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麗,原玲玲
醫(yī)學教育
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來源與分析
胡光麗,原玲玲
南方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廣東廣州510515
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應特別關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本文從個體自身的問題與壓力、社會的問題與壓力以及學生學習與生活三個方面剖析了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的3個源頭,對醫(yī)學研究生各種心理問題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找到處理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的方法。
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來源;分析
現代社會越發(fā)激烈,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對青年人的技能、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下,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是青年學生順利實現社會化的關鍵。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下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現代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了前所未有巨大沖擊,因此,如何面對壓力和挑戰(zhàn)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是每個青年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以醫(yī)科研究生為例,醫(yī)學類專業(yè)本來就屬于高職業(yè)壓力、高風險、知識量巨大的專業(yè)類型,醫(yī)科專業(yè)研究生往往面臨著更多來自工作、生活、學業(yè)方面的壓力,是每個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問題。如何正確認識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困惑的來源,有助于幫助研究生提高心理素質,強化心理適應能力。
1.1 基于自身人格特征產生的心理問題
1.1.1 人格特征缺陷引起的心理問題人格特征得缺陷被認為是一切心理問題的內因人格特征的養(yǎng)成相關因素十分復雜,遺傳、教育、生長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都可影響個體的人格特征。有些負面人格特點是比較容易發(fā)現的,比如內向、害羞等表象,但是絕大部分人格特征都不會輕易地暴露在人前,而這些隱藏著的人格問題,往往在壓力的催化下,引發(fā)一些較為嚴重的行為問題[1]。隨著招生數量的增大,如何提前篩選出重點檢測的人群十分困難,并且提前做好好特定人群的心理檔案建立工作,有重點的管理存在人格缺陷的學生,幫助其在校期間能順利完成學業(yè)和健康的生活。
1.1.2 面對復雜人際關系的恐懼心理部分性格內向、又缺乏社交的技巧和經驗的學生。在社會交往之中常常存在自卑心理,缺乏溝通,長期壓抑的負面情緒不能得到排解,不及時發(fā)現和處理將可能導致精神疾患。
1.1.3 人際交往中的逐利價值觀其根源大多來自于家庭教育,部分家長不正確的引導,夸大了人際關系中的復雜性,過于強調社會交往中的趨利價值觀和自私自利的心理,使一些學生對人際交往抱有牟利心理甚至恐懼心理。
1.1.4 個體性格缺陷導致的心理問題由個體的人格特質傾向決定了少數學生有過于敏感、易于焦慮等不良人格特征,在人際交往中很難與他人進行有效地溝通和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另外其言行舉止也難為旁人所認同,這種學生必然很難融入到周邊的社交圈子和群體生活中[2]。尤其選拔研究生時,要對有心理疾病或是精神疾病史(家族史)的學生特別關注。應在面試或體檢中予以篩選,并建立相關的心理檔案記錄,依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適合錄取為研究生,如已入學,應配備專業(yè)人員長期監(jiān)控其情緒波動和思想動態(tài),預防其因精神疾患和嚴重心理障礙引發(fā)事故。
1.2 角色認知偏差引起的心理障礙
角色轉換的不適應適應性心理障礙主要指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處于與客觀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系列應激反應[3]。尤其對于應屆本科上剛剛考上研究生之后,這種由環(huán)境和角色轉變引發(fā)的心理沖突極為常見,主要包括了社會角色轉變障礙及學習模式轉變障礙兩方面[4]。一是對新的社會角色轉變不適應,應屆研究生都是大學階段學習成績較優(yōu)良的學生,而進入研究生階段以后,必須面對更多新的競爭對手,和同學相比,自己并無更多優(yōu)勢可言,全新的工作和生活內容,與本科時的學習情況完全不同,有些學生往往對新的學習模式和生活方式不知所措,這時極易產生自卑和焦慮心理,或是盲目尋找精神寄托,比如沉迷網絡或是服食藥物。二是對于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的不適合。本科生時學習模式是由老師主導學生,以知識的灌輸和理論講授為主。但研究生階段則需要培養(yǎng)其獨立自主的科研能力及工作技能,并且畢業(yè)的要求,也從單純的考試及格過渡到在導師帶領下完成獨立項目。一直以來習慣應試教育模式的應屆學生來說,是一個需要專業(yè)指導和時間來磨合的過程。
2.1 多元文化沖擊帶來的困惑
當代大學生生長在改革開放后的年代,這是一個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互相沖突,互相融合的特殊是時期。因此,不知不覺中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承受著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影響,在此環(huán)境下大多數研究生都處在一個不僅對外來文化一知半解,對傳統(tǒng)文化也認知不多的混沌狀態(tài)[3]。這種特殊的背景,也使他們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因缺乏有效地整合能力而產生失調。在這種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作為管理者不能盲目責備研究生是非觀念混淆或是政治思想道德淡薄,因為對于心理狀況處于“半熟”狀態(tài)下的研究生,很難正確的選擇和評估某一種社會價值系統(tǒng),而如果強加給他們某種概念,則非常容易出現茫然或是抵觸情緒,也很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非主流價值觀迷惑。
