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明:
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教授、博導(dǎo),兼任《辭?!肪幬?、古代文學(xué)分科主編。
契此和尚相傳俗姓張,生活于五代后梁,明州(今浙江寧波)人。他是一個游方僧,常背著一口布袋出游四方,所以又被叫做“布袋和尚”。據(jù)說他圓寂時自稱是彌勒佛的化身,以后人們便按照他的模樣塑成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佛。這種彌勒佛和印度佛教中原有的形象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
關(guān)于契此的傳說和大肚彌勒形象的形成,實際上代表了中國民間對佛教的一種認(rèn)識或者說期待:人們希望佛是善良的、可愛的、親切的,他又神圣又好笑。為什么會有大肚彌勒佛?因為佛太莊重,所以就出現(xiàn)個好玩的。
有了一尊彌勒佛像,寺廟就減少了幾分莊肅威嚴(yán),而多了幾分歡快的氣氛。觀音菩薩本來是男身,為什么后來顯示為美妙婦人?因為佛、菩薩都是男人,沒意思。如此佛的世界才豐富多彩。
以契此和尚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詩篇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插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的特點是以平凡的農(nóng)業(yè)勞作為比喻,引申出做人的道理,給人以有益的教誨,同時又很好地闡明了禪宗的哲理。佛教徒以通俗語言寓教化之意的詩作很多,但真正要做到言淺意深,把多種元素融合成一片,卻也不容易,《插秧詩》是比較成功的例子。
開頭“手把青秧插滿田”是簡單的敘述,直來直去,明明白白。
接著“低頭便見水中天”是順延著上一句說下來,也是插秧時習(xí)見的景象,但已經(jīng)滲入了象征的意義。民間諺語說:“抬頭三尺有青天”,或者“抬頭三尺有神明”,是告誡人們所作所為要光明正大,不可暗懷歹意。
這里借插秧時云天映于水面的景象,把前面那種說法向更深處推進了一步:不要說抬頭見天,低頭又何嘗不能見天?“天”也罷“神明”也罷,說到底只是人心向善之意,不能說頭一低、咬咬牙,就什么也不顧了。如果心里一片光明,什么情形下人都是堂堂正正的。
稻秧有時會得病,根發(fā)黑變爛,插下去也長不成稻。佛家的說法,人有“六根”。六根不清凈,貪欲充塞,就會胡作非為,造下無窮惡業(yè)?!傲鍍舴綖榈溃ㄖC音‘稻)”,用根苗健康的秧才能長成稻的生活常識,比喻六根清凈才能成道的人生道理,十分貼合,也非常巧妙。
如何才能保持六根清凈?要懂得掌握進退,能夠容讓。插秧時人是向后退的,退到頭,一行秧就插完了,成功了。“退步原來是向前”,再一次拿插秧作譬喻,說明人生在世,有時看起來是退,其實是進。相反,事事爭勝,處處用強,反而容易一敗涂地,不可收拾。常語云“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道理。
偶爾見到的一則故事說,師父問徒弟:如果你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fā)現(xiàn)柴不夠,你該怎么辦?有的弟子說趕快去找,有的說去借,有的說去買。師父說:為什么不把壺里的水倒掉一些呢?世事總不能萬般如意,退一步許多事情就變得容易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的總結(jié),還不止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
從禪宗的思想來說,“進”或者“退”其實不過是人根據(jù)需要所作的假設(shè),本身就是虛妄的。目標(biāo)設(shè)在東,往西走是“退”;目標(biāo)反過來呢?那就是“進”了。昨天以為進步了,今天形勢一變,居然是倒退!如果不能圓融地看待世俗的價值和行為常規(guī),就會陷于虛妄的意念中,手舞足蹈,念念有詞,歸根結(jié)底,一場虛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