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娟 梁欣欣
(鄭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中原文化之老子的無為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
王新娟 梁欣欣
(鄭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中原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無為”思想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盁o為”即“無事”、“靜”、“無欲”、“柔弱”;“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應(yīng)該順應(yīng)客觀規(guī)律,達到“無所不為”?!盁o為”思想對中國當代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原文化;老子;無為;和諧
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里不僅是華夏祖先最早最主要的活動之地,而且歷代先民為后世留下了一顆顆璀璨瑰麗的文化明珠。以今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奠基石,創(chuàng)造出震古燦今的中華文明。中原文化源遠流長,跌宕起伏,絢麗多姿,歷久而彌新。
老子作為道家的鼻祖,其道家思想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之一,也是中原文化的精髓?!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中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笨嗫h也就是現(xiàn)今河南省的鹿邑縣,即老子的出生地。而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寫于今河南靈寶。
老子以《道德經(jīng)》奠定了偉大的道的學說,全書僅僅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卻構(gòu)建了一個豐富的充滿辯證思維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其中“無為而無不為”是貫穿《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本文主要探討老子的無為思想并挖掘其現(xiàn)實意義。
“無為”是老子政治哲學中的核心概念,而“無為而治”是“無為”的自然延伸。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老子·五章》)這就是說,天地是不偏私的,萬物自有其自然發(fā)展,這就是自然無為思想的說明。老子提出不要和自然規(guī)律抗爭,而要利用自然規(guī)律去達到目的。
(一)“無為”即“無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五十七章》)
老子主張用“無事”即不要沒事找事,以不做擾民之事的正道來得民心,治天下。這里的“無事”是相對于“有事”說的?!坝惺隆笔侵附y(tǒng)治者通過煩政擾民,以繁苛政舉治國,使得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的貧寒之中,并引起天下混亂,社會動蕩不安。所以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老子主張的是“無事”之“事”:“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老子·二章》),“事無事。”(《老子·六十三章》)這里面的“無事”即“無為之事”,不要沒事找事,制造事端。也就是說要順應(yīng)客觀規(guī)律去做事,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不做。道自足,萬事萬物自足,人和萬物都能自行其是,不需要外力干擾它。如果統(tǒng)治者沒事找事,為難老百姓,自然就違背了人的天性和愿望,人人就會視統(tǒng)治者為異己力量而反抗之。
(二)“無為”即“靜”(清靜)。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我無為,而名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
這里“靜”與“躁”對舉,有行動于外且“躁”不可待之意。如:老子指出當時社會統(tǒng)治者一味追逐聲色貨利,窮奢淫逸,政事上朝令夕改,擾亂百姓,這都是統(tǒng)治者輕率急躁作風的體現(xiàn)。相反,擁有清靜的心境狀態(tài),才能順應(yīng)萬物的變化而變化,可以做到以靜制動。老子旨在說明對反的事物可以相互制衡,最后老子又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老子重“靜”也貴“重”,統(tǒng)治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能夠持守“靜重”,不宜輕率急躁。老子不僅主張統(tǒng)治者應(yīng)求清靜,而且提出人類的活動也應(yīng)在煩勞中求靜逸。
(三)“無為”即“無欲”?!盁o欲”即儉嗇去私。老子極端反對人的貪欲,認為貪欲不僅是人生的大敵,也是治國者的大敵,是造成社會罪惡和災(zāi)害的根源:“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老子·四十六章》)由于統(tǒng)治者的貪得無厭,導致國家不斷衰落,動蕩不安,因此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少私寡欲”,從而使老百姓“虛心”、“實腹”,心不亂,不爭斗,以百姓之欲為欲,無事才能無為,無欲才能無為,做到無事無欲,從而達到天下大治。對于人類自身也是這樣,要學會淡泊處事,知足常樂,以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
(四)“無為”即“柔弱”。老子反復(fù)強調(diào)“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七十六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老子·七十八章》),“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老子“柔弱”的主張是建立在柔與剛,弱與強相互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當事物處于柔弱的地位時,因其包含著無限發(fā)展的生機,最終也會轉(zhuǎn)化為剛強。以柔弱之道治國,便是行無為之治。統(tǒng)治者甘于柔弱,韜光養(yǎng)晦,對內(nèi)得民心,就會受到擁護;對外,就會得道多助;國家就會長治久安。
運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老子通過生活中的論據(jù)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堅強”的東西已失去了生機,“柔弱”的東西充滿著生機?!疤煜轮寥?,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老子認為水雖然很柔弱,卻能攻擊戰(zhàn)勝至為堅強的東西。就如俗話說的“滴水石穿”。所以老子說柔弱是勝過剛強的,在這里可以看出老子所說的“柔弱”并不是軟弱無力,其中包含著堅韌不克的性格。
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是不妄為,是善待別人,像水那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利。人生的態(tài)度也應(yīng)如此:要能處下,不爭而利民。
綜上所述,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要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的意思。它不僅指政治意義上的“無為”,也指為人處世中的“不爭”。其“無為”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無事而無擾,清靜而不躁馳,無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強。
(一)有利于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老子·七十七章》)老子十分關(guān)注我們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將自然的規(guī)律比喻為拉開的弓弦,在一高一低中體現(xiàn)了大自然的平衡。任何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活動都會破壞大自然的平衡,我們一定要順應(yīng)大自然的規(guī)律,做到無為而無所不為。
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告訴我們,宇宙中有“四大”,人只是其中的“一大”,因此,我們不能狂妄自大,唯我獨尊,應(yīng)該尊重、效法其他的“三大”,法地法天法道,自然無為,以實現(xiàn)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歷史發(fā)展迅速。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人類憑借科技的力量增長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也破壞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并導致了物質(zhì)至上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我們對自然界應(yīng)該持無為的態(tài)度,順應(yīng)大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二)有利于人和社會的和諧。我們是自然的一員,同時也是社會的一員。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中,難免會有矛盾和摩擦,那么,我們?nèi)绾蝸韺崿F(xiàn)人與人的和諧呢?老子給我們的建議是:“為無為”,“為而不爭”。我們一定要有善心。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人人向善、誠信,人與人之間也就可以和諧相處了。
(三)有利于人的自我發(fā)展。我們每個人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心理障礙。老子給出的建議是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老子喚醒世人要貴重生命,不可為名利而奮不顧身,同時要學會寡欲知足,知足常樂。
綜上所述,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體現(xiàn)了道法自然,對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尊重。老子反對物欲至上而提出的無欲思想,有利于克服社會中存在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傊?,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老子的無為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并顯示出了獨特的魅力。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3]李成德.老子的無為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6).
[4]張國良.老子無為思想的和諧意義[J].管子學刊,2011(7).
Inaction thought of Zhongyuan Laozi Culture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ang Xin-juan, Liang Xin-xin
(The Chinese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450001, China)
"Daodejing" is a bright pearl in the Zhongyuan culture, "Inaction" theory is the core of his philosophy thought. "Inaction" is "nothing", "static", "no desire", "weak"; "Inac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objective laws, to "stop at nothing". "Ina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society.
Zhongyuan culture; Laozi; inaction; harmony
B223.1
A
1000-9795(2014)02-0025-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3-12-25
王新娟(1984-),女,河南新鄉(xiāng)人,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方向的研究。梁欣欣(1989-),女,河南洛陽人,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