jié)繃直,將一部分緩沖力量分攤到踝關節(jié),并主要通過踝關節(jié)發(fā)力起跳,不管采用何種方式前提條件是起跳時間要盡可能得快,不能長于0.2 s,反復向運動員強調(diào),自由落下時擺臂要配合起跳,落下的過程中就要想到馬上要落到一塊“燒紅的鐵板”上,集中用力完成跳躍練習。
1次大運動強度的跳深練習之后,會引起肌肉延遲酸痛和腫脹,1周之內(nèi)不要安排超過1次的訓練。如果采用多個跳臺進行練習,組與組之間的休息時間根據(jù)運動員的競技水平5~10 m之間逐漸延長。
在與國內(nèi)教練員交談中得知,發(fā)展快速力量訓練中均采用過跳深練習,一致認為起跳的速度是最重要的,但對于跳深的高度、周訓練安排次數(shù)、間歇時間、膝關節(jié)彎曲角度等具體操作事宜,沒有達成共識。
現(xiàn)今是信息時代,不可能再有什么秘密的訓練方法或手段別人不知道,從對世界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訓練內(nèi)容和安排的來看,絕大多數(shù)國家與我國也是非常相似的,但在大家都采用同樣的訓練方法和手段時,不同的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對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獲得的訓練效果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相反。以跳躍練習為例,盡管采取的練習完全一樣,如果訓練中只要求運動員跳得遠或跳得高,而沒有足夠重視起跳速度,就可能更多地發(fā)展了運動員的力量能力,而不是快速力量能力,發(fā)展的是較快的快肌纖維而不是收縮速度最快的那部分快肌纖維。
2.5 功能性力量
功能性力量訓練是一種訓練理念,是一種協(xié)調(diào)性訓練,是功能動作訓練的一個分支,通過多關節(jié)、多維度、平衡能力、本體感覺和不穩(wěn)定性在內(nèi)的動作練習,達到提高全身肌肉整體工作能力和效率的目的,強調(diào)軀干部位和各關節(jié)周圍小肌肉群的穩(wěn)定輔助作用,它并不直接提高單塊肌肉的收縮速度或力值,而是通過肢體穩(wěn)定性的加強,主動肌與輔助肌、拮抗肌之間協(xié)作能力的提高,神經(jīng)-肌肉支配能力的改善,來提高一個動作不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配合,最終達到提高多塊肌肉參與完成整體力量目標的能力。具體的訓練方法包括懸吊訓練、振動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本體感覺功能訓練等。
我國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最早在2010 年赴美國著名的體能訓練基地AP 公司學習功能性力量訓練,并在力量訓練實踐中不斷整理消化所學理念,2011 年以后訓練界達成共識,功能性力量訓練在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力量訓練中基本屬于輔助練習,在競賽準備期、比賽期基本沒有安排,在恢復調(diào)整期間每周會根據(jù)運動員的個體情況安排1 ~ 2 次訓練,所占比例在力量訓練中極少。
1)我國男子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的力量訓練以杠鈴為主,組合器械、功能性力量為輔,高翻、深蹲是發(fā)展最大力量時的必做練習,在最大力量訓練之后進行跳躍練習,更多安排動作結(jié)構與專項一致的力量練習,更加注重大強度下安排力量訓練。
2)在發(fā)展快速力量訓練中均采用過跳深練習,一致認為起跳的速度是最重要的,但對于跳深的高度、周訓練安排次數(shù)、間歇時間、膝關節(jié)彎曲角度等具體操作事宜,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
3)功能性力量屬于輔助練習,在競賽準備期、比賽期基本沒有安排,在恢復調(diào)整期間每周會根據(jù)運動員的個體情況安排1 ~ 2 次訓練,所占比例在力量訓練中極少。
[1] 詹姆斯 · 海. 三級跳遠研究綜述[J]. 體育研究. 1995(4):50.
[2] 布呂格曼. 第六屆世錦賽生物力學報告[J]. 田徑. 1998(8):19 - 24.
[3] 田徑運動教程編寫組. 田徑運動教程[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13,58.
[4] 科米等. 運動生物力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5:109.
[5] 西弗. 運動生物力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6:129.
[6] 袁曉毅. 對我國男子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的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07,19.
[7] Carl Johnson. The elastic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Jonathan Edwards[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6,2 - 3.
[8] Carl Johnson. The elastic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Jonathan Edwards[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6,63 - 69.
[9] 袁曉毅. 對我國男子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的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07,46.
[10] 謝朝輝等. 湖南省田徑隊男子三級跳遠成功的啟示[J].湖北體育科技. 2003(1):97 - 98.
[11] 西弗. 運動生物力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
[12] David Kerin. Achieving strength gains specific to the demands of jumping events [J].Track - Coach.2002(2):5109.
[13] 袁曉毅. 對我國男子高水平三級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的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07,50.
[14] David Kerin. Achieving strength gains specific to the demands of jumping events [J].Track-Coach.2002(2): 5110.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Strength Training of Elite Triple Jump Athletes in China
YUAN Xiao-yi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specialist interview, this study researches strength training of national top six athletes . The study objectives are mak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domestic athlete strength training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professional suggestions, summarizing, deducing and demonstrating exis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training.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Strength training of national elite male triple jump athletes mainly using barbell, combined apparatus and functional strength as auxiliary. High loop and deep crouch are the must in developing maximum strength. After maximum strength training, jump practice should be implemented. Strength training with movement structure in heavy intens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2) In the training of rapid strength development, depth jump practice should be adopted. It is agreed that the height of takeoff is important. There is no consensus about height of depth jump, training times per week, interval time, bending angle of knees and some specif i c operations. 3)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is auxiliary exercise. No arrangements in preparation and competition period. One to two times training per week in recovery and adjustment period according to athlete personal situation. The percentage in strength training is quite less.
elite athletes;triple jump;strength training
G823.4
A
1004 - 7662(2014)02 - 0067 - 07
2014 - 02 - 17
袁曉毅,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徑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