2.2 社會利益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困惑
現今社會高速發(fā)展,很多特殊的社會現象應運而生,各種心理問題隨之產生。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平均主義被打破后,社會各個領域均出現“下崗”、“下?!钡忍厥馊巳?。有些在校生的父母就在其中,在屬于一些弱勢群體的家庭中經濟困難,就業(yè)壓力等問題對學生造成很大壓力[4]。而某些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學生人群則出現揮金如土、驕奢凌弱等不良習慣。再加上媒體不斷報道的在各行各業(yè)出現的腐敗現象和負面消息,直接導致了很多研究生嚴重的心理失衡。錯誤的社會社會觀念帶來的問題,比如,現今一些單位招聘的標準,已經不單純靠個人能力來作為錄取的唯一標準,家庭背景的堅實或是出眾的相貌成為應聘的重要籌碼。這對于大部分相貌平凡或家境普通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公平的,由此導致學生產生自卑或是憤世嫉俗的心理問題屢見不鮮。并引發(fā)的“就業(yè)靠拼爹”、“高校學生整容熱”等不良現象,不僅使學生心理承受極大的壓力,更可能對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3 就業(yè)問題帶來的壓力
就業(yè)觀念變化和社會輿論壓力。隨著高等教育的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滲入,一方面市場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擇業(yè)機會和更大的自由度,同時也增加了就業(yè)的難度,加重了研究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yè)生本身的個人素質、性別、專業(yè)及家庭等因素又制約著擇業(yè)的自主權[5]。在個別極端的情況下,對有些研究生來說,“畢業(yè)”等于“失業(yè)”,一些碩士研究生將考博當成逃避就業(yè)的途徑,并衍生出一些不愿意面對就業(yè)的“讀書一族”,將學校當成避風港,不愿意面對外出就業(yè)帶來的壓力,拒絕自身的社會化進程。個別學生對“大學或是三甲醫(yī)院就業(yè)就是國家的鐵飯碗”這一傳統(tǒng)觀念抱著不放,不遠拓寬就業(yè)視野,拒絕到中小型單位或是私營單位工作,拒絕接受就業(yè)中的雙向選擇,因此錯失了很多大有可為的就業(yè)機會。
就業(yè)問題處理不好,對于心理適應能力并不強的研究生來說,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尤其是年紀相對較大,有些已有家庭的博士研究生來說,就業(yè)問題不僅關乎個人前途,還關乎家庭人員的福利,就業(yè)問題不順利,導致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隨之而來。更有甚者對生活本身失去信心,覺得前途渺茫,萌生出輕生的念頭,成為在校研究生管理的難題。就業(yè)信息反饋不足導致學生心理失衡。由于個體的心理特質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會導致不同人格特征研究生不同的反應。對于就業(yè)的前景預測,大部分學生會得出,我應該更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以加重就業(yè)的籌碼。另一部分則是幾乎直接認為自己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從而不斷地選擇讀書、或是延期來逃避就業(yè)問題。學校應該對每年雙向選擇所引起的學生反應進行一定的分析,并根據整體就業(yè)形式得出有效可信的就業(yè)形勢分析,并引導學生對就業(yè)問題做出正確的認識,積極提供可靠地信息幫助學生了解結業(yè)趨勢,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調動研究生的自主性,避免由此引發(fā)的心理問題。
3.1 來自學習中的壓力
(1)學習模式轉化的的不適應。多年應試教育影響下,我國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與本科生迥然不同,這對研究生群體里占大多數的應屆畢業(yè)生來說,在入學后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完全適應新的學習模式,從單純的讀書到研究生階段開始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從事科研工作,其實是對一個學生從心理、學習模式、學習環(huán)境乃至社交系統(tǒng)等多方面的強烈轉換,各種應激因素極容易對個別心理素質較弱,或是本身有心理或精神疾病史的學生造成沖擊,從而導致一系列問題;(2)激勵機制實施不當,一部分學生急于在新群體中奠定自身的地位,而此時管理者對激勵機制使用不當,不僅達不到激勵的效果,反而在群體間引發(fā)惡性競爭。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導師是知名專家教授,產生高于其他學生的心理優(yōu)越感等等[6]。這些在研究生階段開始初步建立的在工作群體中的定位,將直接影響到今后整個研究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此外,在研究生階段,學校的獎懲機制對學生的影響功能退化,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獎勵科目較少,獎懲在一部分學生被定型,少部分學生壟斷了各種激勵形式,如輔導員對學生干部的肯定,如入黨、評優(yōu)秀研究生。有部分學生則壟斷了各種懲罰,如補考、工作能力不被認可、在學科例會中表現不佳等等。尤其是在高年資的學生中,容易出現群體中學生心理位置定型化,造成群體間個體績效的上升和下降浮動基本停滯[7-8]。而且在高年資的研究生當中,行政獎勵及口頭獎勵的刺激作用都大為減弱;(3)對學習價值的理解和認同感是影響學習動機的深層原因。在社會生活普遍認知中,學習行為通過教育的方式加以強化,但同時也被簡單化為一種社會評價標準,甚至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幾乎成為評價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于是教育從表象上的意義簡化為文憑和學位,成為在社會中就業(yè)謀生的手段。學習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只有學生在主觀上建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對所學專業(yè)和未來的職業(yè)有認同感,并內化為自身的需求,轉化成學習的動機;(4)對知識的價值缺乏深層理解,以功利主義態(tài)度對待學習。由于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固有的對知識采取功利實用主義態(tài)度,奉守“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陳腐的封建觀念。