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暨科學發(fā)展觀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在馬克思早期思想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馬克思通過對西方哲學史,特別是黑格爾哲學思想中的異化概念的批判性解讀,并以其早期的唯物主義思想為根據(jù),系統(tǒng)分析了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源及其表現(xiàn)。雖然社會主義制度在根本上保證了異化勞動不會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xiàn)象,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異化勞動現(xiàn)象依然還是存在的,如何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們即霍布斯、盧梭、費希特、黑格爾,甚至包括費爾巴哈在內,其思想的巨大歷史進步就在于,始終以對人的終極關懷為目標展開了有關人的異化問題的探討。他們主要著眼于人的權利、意志、自由、平等、幸福等方面,自我審視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宗教、人與自身活動的關系,企圖從人的現(xiàn)實存在中尋求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合理解釋?;舨妓埂⒈R梭和費爾巴哈在闡述有關人的異化與解放的思想時,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就是預先設定人的本質來觀察人的現(xiàn)實存在,從本質和存在、理論和現(xiàn)實的分裂中得出異化概念,又通過批判國家、宗教等異化現(xiàn)象來還原和恢復人的本質。費希特和黑格爾的主要方法,則是將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視為人的本質特性,把異化看作是人的本質特性的具體展開及其必然結果,并認為異化將隨著人的本質的展開不斷揚棄,從而使人最終能獲得某種意義上的自我完善。黑格爾之所以把人的發(fā)展看作是異化到異化揚棄、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原因就在于既然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本質,那么,人的發(fā)展就會存在內在推動力,這是黑格爾關于自我發(fā)展的否定性辯證法中最有啟發(fā)意義的地方。由此分析,無論是霍布斯、盧梭和費爾巴哈還是費希特和黑格爾,他們對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的形成有著積極的意義。
德國古典哲學和青年黑格爾派盡管用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闡述各自的思想,但實質上是圍繞著人的問題來構建自己的理論,尤其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家,如赫斯等人圍繞人應該是什么、人現(xiàn)在怎么樣、人如何能解放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曾親身參與青年黑格爾派理論討論卻又不滿意青年黑格爾派關于人的問題的理論解答的馬克思,其理論探索的邏輯起點和歷史起點也是圍繞人的問題展開的,可以說,探討人的問題成為馬克思青年時代為自己哲學思考確定的基本研究方向。而在所有人的問題中,馬克思最關注的是人的異化問題。“馬克思關于人的異化、人的本質的異化思想,是由社會實踐活動、生產活動,特別是勞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保?]42,這也成為馬克思與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在異化問題上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差異所在。
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異化思想并沒有直面現(xiàn)實中帶有根本性的異化問題,因此,不可能真正找到異化的歷史根源,也不可能找到人的解放的現(xiàn)實途徑。在黑格爾那里,異化和外化混為一談,把異化看作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必然環(huán)節(jié),認為異化在人的本質自我實現(xiàn)過程中具有中介價值,因此,黑格爾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異化的積極作用。在青年黑格爾派那里,異化雖然被看作是對人的本質的徹底否定,但青年黑格爾派并不了解人的本質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也就不了解異化的社會根源,也不可能找到揚棄異化的現(xiàn)實途徑,而只能對異化進行抽象的批判。馬克思直面異化勞動這一具有普遍性的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象,把對現(xiàn)實的異化勞動現(xiàn)象的批判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聯(lián)系起來,因此,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批判,找到了異化勞動的根源和揚棄異化勞動的根本途徑,即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者說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必須要進行積極地揚棄,人類方能走出異化的窘境。
馬克思對異化問題的探索,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剖析來進行的。異化勞動存在四個基本規(guī)定,即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勞動產品的異化、人與自己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關系相異化。在這四個規(guī)定中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和勞動產品的異化是基礎性的,另外兩個規(guī)定則是著眼于人與社會的關系,而從異化勞動的基礎性規(guī)定中引申出來的,即從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引申出人與自己類本質的異化,從勞動產品的異化引申出人與人關系相異化。分析異化勞動首先要著眼于勞動的異化和勞動產品的異化二者之間因果關系的分析,其中勞動活動的異化是原因,而勞動產品的異化則是結果,勞動活動的異化造成了勞動產品的異化,就如分工和私有制的關系一樣,分工是活動的原因,而私有制則是活動的結果[2]37。所以,馬克思是通過對資本主義勞動的具體分析,才把握了異化勞動的根源。
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馬克思批判地發(fā)現(xiàn)了黑格爾對意識發(fā)展過程的闡述實際上是這樣一個思路,即意識首先通過外化自身設定意識的對象,然后通過揚棄意識的對象而返回到意識本身,這種意識自我完善的過程是通過具有能動性的內在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完成的。這個思路不僅體現(xiàn)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論在黑格爾思想中的地位,而且也預示著黑格爾已經(jīng)有了認識與實踐辯證統(tǒng)一的思想萌芽?!胺穸ㄖ穸?、認識、實踐”三者辯證統(tǒng)一思想,完全可以創(chuàng)立一種嶄新的哲學觀念和方法,但這一點黑格爾并沒有意識到,更多地只是無意識地把三者聯(lián)系到了一起。馬克思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概念,這種實踐觀為馬克思探討異化勞動的根源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方法。
