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利
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
■陳 利
新課程鼓勵教師用具體生動、豐富有趣、極富挑戰(zhàn)性的數學學習素材,引領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主張讓數學學習素材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不斷地溝通生活數學與小學數學教材(文本)數學的聯系,真正使數學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真正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于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可以在小學生的生活中找到相關的實體模型,現實的生活背景為數學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提供了情境與源泉,數學知識產生了現實的需要,必須將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
數學技能的形成離不開學生對數學問題長期訓練。數學技能只有通過學生本人自主的參與、實踐、鍛煉,并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一定的數學技能技巧。數學技能的訓練是一種熟能生巧的訓練活動,要求學生勤學苦練掌握一定的規(guī)律,協(xié)調好多種感覺器官的關系。數學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學生能活學活用,學生訓練的素材必須來源于生活實際。
例如,只有讓學生探索計算方法、理解計算方法,并且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讓學生真正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只有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練習,才能讓學生感受計算的價值,激發(fā)計算的興趣,產生新的數學思考,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如教學蘇教版教材“分數乘法”時,讓學生計算相關的兩組乘法式題,通過觀察和比較,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數乘比1小的數,得到的積比這個數?。灰粋€數乘比1大的數,得到的積比這個數大,這樣的認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分數乘法計算結果的把握能力,自然地也就有利于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教學“分數除法”時,則注意將分數除法與相應的分數乘法進行對比練習,既突出了分數乘、除法在計算方法上的區(qū)別,又有利于學生體會它們的內在聯系,提高從整體上把握分數乘、除法計算方法的能力?!罢麛?、小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教師應及時地、經常地提醒學生注意計算順序;為了讓學生自己明確到計算方法的靈活性及其合理性,必要時教師還應注意提醒學生能及時運用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些,以讓學生通過簡便運算的練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
研究表明:學生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學習是可以彌補大腦先天的欠缺的,而思維訓練是一種對大腦進行智能訓練與潛力開發(fā)的一門藝術。研究認為,思維訓練活動需要依靠外部的動作形式,配以顯性的肢體動作來協(xié)調完成。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所在。教師應努力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角”,讓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可以在新知識傳授之前就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新知與原有知識間產生認知沖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梢宰プ⌒屡f知識的“聯結點”,引導學生的懸念,使學生產生疑問,引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例如“圓的周長如何計算”的教學,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演示與操作,讓學生探究發(fā)現用大小不同的圓在直尺上進行滾動時,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當學生們明確到這就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早在1400多年前就計算出的圓周率時,學生一定會體驗到在“生活化”中解決數學問題的樂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豐富感性材料,奠定學生思維基礎學生獲取知識離不開一定的感性材料,教師應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生活化”的數學學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更好地為學生奠定思維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許多具體、典型的感性材料,比如圓形、圖示、例子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并且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策略的感知效果。如教學“角、垂線、平行線”時,當引導學生認真感知生活中三角板、五角星等實物、圖像抽象出數學中的“角”;引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比如公路上的斑馬線等理解“平行線”的概念。
思維坡度要適當。坡度過緩,不能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坡度過大,學生思維就不能順利進行。比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就應為學生設置幾個連續(xù)性的問題引領學生逐級爬坡,開展思維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事事有數學,時時有數學,處處用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應將數學知識融于生活實際之中,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于生活,數學產生于生活實際的現實需要。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fā),從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將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化”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加入“生活”的素材,引領、點撥、指導學生學以致用,將數學與生活“聯姻”,以真正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良性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zhèn)江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