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永民
摘 要: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關(guān)鍵詞:境界;啟發(fā);道德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64-01
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得意弟子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北娚纳眢w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而后來成為弘忍大師繼承人的慧能法師則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逼刑嵩揪蜎]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老子問道,“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意思是說,集中精氣達(dá)到柔和,能夠做到像嬰兒一樣嗎?《道德經(jīng)》一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嬰兒”一類的詞語,例如,第四十九章,老子說道:“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會收斂自己的意欲,使天下之人的心思?xì)w于淳樸。百姓都專注于自己的所見所聽,而圣人則致力于掩塞他們的耳目,使他們恢復(fù)到嬰兒般的淳樸狀態(tài)。第五十五章,老子又說:“含德之厚,比之赤子?!焙猩詈竦赖碌娜耍拖癯跎膵雰阂粯?。上面兩句引文中,“孩子”和“赤子”與“嬰兒”都是同類含義。在第二十章,老子也曾說道:“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如無所歸?!蔽í毼沂堑〉?,對這些沒有任何的反應(yīng),好像還不會笑的嬰兒;一副頹喪失意的樣子,好像無家可歸的游子。
慧能法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是與老子所講的“道”有共通之妙的。這里的“無一物”非說是毫無感知,而是講心地純凈,恰如老子所講喻的“嬰兒之狀”,強調(diào)心地的純潔?!度纸?jīng)》云:“人之初,性本善。”按照佛家的說法,“善”其實并非善良的意思,而是完善的意思。即人在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時,其自性是圓滿的。而佛家所謂的自性,指的便是儒家和道家所說的“德”。據(jù)此,可以說,一個初生的來的這個世界上,便具有完善的“德”?!靶韵嘟?xí)相遠(yuǎn)。茍不教,性乃遷。”恰恰是因為后天受到社會習(xí)氣的污染,所以每個人長大后的“德”便不一樣了。仔細(xì)思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儒家提倡的“止于至善”、“明明德”等修身養(yǎng)性的目標(biāo),道家的“清心寡欲”、“返璞歸真”,以及佛家的放棄欲望、追求自我圓滿的修行目標(biāo),在本質(zhì)意義上,都是主張返回嬰兒狀態(tài)。
相傳周的始祖母姜嫄因踩到巨人的腳印而心動有孕,后生下后稷,以為不吉祥,于是,在他出生后曾三次將其拋棄。先將他拋棄在狹窄的巷子里,而路過的牛羊卻紛紛避開他;后來將他拋棄在樹林里,希望野獸吃了它,卻被前去伐木的人抱回;最后將他丟在寒冰上想凍死他,但是一群大鳥飛來張開翅膀覆蓋給他保暖。正如老子所說;“毒蟲不螯,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敝远鞠x見了不螯他,猛獸見了不傷害他,兇惡的鳥兒見了不搏擊他,是因為嬰兒處于無私無欲的生理狀態(tài),無貪爭之念,無相害之心,不會威脅到其他任何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
看似無知而弱小的嬰兒,其實能給我們很多的生存立世的啟發(fā)。生活中,一個人,你的人生閱歷可以很豐富,行事技巧可以很高超;你可以文韜武略,也可以腰纏萬貫,但是你不能因為這些而使得自己原本純潔的心靈遭受污染,而是依然以純美之心對待周圍的人事。
春秋時期的和圣柳下惠,因為食邑(即封地)為柳下(一說今河南濮陽縣柳屯,一說今山東新泰柳里),謚號惠,因“坐懷不亂”而被認(rèn)為是遵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典范。《中庸》上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現(xiàn)代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人在缺少外部監(jiān)督的情況下,往往容易放松要求,抱有僥幸心理。時代大潮,泥沙俱下;熙攘人群,魚龍混雜。謙謙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在細(xì)微之處,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做到“慎獨”實在不易。元稹有詩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蹦軌蛏砣搿盎▍病眳s懶回首的人,如詩中所說的“半緣修道半緣君”,除了心中有真愛之外,想必道德修養(yǎng)也定是一個重要原因。
和嬰兒相反,成年人則往往用一種帶有情緒的眼光去審視,周圍的人事,總是帶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去打量這個世界,將自己的精氣神暗暗的分散在了沒完沒了的思慮和情緒中,時而為自己擁有什么而高興地不得了,時而又為自己失去什么而傷感不已;時而羨慕別人,時而又暗自慶幸;時而為一件過去的事懊悔不已,時而又為將來發(fā)生的事萬分憂慮。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小時候我們不喜歡午休,因為我們沒有感到累。
但是,長大后,許多人不午休便難受的要命,原因何在,思慮過多,思慮過重。而這些情緒和思慮都會交替著不斷嚴(yán)重?fù)p耗我們的精氣,某種過分的情緒又會破壞我們元氣的和諧。所以,我們總會處于一種疲憊之中,甚至許多人都處在醫(yī)學(xué)上所說的一種亞健康狀態(tài)。
在這個方面,嬰兒給我們的啟示便是要學(xué)會化繁為簡,將復(fù)雜的世界變簡單,放下紛紛擾擾的思慮和情緒,學(xué)會看淡生活中的閑雜爾爾。燈紅酒綠,車水馬龍,俗事羈絆,拿得起,卻放不下,注定于塵世的深閨庭院里糾纏一生!松徑柴扉,閑云野鶴,孑然獨行在繁華之外,靜坐流年,淡看紅塵,疏枝淡泊,心如止水。劃粥割齏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不避艱險,一心為公贏得生前身后名,正是因為他內(nèi)心保留有更多地嬰兒般的“德”,即很少有自我和自私的意識。
所謂的像嬰兒學(xué)習(xí)的智慧,實質(zhì)上是撿起我們本來就已經(jīng)擁有后來卻丟失了的德行,乃是一種向人本性的回歸,滌除玄覽,是謂玄德?!皶r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愿來生為菩提時,身如琉璃,內(nèi)外明澈,凈無瑕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