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男
(沈陽音樂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9)
淺談芭蕾舞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孫亞男
(沈陽音樂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9)
芭蕾舞教學屬舞蹈教學的一部分,它既因為符合大眾審美認知受到更多人的喜愛,也因為是眾多舞蹈學科中最艱辛的很難具有持續(xù)性的興趣。芭蕾舞訓練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淚水與汗水,并具有優(yōu)異的身體條件(即三長一小)。基于芭蕾舞教學的特點,教師應該以保證學生具有長久的熱情為基本點,平衡教學中的各項矛盾。這便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技能、豐富的表現(xiàn)力、全面發(fā)展的授課能力、與學生溝通交流的親和力等。同時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各方面差異,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以確保他們成長為健康、穩(wěn)定、快樂的舞者與未來授業(yè)者。
芭蕾舞;教學
因材施教中的“因”表示根據(jù)之意;“材”指主體資質(zhì),又可代指不同資質(zhì)下的差異;“施”表示行動執(zhí)行,即施加之意;“教”即教育。因此,因材施教是指教師應根據(jù)主體差異(個性、資質(zhì)、能力、志趣),結(jié)合成長學習中的實際情況,對主體進行差別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與提高。
因材施教最早體現(xiàn)于孔子身上,《論語·為政》篇眾徒弟問孝,其師回答各不相同、因人而異。體現(xiàn)出了孔子尊重弟子個體差異,充分了解弟子們不同的處事方式和性格特點的施教方式,以引發(fā)他們朝著積極陽光的方向發(fā)展,幫助他們揚長補短。
因材施教是現(xiàn)代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了解和掌握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年齡差距、學習能力水平、自身素質(zhì)條件、認知水平與興趣的持久性等,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通過取長補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彌補學生的不足之處,在全面發(fā)展的同時突出專長,培養(yǎng)個性,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因材施教的實施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師對學生應一視同仁,不能區(qū)別化對待,不能存在歧視和偏見,或過分的溺愛。其次,教師應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以組織適當?shù)恼Z言進行因材施教的初期教育。第三,教師應平衡好培養(yǎng)興趣鼓勵學習與強制干預介入之間的矛盾,以確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第四,教師應調(diào)整好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以保證教學計劃的正常實施。
芭蕾舞教學具有訓練過程殘酷、持久;動作難度較高,不易完成,容易回功;專業(yè)學習者入學年齡較小,差距較大等特點。
在《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教程》一書前言中提到芭蕾舞“是高度的科學性、嚴密的邏輯性、完美的藝術性三方面充分結(jié)合的卓越范本”,它既是符合現(xiàn)當代審美的藝術享受,又具有極其殘酷的訓練體制,畢竟“芭蕾氣質(zhì)”不是一天能練成的,美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芭蕾舞訓練雖遵循循序漸進、縱橫交叉的教學方式,但其內(nèi)容仍具有很強的技藝性,高難度的跳、轉(zhuǎn)與舞姿都是不易掌握的,并需要持久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要求。同時訓練的間斷還容易導致技能生疏,甚至完全生疏的現(xiàn)象。因此芭蕾舞需要持續(xù)、不間斷的訓練,以保證身體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與進步。
芭蕾舞還具有學習者入學年齡較小,差距較大的特點。中專學生入學時通常小學還未畢業(yè),年齡較小,并且同一班級的學生相差2-4歲也是很常見的。年齡的差異導致了學生理解能力與生活能力的差異。平衡不好易造成兩極分化,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
1.針對主體年齡與性格進行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習興趣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存在不同的問題。第一階段的學生入校時年齡較小,不能完全適應住校生活,沒有主見。并且大部分孩子性格內(nèi)向,不太能聽懂老師的話,反映較慢。但聽話、乖巧,并帶著對于芭蕾舞的熱情,學習情緒積極向上。第二階段的學生(2-3年級)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fā)現(xiàn)了芭蕾舞學習過程中的艱辛。開始出現(xiàn)厭學的情緒,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走神溜號,如果處理不好師生關系還容易出現(xiàn)懼怕教師與厭學的情緒。但通過交談開導,可使學生更加信任老師,并且主動投身于芭蕾舞訓練中。第三階段的學生為中專4-5年級的學生,學舞蹈的學生普遍具有早熟的特點,因此4-5年級(12-15歲左右)的學生容易出現(xiàn)早戀等問題,同時進入高強度訓練,跳、轉(zhuǎn)的介入都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壓力,無法向低年級一樣輕松的完成動作要求也很可能造成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使他們對舞蹈喪失興趣。教師應心理與技術兩手抓,保證技術是增強學生興趣與信心的重要因素。
不同環(huán)境、家庭背景成長下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性格。學生的性格也是各具特色,內(nèi)向的、開朗的、自尊心強的、好勝心強的、積極的、消極的等眾多類型,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不同性格,通過鼓勵表揚、交談溝通增強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心里愛芭蕾舞,喜歡芭蕾舞。同時了解學生的性格也是處理學生與學生之間,避免學生與教師之間矛盾的關鍵要素。
所以教師應充分熟知心理學常識,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并主動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家庭成員組成、關系與學生本體的優(yōu)點與缺陷,與學生做朋友,當學生的知心姐姐,通過關愛讓學生信賴教師,以確保學生愿意聽取教師的意見,并尊重教師。并將學生對于教師的喜愛轉(zhuǎn)嫁到對于芭蕾舞的喜愛,帶著興趣堅持學習芭蕾舞,克服困難。
