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劍
(西安科技大學 學科建設辦公室,陜西 西安 710054)
學科是學術的土壤,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是衡量一所大學學術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標志。充分發(fā)揮學科龍頭作用,進一步加強學科內涵建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合理調整學科設置和學科布局,為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提供更為有力的學科支撐,是高校學科建設的使命。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提升自身以學科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力,而學科文化則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靈魂所在。加強學科文化建設研究是地方高校發(fā)展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高校學科文化內涵豐富。所謂高校學科文化是指以大學學科物質形態(tài)為基礎,以師生價值取向、學科精神為核心,以學科制度規(guī)范與道德規(guī)范為載體,以師生學科行為為表征的價值理念、行為規(guī)范、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高校學科文化是大學文化的亞文化,具有文化與管理的雙重屬性[1],要建設地方高校學科文化,就要既符合文化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
學科精神文化是一所高?;驅W科內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在校內或學科內師生員工共同認同的學科理念和價值追求基礎上的群體意識[2]。它是學科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最高目標,是體現(xiàn)學科文化文化屬性的最突出表現(xiàn)。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科精神文化環(huán)境可以把外在的要求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學科文化主體的自我要求,從而激發(fā)高?;驅W科內師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從而塑造優(yōu)良的學科主體個性品格[3]。學科精神文化建設內容包括內在學科精神文化和外在學科精神文化。
內在學科文化是指由某一學科及學科群在本學科內長期積淀形成的學科精神層面的文化。主要包括學科哲學、學科精神、學科倫理三個層次。①學科哲學。學科哲學是學科文化的最高層次,是學科總體設計、選擇的邏輯思維起點,它主導、引領和制約著學科文化發(fā)展方向;②學科精神。學科精神是學科精神文化的中觀層面,它是在學科哲學和價值指導下,學科群體所體現(xiàn)出的理想信念的精神表征。不同學科可能有不同的學科精神,但共同之處一般都具有民主、自由、創(chuàng)新、奉獻、競爭、奉獻、團結等學科精神;③學科倫理。學科理論是學科精神文化的基礎層面,它是高校師生在學科建設和發(fā)展中形成的對關于學科的倫理道德和相應行為規(guī)范的認同,以及態(tài)度、作風和風尚等。
外在學科精神文化是指由大學本質及大學個體文化所輻射、涵蓋的學科精神文化。①大學本質。大學本質上講是一個學術共同體,作為學術共同體,大學必須以學術為目的,以科學精神為核心凝聚力,并且應有某種對絕對精神的追求。這就要求大學樹立“學術至上”的理念,堅持“學術民主、學術自由”,并將此作為大學學科建設的立足之基,并積極加以實踐;②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fā)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對于個體大學而言,大學精神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學校精神。學校精神是一種經(jīng)過高校歷史積淀、選擇、凝聚而形成的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它時刻透射著其獨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啟示著一代代師生員工,影響著高校大學文化包括學科建設文化的各個方面。
學科制度文化是依據(jù)高校有意識選擇的、具有組織性、規(guī)范性,在一定范圍內要強制執(zhí)行和嚴格遵守的文化類型,屬于學科文化的執(zhí)行層面,更加體現(xiàn)學科文化的管理屬性。這種具有強制性的制度文化環(huán)境,一經(jīng)高校師生高度認同,不僅能促進良好習慣和價值觀念形成,而且也會凝結為一種無需強制就能在高?;驅W科中自然傳承的特定精神文化傳統(tǒng)。加強學科制度文化建設,是對學科精神文化的繼承,有利于引導學科物質文化的作用發(fā)揮。學科制度文化包括頂層設計文化、中層執(zhí)行文化和底層激勵文化等三個層次的文化建設內容。
頂層設計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管理者為推進學科建設而從學校宏觀層面構建的一種學科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思想體系。一般包括學校的治理模式、學科建設領導體制、學科建設二級管理體制、學科三級建設體系等內容。
2.1.1 學校治理模式
按照現(xiàn)代大學制度要求,高校應建設成為“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集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民主權力為一體且協(xié)調發(fā)展的有機整體;而相對應,學院(系、部)應建設成為“黨政聯(lián)席會、教授委員會、教代會”,集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民主權力為一體的二級有機整體。
