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再繁
問題教學法是中學語文課堂普遍使用的方法。精心設計的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掌握文本內涵,還能樹立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甚至可能帶動形成生問師答、學生推著教師走的良好局面,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一、巧設教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語文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我們講究問題設計原則、技巧、方法均是為讓問題具有理解性、評價性、創(chuàng)造性,更好幫助學生發(fā)展多種思維,提高學生思維品質服務,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并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還要重視訓練發(fā)散性思維、聚合思維、想象思維、直覺思維、類比思維等。
1.發(fā)散性思維
開放式問題可幫助學生尋求問題的多種解答方式,要重視調動學生已有積累設置遷移性問題。如教學《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一文,教師設計如下問題:文中所說浩然正氣從哪里來?請聯(lián)系學過的孟子文章說說。學生在教師所提問題指引下,聯(lián)系到第七課孟子主張,即“性善說”、“四心”“四端”說,在師生討論中明確孟子的主張:浩然正氣也是與生俱來的,是心中之物,要全力擴充存于內心的“四端”,培養(yǎng)出浩然正氣,使人具有高尚人格。學生在對比聯(lián)想中融會貫通新舊知識。
發(fā)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它可從相反、對立的角度發(fā)問訓練逆向思維。既可從已知答案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又可顛倒已知因果關系引發(fā)新思考,兩者均能取得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中“齊人有一妻一妾”一則,教師引導學生辯“齊乞何能有妾妻?”經(jīng)過討論,學生領悟諷刺性強寓言故事帶有濃厚文學色彩,而文學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的道理。
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把隱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情絲挖掘出來,設計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培養(yǎng)他們發(fā)散性思維。如學習《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蔡元培先生所說“三事”可以與學校對你們的哪些要求聯(lián)系起來呢?正因為設計了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問題,所以更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學生才會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這樣,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得到不斷發(fā)展。
2.聚合思維
聚合思維又叫求同思維,是在發(fā)散思維基礎上更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類型,通過發(fā)散,收集掌握各種有關信息,再對掌握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和篩選,在比較中找出最佳答案。如果不具備聚合思維的能力,而只是無限制地求異,就難以獲得新的結果。因此設計歸納式的問題對培養(yǎng)學生聚合思維能力極為有利。如教學《孔雀東南飛》一課,當分析完全詩歌內容后,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劉蘭芝既然是在各方面都無可挑剔的好媳婦,那婆婆為什么還要趕她走呢?對這個問題,學生興致很高,教師適時提出“焦母憑什么驅逐劉蘭芝”問題,引導學生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整理、篩選和比較,得出“焦母所作所為正處處體現(xiàn)著一個封建家長極端蠻橫無理、獨斷專行”共同點,促進學生對作品內容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3.想象思維
教師、文本和學生對話充滿發(fā)現(xiàn)、質疑、思考和探究。從激發(fā)學生的想象,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入手設計問題,通過想象補白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如教學《旅夜書懷》一詩,教師提出問題:詩歌描寫了哪些意象?請展開你的想象和聯(lián)想,想象詩歌描繪出怎樣的一幅圖景?學生深思飛揚,再現(xiàn)詩歌所繪壯闊景象。教師趁熱打鐵,提出:詩人此時此刻內心感受是怎樣的呢?學生齊背詩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辈粌H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而且引導扣住詩句中正話反說、對比手法去“引”去“導”,讓學生由景至情地去理解詩意。
問題設計追求生動、準確、深刻,一個富有文學氣息和感染力的詩意化的問題表述,往往容易將學生帶入教師營造的問題情境中,促進學生思考和學習。
二、豐富設問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如果教師一成不變地局限于常規(guī)式提問方式,可能難以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愿望,這時課堂教學將陷入困境和僵局。因此,教師要善于在設計課堂提問中求新求變,換個角度,說不定就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1.間接提問法
按照新課程教學理念,要重視語文和生活的關系,在重視知識和技能同時重視情感和態(tài)度,還有方法和過程。曲問往往能用巧妙方式喚醒學生生活和情感體驗,與課文產生強烈共鳴。在教《孔乙己》一文時,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師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認識魯迅思想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梢姡プ∑鯔C、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2.問誤答正式
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教師所提問題與學生認知結構產生矛盾時,學生求知欲將被激發(fā)出來。為了刺激學生思維,不妨故意從問題反面提出錯誤觀點,制造認知矛盾,讓學生在疑惑中積極思考,最后反駁錯誤論點。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教師故意提出“難道藺相如不是錯在位列廉頗之右嗎”問題時,學生頓時炸了鍋,紛紛從文本中找出證據(jù)反駁教師,在反駁中藺相如大忠大勇大膽識形象也就不言自明。
3.延伸性提問
學生對文本、尤其是對文言文和古詩詞產生隔膜感,對文本理解產生一系列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如能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跳出課文,在時空上作拓展性延伸,注重聯(lián)系現(xiàn)實來談認識、說看法,將使學生縮短歷史和現(xiàn)實距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辯證分析問題能力。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替代換元。如在教學《寡人之于國也》一課,教師為讓學生更好理解文中民本思想,設計這樣問題:孟子關于民本思想的論述在現(xiàn)代社會還有生命力嗎?二是進行換位思考。我們說《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會對它愛不能寐,沉浸其中,也會“清靜、悲涼起來”,“于我心有戚戚焉”呢?這兩種提問方式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積極性。
三、講究評價藝術,拓展學生思維
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弱,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應認真評價,講究藝術性。若方法不當,評價過激,極可能傷害學生自尊心,學生將產生怕答錯心理,導致學生回避思考問題的惰性,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沉悶。所以,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發(fā)言,對學生的一些不同看法要予以鼓勵。教師可以親自評價學生的回答,也可以請學生評價學生的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進行評析總結時,應立足問題解決過程,用委婉口吻告訴學生回答問題亮點在哪,不足之處何在,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委婉指出其不足。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在成功體驗中積聚學習內驅力。
中學生對問題答案具有期待性心理特點,教師如對學生回答放任自流,不整理不歸納,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就沒有清晰、明確、完整的認識,比如教學《祝?!芬徽n,教師提出“是誰殺死了祥林嫂”問題,學生紛紛回答:魯四老爺、柳媽、祥林嫂的婆婆、賀老六。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各個人物所蘊含形象意義,最終把兇手鎖定在封建禮教上面。在語文教師提出問題中,有的問題答案要有統(tǒng)一的標準,有許多問題不應要求統(tǒng)一答案,特別是現(xiàn)在還未定論的問題,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善于巧妙設計問題,不失為助推學生更好解讀文本好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還要重視引導點撥和講究評價藝術,課堂提問才能真正成為溝通學生與教師、文本對話橋梁。
作者單位:福建晉江市南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