2.針對主體學習能力與自身素質(zhì)進行因材施教,避免拔苗助長
每個學生的自身素質(zhì)、學習能力、芭蕾舞感知能力、認知能力、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學生接受的快但是身體素質(zhì)無法滿足技術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反復訓練;還有的學生接受的慢但身體素質(zhì)優(yōu)秀,經(jīng)過短暫的練習就能取得優(yōu)異的效果;還有的學生既接受較慢,身體素質(zhì)又較差,這樣很容易照成學生自身的壓力,差距與同學越拉越大更容易形成厭學與棄學的思想;還有些學生芭蕾舞感知能力較好、自身素質(zhì)優(yōu)異但卻狂妄自大,不愿意認真學習、反復練習,如果不及時引導很容易耽誤學生的發(fā)展。于拾解讀《師說》中提到“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qū)W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思想和方法,獲取廣泛的經(jīng)驗”。舞蹈教學雖與知識技能的學習有所差異,但其本質(zhì)是相同的。
同時芭蕾舞是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如果不打好堅實的基礎無法進行高難度舞姿、技巧訓練。如蹲plie既能有效的訓練韌帶的柔韌性,又在跳躍訓練中起到了助力(起跳)與緩沖(落地)的作用,同時經(jīng)過長期訓練緩慢但不間斷的增長腿部肌肉能力,訓練膝部的靈活性。
因此,教師應認知每個學生的芭蕾舞能力,在保證完成學期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結(jié)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如Fouette轉(zhuǎn)的訓練,有些素質(zhì)較好、芭蕾舞感知能力較強的學生很快就能學會,并從1圈變?yōu)?、3……8圈,而各方面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訓練很久也還是轉(zhuǎn)1圈2圈,無法突破,教師這是就不能硬性規(guī)定全班同學必須完成8圈Fouette轉(zhuǎn),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個體情況將每個人的數(shù)值具體化。現(xiàn)在能轉(zhuǎn)2圈的讓他們以4圈為目標,能轉(zhuǎn)4圈的以8圈為目標,能轉(zhuǎn)8圈的以16圈為目標。有效任務既能讓學生看到完成的希望,促進學生積極的完成任務,避免拔苗助長,又能使已經(jīng)很好完成此動作的學生有新的目標,繼續(xù)積極的練習,增強學習動力。
3.結(jié)合主體興趣與優(yōu)勢進行因材施教,避免學生偏科
每個學生對于事物的關注點都是不同的,同時興趣根據(jù)時間的流逝、新鮮事物的介入、長期無法完成目標等都有可能使其產(chǎn)生變化。如爆發(fā)力不好的學生就不愿意做跳躍動作,導致惡性循環(huán),其他同學其動作越來越好,而不愿意做的就越來越差。可以將興趣分為學科興趣與內(nèi)容興趣,學科興趣是學生對于芭蕾舞總體的熱愛,內(nèi)容興趣是指學生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動作的興趣。通常內(nèi)容興趣與學生自身的優(yōu)勢相關,優(yōu)秀的動作展現(xiàn)容易獲得老師的表揚,增強信心便更愛展示。因此,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優(yōu)勢為引導點,通過學生的大幅度進步使其對芭蕾舞產(chǎn)生自信和興趣,并將其情感轉(zhuǎn)化為對芭蕾舞整體的持續(xù)不斷的興趣愛好。反之,學生長時期無法完成某一動作,也有可能消磨學生的芭蕾舞興趣,使其對芭蕾舞學習感到力不從心,不僅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影響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但并不是說學生不擅長的動作就放置不管了,而是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后,在將學生較弱的動作拿出來,并鼓勵學生“如果你把這個動作(不擅長的某個動作)也做的如同那個動作(有優(yōu)勢的某個動作)一樣,你的芭蕾舞表演會更加引人入勝”,使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得到全方面均衡的發(fā)展與提高。
[1]孟廣城,著.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8.
[2]于拾,編著.《師說》教育智慧品讀.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3.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n the teaching of ballet
Sun Ya-nan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Liaoning, 110169, China)
The ballet teaching is a part of the dance teaching, it has been more popular because the public aesthetic cognition, also becaus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have a sustained interest in many disciplines in the most difficult dance. Ballet training to require students to pay more tears and sweat, and has excellent physical conditions (i.e., three long and one smal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llet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nsure that students have lasting enthusiasm as the basic point, the balance of conflict in teaching. This requires teacher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skills, rich expressive forc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affinity. But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tudents,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to grow into healthy, stable, happy dancer and future educators.
Ballet; teaching
J722.5
A
1000-9795(2014)06-0221-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3
孫亞男(1982-),女,遼寧鞍山人,講師,從事舞蹈教育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