2.1.2 學科建設領導體制
一般高校為加強學科建設工作,設立學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并將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作為全校學科建設工作的領導機構。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校長擔任,副組長由分管副校長擔任,成員由有關校領導、校學術委員會部分成員及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具體負責研究決定學校學科建設相關重要事宜;同時,設立學科建設部門,作為全校學科建設管理職能部門,負責學科建設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領導。
2.1.3 學科建設二級管理體制
當前,地方高校積極嘗試并實踐校院二級管理,在學科建設方面也是試行校、院(系、部)二級管理,并努力構建縱向行政流暢通、橫向學術流活躍的學科建設組織架構。在學科建設校院二級院(系、部)管理體系下,學院(系、部)是學科建設的主體和建設責任單位。院(系、部)學科專業(yè)委員會(或學院(系、部)教授委員會)負責本單位學科建設任務的落實與實施,對學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各學科建設工作由學科帶頭人(學科負責人)具體負責實施,學科帶頭人(學科負責人)向學科專業(yè)委員會(教授委員會)負責。
2.1.4 學科三級建設體系
學校在頂層設計時,對學科建設內容的三個層面設計應體現(xiàn)不同。一般說來,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學科建設內容應包括制定學科規(guī)劃、組建學科隊伍、爭取科研項目、完善學科制度、建構學科組織、確立學科方向、建設學科基地、營造學科環(huán)境、加強領導與管理、開展學科評估等十個方面;對于學校層面,工作主要在應抓目標、結構、重點、資源、評估等五個方面;對于學院(系、部)層面,工作主要在抓學科方向、隊伍、項目、基地等四個方面[4]:學科(群)層面則介于兩者之間[5]。
中層執(zhí)行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管理部門按照學科建設頂層設計,為推進學科建設而形成系列制度體系所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與文化,主要涉及人、財、物三類制度文化。
2.2.1 學科人才隊伍制度
學科人才隊伍制度建設,包括高層次人才隊伍(兩院院士、外籍院士、長江學者、杰青、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家教學名師、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學科拔尖人才(省級人才工程、部級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省部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省級教學名師等)、學科帶頭人(一級學科負責人和各二級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各二級學科下學術方向負責人、教授職稱及博士學位教師)等四個層次人才制度建設,對不同層次人才應有不同人才政策和制度,目的是在有限的資源下為不同層次人才創(chuàng)造更好環(huán)境。
2.2.2 學科經(jīng)費制度
學科經(jīng)費制度建設包括校撥學科建設經(jīng)費、上級財政撥付學科建設經(jīng)費以及社會捐助學科建設經(jīng)費等三類管理制度,三類經(jīng)費管理本著調動二級學院(系、部)建設主體積極性,建設目標優(yōu)先,開源節(jié)流、合理使用,報批便捷等原則設定,但在建設內容方向有所不同,并形成有效互補,校撥學科建設經(jīng)費應突出學科軟環(huán)境建設,上級財政撥付學科建設經(jīng)費以及社會捐助學科建設經(jīng)費應突出學科硬環(huán)境建設。
2.2.3 學科平臺管理制度
學科平臺管理制度建設包括由學科建設經(jīng)費支持構建的教學、研究平臺,以及實驗室的日常使用、管理、維護、安全等系列制度。
獎勵獎勵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管理部門為調動廣大員工從事教學、科研及學科建設而構建系列制度所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與文化,并體現(xiàn)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科文化選擇,包括激勵機制和激勵政策。
2.3.1 激勵機制
主要包括設定獎勵范圍與對象,實施與協(xié)助部門,申報、審核、批準的方式與程序,兌現(xiàn)形式,獎勵監(jiān)督、異議仲裁等。
2.3.2 獎勵政策
從對象來講,主要包括對學科單位和從事學科建設的個人的獎勵;從獎勵的內容來看,主要從評價體系來體現(xiàn),學??梢詮膶W科建設工作量在個人年度考核、職稱評定方面進行獎勵,也可以通過學術成果獎勵政策對在學術成果建設中的突出個人進行獎勵。對個人而言,在職稱評定方面的激勵政策,長期效果明顯;對個人在學術成果獎勵方面的激勵政策,短期效果明顯。對于學院(系、部)而言,應把個人職稱評定與學術成果獎勵兩個政策有效發(fā)揮,才能促使激勵在短期與長期中都有效[6]。
學科行為文化是指在學科精神文化引領和制度文化規(guī)范下,體現(xiàn)和表征在學校師生及員工身上的崗位守則、工作程序、工作作風、教風學風、接人待物、言談舉止和溝通方式。它是推進學科文化建設的良好載體。學科制度文化、學科物質文化建設的主導者是學校及相關職能部門,而在學科精神文化、學科行為文化的建設中學校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只是倡導者,廣大師生則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學術行為文化的建設更多表現(xiàn)為良好氛圍的營造與形成,使行為個人在不知不覺的大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良好生活、工作習慣與方式。學科行為文化的建設主要包括學術民主、學術自由、學術道德、學術責任和學術規(guī)范等氛圍的營造。
