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榮友
(福建省光澤縣止馬鎮(zhèn)農技站,福建光澤354100)
光澤縣位于福建省北部山區(qū),手工插秧一直是當?shù)剞r民的主要插秧方式,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yè)勞動力日益不足,手工插秧已經嚴重阻礙了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由于水稻種植生產環(huán)節(jié)多、季節(jié)性強、勞動強度大,所以水稻種植戶對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需求十分迫切,而目前水稻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移栽的機械化程度最低。為了實現(xiàn)水稻機械化插秧,2011年光澤縣開始引進插秧機,推廣機械化插秧,從近幾年使用的情況來看,機械化插秧較為復雜,需要配套適宜的秧苗、適宜的水田耕整、適宜的田管技術,才能達到高產高效??偨Y了光澤縣早稻機械化育秧技術。
選擇管理和運輸方便、田塊平坦、光照充足、排灌良好、土壤肥沃、土質松軟、無石粒無病害的稻田做秧地。根據(jù)機插秧面積,按1∶80準備秧田面積。
做秧畦之前先去掉稻樁雜草雜物等,播種前1~2 d將秧畦做好,拉線取直做長20~30 m、寬1.3 m、高20 cm、溝寬40 cm、畦面平如水、畦邊直如線的標準秧床,秧田四周開好寬45 cm、深30 cm的圍溝。秧地施水稻專用肥30 kg/667m2,均勻撒施在溝里,再與溝泥拌勻,制成營養(yǎng)泥待用。
根據(jù)稻作類型、品種特性、土壤類型、海拔高度、稻區(qū)病情等選擇相適宜的高產良種,達到趨利避害,獲得高產。
拉線按縱向每畦排兩行秧盤,畦邊與秧盤間距10 cm,盤與盤要貼緊結實,秧盤排好后,盤邊用泥填實,固定秧盤,然后去掉溝中礫石雜草等異物,將溝泥和爛,填鋪在軟盤里抹平,待1~2 h漿泥沉實后再補填1次泥,使盤中泥呈下實上虛,厚與軟盤齊平,就可播種。每667m2大田備足22個秧盤左右。
機插育秧播種密度大,秧苗根系集中在盤內薄土層中交織生長,秧齡彈性小,宜短秧齡,早稻秧齡25~30 d,若面積大,4~5 d同批秧插不完的要分批播種,播種前種子要先做發(fā)芽試驗,發(fā)芽率要求在85%以上,大田用種量:早稻雜交種1.4~1.5 kg/667m2,種子先催芽至破胸,再用藥劑拌種,然后按盤定量均勻播種,最好能用播種器具播種,提高播種均勻度與播種效率,播后用板塊壓種,使種子上覆蓋一層薄泥。播種后可在種子表面噴施1 000倍敵克松液進行消毒,預防爛秧。
機插育秧,播種密度大,秧齡彈性小,秧苗適宜高度15~20 cm,4~5片葉齡,秧管需環(huán)環(huán)扣緊。
1.6.1 保溫措施 早稻播種后,應立即蓋膜保溫防寒,適時揭膜通風煉苗。
1.6.2 水分管理 采用濕潤灌溉,播種后至1葉包心前,保持滿溝水,畦面濕潤,促進扎根立苗,秧苗1葉包心后至移栽前3~4 d,每天灌1次上畦的跑馬水,然后保持滿溝水,畦面濕潤即可,插秧前2~3 d排干溝中水涼秧,使秧根與泥塊硬結,起秧不散。
1.6.3 肥料施用 在1葉1心期,視苗情追施“斷奶”肥,每667m2秧用腐熟的糞清500 kg對水1 000 kg或用尿素5 kg對水500 kg,于傍晚澆或灑施,并潑1次清水。若床土肥沃的可不施。
