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靜
沙漏中那簌簌下落的沙子向我們解說著時間流逝的形態(tài)與聲音,也提醒著我們時間消逝的速度與永恒。每一堂課也是那裝滿四十分鐘沙子的容器,它掌握在我們教師的手中,當我們經歷了四十分鐘手舞足蹈的演說與面紅耳赤的爭論之后,最后留下的只能是時間消逝的惋惜與微風拂過的輕嘆呢?
我們與其嘆惜生命的虛度,不如有效地使用手中的沙漏,讓師生的生命共同綻放凝固時光的花朵。
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提前熟悉教學內容和背景知識,并發(fā)現問題,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曾經對四年級的兩個平行班進行調查, 針對同一篇課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個班提前進行課前預習, 一個班直接進行講授新課, 都是同一個老師授課,但是取得的效果卻不大相同。
進行預習的班級,課堂講授進行得很順利,生字詞課文都不需老師贅言;學生課文朗讀也很順利;對背景資料的交流也很豐富, 還有的學生對于本文的作者肖復興也有所了解; 在進行理解課文內容環(huán)節(jié)時,由于學生提前進行了批注式閱讀,所以在理解上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沒有預習的班級,學生只能一味的跟著老師走,沒有自己的想法。
可見,預習與否,高下立時見分曉。不過,同樣是預習,同一個班的不同同學也不一樣,這就需要老師引導要到位,比如預習要做到的熟悉字詞的音、形、義,文章的背景資料等,這樣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預習模式,那么學生在預習起來不會有一種老虎咬天,無處下口的感覺。
電影《羅拉快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羅拉目睹了一場車禍,但是沒有來得及伸出援手,于是她開始拼命地往回奔跑,希望能跑得比時間都快,回到車禍發(fā)生前的那一刻,讓自己來得及制止一場慘劇。
當然我們沒有羅拉的速度,要想在這四十分鐘的時間里跑出超越學生極限的光速不太可能, 但是我們可以鍛煉學生的速度,強化學生的意識,讓學生做一個充滿力量與熱情的羅拉。 首先, 課堂常規(guī)到位。 上課鈴一響,學生必須到位,書本資料全都準備妥當,蓄起力量,凝起精神,全神貫注于一場與時間奔跑的游戲, 這樣我們才不至于被時間的腳步拽倒在地,無力反擊。 其次,身為教師的我們應具備羅拉的精神。如果教師精力充沛,雙目炯炯,語文幽默,談吐文雅,做事干脆,在緊緊抓住課文精髓的同時,一定也會深深吸引學生的目光與心靈, 這樣的課堂不必咆哮,不必鎮(zhèn)壓,學生會心甘情愿地奮勇向前。
下課鈴聲并不是每一次學習的終點, 而教師也不是學生學習的終結者, 而是要跳出四十分鐘的園囿,將學生引領入一片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
比如學習了《景陽岡》這一篇課文,學生了解了梁山好漢武松, 但是作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滸》,包羅的人物眾多,故事紛紜,如果單單認識了一個武松,就以為足矣,錯過了梁山那眾多好漢,那我們的教學也不可能說是成功的。 這就需要教師調動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讓學生自己利用課余的時間,去探究《水滸》一書的奧妙。 當然,把學生放入到課外的大天地中, 教師還要學會怎樣收, 同樣是《景陽岡》這篇課文,學生課外進行了拓展閱讀之后,那到底有什么收獲?有什么疑問?那就需要教師用合理的方法來遙控學生的課外知識積累。
時間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敬畏,因為它到來時對每個人都大公無私,但同時在離去時對每個人也毫不留情;它同時也是每個人的珍寶,它帶給了我們生命與財富。我們每一個教師,只要有心、有法,就會讓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里, 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價值, 那時候,我們生命的沙漏滴落的肯定不是如煙的沙塵,而是雕刻出了美輪美奐時光背影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