學術民主主要表現(xiàn)在解決學術問題,諸如學術方向凝練、隊伍組織、資源利用和團隊協(xié)作時,學校行政機構應尊重各學術團體及組織,減少外在行政干預,使其在內部采取平等對話、理性辯論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方式解決問題。學術民主氛圍的形成,有利于各種學術意見的表達,科學研究自由空間擴大,更有利于公開、公正、公平原則的體現(xiàn)。構建學?;驅W院(系、部)層面教授委員會等學術組織,賦予其學術事務決策權力,是發(fā)揮教授治學,確保學術權力,實現(xiàn)學術民主的有效嘗試[7]。
倡導學術自由、征求科學、崇尚真理是大學的歷史使命。學校要推動學科健康發(fā)展,就應遵循學術活動基本規(guī)律,鼓勵并積極營造學術領域的自由探索、自由討論,開展學術批評與反批評,無所畏懼地追求真理的學術自由氛圍形成。鼓勵和積極舉行各層次、類別學術會議、學術報告、學術論壇,是形成學術自由氛圍的有效途徑。
學術道德是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基本倫理規(guī)范,它要求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師生要有學術自主精神,要有學術獨立和人格獨立;要有學術誠實精神,與學術造假背道而馳;要有獻身精神,在知識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
學術責任是知識創(chuàng)新者在探索真理過程中,減少外界干擾,保持科學、求真精神,為學術成果的真實性所承擔的責任。他要求高校和師生要勇于擔當學術責任,使學術更好的服務社會發(fā)展,服務人類進步。
學術規(guī)范是學術活動在遵循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而形成的有關學術研究、學術文本、學術交流和學術評價等方面的基本標準。而這些學術規(guī)范的制定應遵守我國公民道德準則、誠信原則、公開原則、公正原則、聲明與回避原則,以及尊重知識產(chǎn)權規(guī)定等六大基本準則,才能使學術行為和規(guī)則更加規(guī)范[8]。
學科物質文化是指凝聚著高?;蚰硞€學科精神文化的物質表現(xiàn)形式,包括工作環(huán)境,儀器設備及學術成果等學科外在形態(tài)標識。學科物質文化既是學科文化建設基石,也是學科文化建設的物質表現(xiàn)形式,它是顯性文化,是推進學科文化建設的必要的物質基礎,是學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支撐。學科物質文化作為一種客觀物質存在,能為人們感官所觸及,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這種物質文化包含了某所高?;驅W科的學科精神和價值理念,同時表征出這所高?;驅W科獨特文化底蘊,具有鮮明的持久性。學科物質文化建設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學科實驗平臺、信息資料建設、工作環(huán)境建設及學術成果建設等。①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為開展該學科的教學、科研等活動所需的基礎設施,如教學樓、實驗樓、學科樓等布局、設計及建設,以及建設維護樓宇所需管網(wǎng)建設等;②學科實驗平臺。主要是開展人才培養(yǎng)與科學研究所需的學科平臺建設,包括教學、科研、學科儀器設備及所需耗材等;③信息資料建設。主要包括學科紙質、電子圖書資料,及學科圖書信息情報等建設內容;④工作環(huán)境建設。這里的工作環(huán)境側重于教師的教學、科研環(huán)境,也包括學生特別是研究生的研究環(huán)境建設,包括教師教研室、工作室,學科、專業(yè)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環(huán)境建設;⑤學術成果建設。是指師生在教學、科研與學科建設中所形成的學術成果。學術成果僅有自身產(chǎn)生的規(guī)律,也有學校和學科加強建設、側重引導、文化影響的因素,是學科文化建設優(yōu)劣的最重要物質表征。
學科文化建設對推動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地方高校學科文化建設應分為四個層次進行建設,即第一層次學科物質文化,第二層次學科制度文化,第三層次學科行為文化,第四層次學科精神文化,其中學科物質文化建設是最基層建設內容,學科精神文化建設是最頂層建設內容。地方高校學科文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要構建好這座高樓大廈,就要以學科物質文化為基石,以制度文化為屋架,以學科行為文化為磚瓦,以學科精神文化為砥柱,系統(tǒng)構思,全面搭建。
[1]劉少林.論高等學校學科管理與學科文化建設[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7(2):5.
[2]胥 秋.學科文化的內涵及其研究進展[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1(2):7-8.
[3]張 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探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18.
[4]羅 云.學科、專業(yè)與課程三大基本建設關系的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3):33.
[5]劉獻君.論高等學校學科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8-19.
[5]殷朝輝,楊貞貞.論研究型大學學科文化建設[J].紡織教育,2011(2):89.
[7]張曉琴,張 萍.學科文化與高校管理創(chuàng)新[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3):13.
[8]陳何芳.論大學的學科文化及其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