在移栽前3~5 d視秧苗長勢施用“送嫁”肥。葉色褪淡的苗,每667m2秧苗用尿素4~4.5 kg對水500 kg,于傍晚灑施,施后灑清水洗苗以防肥害傷苗;葉挺拔而不下披苗,每667m2秧苗用尿素1~1.5 kg對水100~150 kg進行根外噴施;葉色濃綠,且葉片下披苗可免施,用控水來提高苗質。
1.6.4 病蟲害防治 秧苗在2葉包心期和4葉包心期,分別用康寬、吡蚜酮、三環(huán)唑農藥防治稻飛虱、二化螟、稻薊馬、稻瘟病等病蟲害2次。
機插秧不同手插秧可靈活調整,大田準備不好,插秧容易過深或漂秧倒秧,精整方法:插秧前30 d,先噴除草劑草甘磷異丙胺鹽,殺滅田間大型雜草,插秧前2~3 d將田犁好,然后每667m2施水稻專用肥30~40 kg、尿素3 kg、硫酸鎂1 kg作基肥,再將田耙平,田面高低落差不超過3 cm,接著每667m2用60%“丁草胺”乳油100 ml拌濕潤細土20~25 kg均勻撒肥,施后田內保持6.6~10 cm水層2~3 d,進行藥劑封殺滅草,壓低雜草發(fā)生基數(shù)。
盤和秧同時拿起,再平放,然后小心卷苗脫盤,保證秧塊不變形,不斷裂,不傷苗。
早稻因生育期短,插植穴距宜密些,一般以14 cm為宜,相應穴數(shù)1.6萬/667m2。每穴插植苗數(shù)雜交稻平均2~3粒谷。常規(guī)稻早季每穴苗數(shù)為3~5苗。
提高移栽質量除了按要求培育合格機插秧苗,耕整和沉實大田外,還應注意調整插秧深度,在保證插植的秧苗不發(fā)生漂秧、倒秧的前提下,插植深度越淺越好,一般2~3 cm。
2.5.1 肥料施用量 水稻肥料施用量與品種特性、土壤基礎肥力有關。一般純氮施用量早稻每667m2需 11 ~ 12 kg。氮、磷、鉀的比例為 1∶0.5∶(0.8~1)。高產品種應增加施肥量。 前作為蔬菜或煙后稻的應減少施肥量。
2.5.2 施肥時期 基、蘗、穗肥比例一般氮肥為2∶1∶1,鉀肥為2∶2∶1,磷肥可全部作基肥施用。前作為蔬菜或煙后稻的,基肥應少施或不施。基肥可在最后1次耕地前施用。促蘗肥在插秧后7~10 d一次施下;抽穗前20 d開始施用穗肥,一般在曬田復水后。長勢過旺的田塊應少施,遲施。
插秧后應保持淺水層,機插后30~35 d排水曬田,曬田程度以田中間出現(xiàn)裂縫,人下田后能見腳印,但不陷腳即可。如曬田期間遇雨天一直不能曬干,至穗分化Ⅱ~Ⅲ期也要復水施肥。孕穗至抽穗后15 d,水稻需水量很大,必須保持水層。此后干濕交替,間歇上水,保持濕潤至成熟。收獲前7~10 d斷水。
機插大田秧苗小,行距寬,較人工手插田易發(fā)生草害,更應該注意預防草害。在平地作業(yè)完成后,進行藥劑封殺,保持水層5 cm以上,每667m2施用60%丁草胺乳油100 ml,7 d后再排水插秧。插后15~20 d,如稻田仍有較多雜草,可噴施莖葉除草劑新得力與香樂,殺滅稻田雜草。
適時打藥,防治病蟲害。根據(jù)病蟲情況,防治3~4次。水稻生長期間主要有稻薊馬、稻飛虱、稻葉蟬、螟蟲、卷葉螟、稻瘟病、紋枯病、細菌性細條病、葉鞘腐敗病、稻曲病、水稻基腐病等病蟲害。防治方法:一要做好田間觀察,掌握病蟲發(fā)生動態(tài);二要早防治,蟲害在低齡期噴藥防治,病害在發(fā)生初期噴藥防治;三要選對農藥、用足藥量、打準部位,確保打藥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