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峰
很多語文教師都認同這樣一段論述:語文課的意義不能只局限于教給學生一些知識和技能,更為關鍵的在于,它通過一篇篇飽含作者心靈感受、人生情懷和深刻思想的文字,悄然無聲地影響了學生的心靈感受、人生情懷和思想情操,影響了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思考以及表達方式,并最終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是啊,在孩子們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最能帶給他們這種感受的就是語文課,可以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目前國內大部分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仍舊是,把課本中的文本當作閱讀材料,條分縷析為各類題目,課文讀幾遍,題目做一做,“標準答案”對一對,再總結一些答題規(guī)律,最后概括一下文本主旨,課文學完了,文本的美消失殆盡,而師生“教”與“學”的熱情也已蕩然無存——語文的美喪失了。
那么,語文課究竟要怎樣上?我以為首先要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的兩個價值追求,即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人文價值強調要對文化經(jīng)典進行體驗、探究與認知,所謂“文以載道”、“文以明道”,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與培養(yǎng),使學生可以明辨是非、曲直、善惡、美丑;而科學價值則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也就是說學習語文知識,要最終形成學生的讀寫能力,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彼此依托。
要實現(xiàn)語文教學在這兩方面的雙贏,就一定要立足于那些精挑細選出的文本,使之成為一個大磁場,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都緊密吸引在一起。切不可彼此割裂,尤其是語文教師,不能成為橫亙在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大山。這就需要我們真正轉變傳統(tǒng)教學的觀念,把教師“一灌到底”變?yōu)閹熒降葘υ挘餐瑺I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那么,是不是由此,教師就可以大撒把了呢?不,事實上,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更重要了,只是我們要隱身于學生背后,讓學生真正自主探究、討論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此時此刻,我們的學生就成為了我們精心培育的種子,教師要培土,施肥,除草,但絕不能代替他們生長。
可是,在課堂上通過什么途徑完成這樣的教學目標呢?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誦讀與提問。
對于各類經(jīng)典文本,誦讀是讓學生有梯度、有角度、有深度地走入文本,意會涵泳,一步步領會意思,感悟文本,最終激濁揚清,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的最佳手段,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事實上,指導學生深層次把握誦讀的精髓,對各類閱讀教學都有極大的幫助,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得以體現(xiàn):識字量、閱讀水平、寫作能力、口語表達、思維的邏輯性、對書面材料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對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包含了以上提及的各方面。誦讀文本,首先要有足夠的識字量;自身感悟,組內討論時,又在同步訓練思維的邏輯性;通過積累文本中的好句好段,對提高寫作與口語表達能力又有很大幫助。
那么,語文教學中的“誦讀”與“朗讀”一樣嗎?我認為,二者既有相同點,又存在差異。首先,誦讀中,讀一兩遍是不夠的,我們常說“熟讀成誦”就是這個道理。再者,“尋言以明象”,讀而不思的話就和小和尚念經(jīng)一樣,只能是“口到心不到”了。再次,誦讀講求循序漸進,即從不熟到熟,再到理解,直到體悟。這其中正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自主的認識內化。在這個不斷深化的動態(tài)的“誦讀”過程中,在不同的閱讀階段與層面必然需要教師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有效地指導??傮w上說,第一步就是從整體上感知、認識文本;接著學習小組內初步交流,逐漸理解文本語言,體會感情,通過接下來的誦讀,以聲傳情;此時,學生對文本已有自己的積累與認識,組織學生開展小組間的交流已勢在必行,通過較深層次的討論,各組不同形式的誦讀交流,學生們的文本的認識也變得深刻而多元起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寫作與閱讀拓展就會更加輕松、有效。
提問,在每一位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都是最常見的。在這里,我所強調的是學生提問、同學互問、詢問文本等形式。這無疑加大了教師的備課與上課難度。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老師進行課下的靜態(tài)備課,事先預設好問題,上課再現(xiàn)備課內容即可。但在新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要準備大量資料,自身要有足夠的閱讀儲備,然后,帶著教學重難點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以及對學生學情的了解走進課堂,進而展開一次次生動、充滿變數(shù)的對話與交流。于是,靜態(tài)備課變?yōu)槌涑P碌膭討B(tài)備課,教師事先的預設變?yōu)檎n前大量充分的準備,而課堂的再現(xiàn)也變?yōu)榱擞谢钚缘纳蛇^程。
提問權交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教學目標的弱化甚至消解,也不意味著教師課堂作用的減低。恰恰相反,這種“提問權”的轉讓,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會出現(xiàn)更多的教學“意外”,而這種意外不僅會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更可以成為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的有力抓手。這種“提問權”的轉讓,真正把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與教師的主導力量有機結合了起來??梢哉f,這是一種充滿了教師苦心經(jīng)營的“隨意”。
總之,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而我們不會止步于在理想狀態(tài)去尋覓她的豐滿。近幾年的課改與教育教學方面的實踐已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好的抓手,認清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中,會真正開拓出一片師生欣然共進的新天地。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