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才真正搞清楚了異化勞動的根源。按著實踐的觀點,從勞動的現(xiàn)實性出發(fā),那么,人的本質力量外化首先表現(xiàn)為生產。而人進行生產又必須發(fā)生交往,因為現(xiàn)實的生產力從來都是許多人在生產中發(fā)生交往而產生的合力。同時,生產總是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進行的活動,一個人的需要是無限多樣的,而一個人的生產能力又總是有限的,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在生產的發(fā)展過程中就必然產生分工,分工一開始就包含著客體分工和主體分工兩個方面,一方面客體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主體分工又造成了勞動的分裂,并由不同的人承擔著分裂式的片面勞動。在以分工為主要推動力的生產力基礎上所形成的交往形式,必然適應并鞏固分工在客體和主體兩方面造成的結果,因而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與異化勞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由于現(xiàn)實的勞動活動必然與分工直接相聯(lián)系,因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根源探索的結果就是認定舊式分工造成了異化勞動?!胺止ぶ皇菑奈镔|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開始成為真實的分工?!保?]35“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分離。”城鄉(xiāng)之間的對立“鮮明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在這里勞動仍然是最主要的,它是凌駕于個人之上的力量;只要這種力量還存在,私有制也就必然會存在下去?!保?]56-57為什么會有異化勞動這種凌駕于個人之上的力量存在呢?因為有自發(fā)的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存在,“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自發(fā)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說來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它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力量”[1]37。因此,產生異化勞動的根源就在于舊式的社會分工,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特別是私有制以及奠基在私有制之上的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制度,又惡性地維持著這種分工形式的存在,因此,推翻資本主義就成為消除異化勞動的題中之義了。
馬克思認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異化勞動才能在根本上被消除。共產主義是為了保證一切有個性的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即全人類的自由發(fā)展。然而,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有賴于生產力的充分發(fā)展,有賴于建立新型的勞動關系,即在客體分工上消除城鄉(xiāng)差別與在分工主體上消除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有賴于建立合理的、適合更高基礎上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交往形式。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正是為了實現(xiàn)共產主義目標而建立起來的。
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只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它畢竟還不是共產主義,它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尚沒有達到共產主義社會所要求的高度,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舊式分工及其帶來的消極影響。從現(xiàn)實來看,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主義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是在生產力發(fā)展比較落后的國家建立起來的。因此,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著異化勞動的現(xiàn)象是不可避免的,也無須大驚小怪。我們特別應該看到的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為什么社會主義要把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呢?筆者認為,除了體現(xiàn)“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社會“科學發(fā)展”外,它與揚棄異化勞動、與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有著必然聯(lián)系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對揚棄異化勞動有著自覺意識,并付諸于自覺實踐。因此,問題的關鍵不是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有沒有異化勞動存在的問題,而是該如何建立起揚棄異化勞動的先進的生產力及其與之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
在現(xiàn)代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看到現(xiàn)代科學技術為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舊式分工、揚棄異化勞動提供了新的歷史動力。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特別是隨著當代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的發(fā)展對舊式分工的依賴性越來越小,那么,揚棄異化勞動的現(xiàn)實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另外,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結構的不斷優(yōu)化和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異化勞動的現(xiàn)象將在社會主義社會逐漸減少。
總之,對于社會主義時期的異化和異化的揚棄問題,不能僅僅局限于所有制和根本制度上的探討,還需要我們圍繞著社會主義的目的、任務,從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等方面來闡述勞動的變化發(fā)展趨勢,這樣才能夠使我們更準確地理解異化勞動與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
[1] 桑玉成.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