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明
文言文教學中字詞和句式的教學得到了高度重視,但是文言文的文化內涵探究學習在教學中卻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稜T之武退秦師》的第二課時,筆者試圖在文言文的文化內涵探究教學上做一些探索。
環(huán)節(jié)一:勾連文本信息,引發(fā)探究話題。教師要求學生重讀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并思考鄭國、晉國和秦國的關系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比較,有學生發(fā)言:“第一節(jié)‘秦晉圍鄭可以看出秦晉聯(lián)軍攻打鄭國;第三節(jié)中‘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可以看出秦伯愉悅地和鄭國結盟,并且派遣三名將領幫助鄭國抵抗晉軍?!苯處熢僮穯柺裁醋屓龂年P系發(fā)生了變化,學生自然會想到燭之武的說辭改變秦穆公的想法。教師接著引入清人林云銘的評述——“(燭之武)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轉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讓學生重讀燭之武的說辭,思考燭之武的說辭分幾層展開以及秦伯為什么會欣然接受燭之武的建議。
環(huán)節(jié)二:喚醒學習經(jīng)驗,激發(fā)探究興趣。教師回顧文天祥在都城告急的情形下出使元軍兵營但最后失敗,再發(fā)問:“燭之武也是在國家危在旦夕的情形下出使秦營的,但他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有哪些有利的客觀條件?”學生細讀文本后,紛紛發(fā)言。有的學生抓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分析攻打鄭國的軍事行動主要是由晉國發(fā)動的,有的學生抓住了“晉軍函陵,秦軍泛南”分析秦、晉兩軍分開駐扎為燭之武的離間秦晉關系提供了機會,有的學生抓住了“越國以鄙遠”分析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分布使秦伯認為放棄攻打鄭國更符合秦國的利益。
環(huán)節(jié)三:分析言外之意,深度探究文本。結合文章的相關語句探究完燭之武成功的客觀條件后,教師再把探究的重點放在晉文公與子犯的一段對話上。教師問:“子犯請求晉文公攻打秦軍,晉文公列舉了三條理由,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三條理由呢?”有的學生分析第一條理由:“‘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晉文公應該是假仁假義?!庇械膶W生分析第二條理由:“‘失其所與,不知這是比較實在的原因,表現(xiàn)了晉文公沒有意氣用事,而是理智地看待失去秦國這個同盟者的后果。”有的學生分析第三條理由:“‘以亂易整,不武晉文公認識到如果攻打秦軍,就會和秦國結仇,這實在是魯莽之舉,并不是真正的勇武。”
文言文文化內涵的探究學習正是當下文言文教學中所缺乏的,挖掘文化內涵延伸教學內容收益巨大:
一、有利于糾正文言文教學的偏差。平時的文言文教學多注重文字講授和實詞、虛詞、句式的概括,卻少有文學、文化的探究。本堂課教師引出三個探究問題后,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和發(fā)言交流的時間,充分重視探究學習的應有地位。
二、有利于增加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因為時代背景迥異,語言的障礙,中學生覺得文言文的學習難度大,長此以往,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極低。本堂課教師希望以文天祥出使元營,慷慨陳詞卻無功而返的例子,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以此作為探究燭之武“退秦師”的客觀條件的起點。新知和舊知的比較,使學生能獲得思考的樂趣。當然教者還可以巧設懸念、現(xiàn)代多媒體等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有利于學生積淀深厚的人文內涵。朱自清曾說過:“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教育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蔽难晕慕?jīng)典篇目的學習不能止于字詞的理解,課堂教學還應該引導學生領會文本豐厚的文化內涵。本堂課的探究活動力求基于字詞又高于字詞,探究燭之武說辭的藝術性、燭之武成功的客觀條件和晉文公對話的深層含義。文字的理解和文化的探究的分離之弊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革除。
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百|疑是一種品質、一種思維方式,更是探索的起點和創(chuàng)新的前提?!雹俳處熗ㄟ^逆向思維設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學習。環(huán)節(jié)三的設計通過“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三條理由呢”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關注晉文公和子犯的對話。學生在品讀晉文公所說的三條理由的過程中,理解了晉文公的真實意思。
————————
注釋
①袁維新:《學生質疑精神的缺失與重建——基于教材和教法的視角》,《中國教育學刊》,2012年第10期。
[作者通聯(lián):浙江余姚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