在加上社會思潮中對物質、金錢等物質文化的過分渲染,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習的價值認識膚淺認為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提高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熟練職業(yè)技能,而是通過取得研究生學位來謀取社會地位及金錢利益,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極易引發(fā)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犯罪行為;(5)學校引導的價值體系與學生獲取信息渠道之間的的沖突。學校通常以各種方式灌輸學生以重視知識為核心的校園價值體系,但影響學生的信息渠道多種多樣,良莠不齊。圍繞商品經濟形成的社會價值體系更容易引導學生注重社會地位和經濟財富。尤其是互聯網上普遍蔓延的享樂主義、虛榮主義和不勞而獲的負面消息,致使學校倡導的價值體系越來越在研究生心目中喪失權威感,這是由社會影響因素導致校園引導功能減弱,單純的思想教育對研究生群體價值觀的樹立難以達到良好效果。
3.2 來自生活中的困惑于壓力
(1)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近年來,為了培養(yǎng)人才,緩解研究生的經濟壓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減免學費的政策,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很多學生的后顧之憂,大大減少了部分學生在經濟上的壓力。但經濟問題仍然研究生群體所面臨的巨大難題。對于應屆生入學的碩士及博士研究生來說,很多本科的同學,現在已經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和收入,紛紛成家立業(yè),結婚生子。而自己則拿著極微薄的助學金,生活緊張又清貧,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又面臨著婚姻的問題,不是因為過于清貧無法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就是本身有組建家庭但而無力贍養(yǎng)老幼,甚至需要親人朋友接濟。這些情況無疑對學生的自尊心產生巨大的沖擊,讓其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容易引發(fā)嚴重的心理問題[8];(2)來自戀愛方面的困擾。處于青春期后期和青年期初期的研究生群體是處在渴望與異性交往的時期,但戀愛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由于總體上生活經驗不足,在處理感情問題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缺乏駕馭情緒的能力,容易由于情感問題造成工作學習上的阻力。另有一部分學生戀愛觀不正確,對待感情問題極不嚴肅,成為很多校園惡性事件的導火索。年輕學生感情熱烈,容易沖動,不能很好的把握感情表達的尺度,一旦感情失敗,戀愛的挫折帶給他們是無盡的煩惱和痛苦。部分年齡較大的研究生,因為長期與配偶分居,產生感情淡漠或是發(fā)生出軌行為也在已婚學生之間屢見不鮮,因此造成的一系列影響常常成為影響學生工作和生活的最大原因。總而言之,對于研究生群里來說,對戀愛觀和婚姻觀的引導和教育十分重要,必須進行細致的教育和引導,因為處理不好戀愛問題造成了嚴重的心理疾患甚至身體傷害的事件要嚴格監(jiān)控,杜絕發(fā)生;(3)辦學條件不能滿足學生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由于客觀原因限制,部分學生對校內居住及娛樂環(huán)境不滿,業(yè)余文化生活較為單調,大部分學生走出校門尋求滿足,高校校園附近的網吧、游藝室、卡拉OK廳、餐廳非常密集。少數學生整日迷戀于此而荒廢學業(yè),有些甚至沾染惡習危害身心健康。學生對環(huán)境和工作生活的不滿,直接關聯到學習動機減弱,同樣易諸多引發(fā)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屬于育人工作,醫(yī)學研究生群體是我國醫(yī)學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培養(yǎng)的目標是醫(yī)療行業(yè)的精英,國家醫(yī)藥衛(wèi)生建設的骨干,也是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高素質科研、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醫(y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應給予特別的關注,只有正視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的狀況,探究和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制定科學有效地解決方法,才能有助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高層次醫(yī)學人才。
[1]馬喜亭,李衛(wèi)華.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壓力調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4):91-6.
[2]Bernd TJ.Friendship&friend's influence in adolescence[J].Ca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2:156-9.
[3]付菲.研究生心理問題與教育對策[J].教育教學研究,2010(4):267-70.
[4]文書鋒,俞國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5):61-3.
[5]俞國良,王燕.日常生活壓力與學生的心理健康[J].教育科學研究, 2000(3):33-9.
[6周莉,文書鋒.論導師在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0,21(4):48-9.
[7]Zimbardo PG,Richard.J Gerrig心理學與生活[M].16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0:81-8.
[8]王洪恩,潘興麗,吉峰.壓力對醫(y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20(9):123-4.
2014-04-15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S2013040013902)
胡光麗,碩士,E-mail:hgl115@fimmu.com
原玲玲,醫(yī)學博士,電話:020-61648369,E-mail:yl6af@s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