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
(遼寧建筑職業(yè)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以培養(yǎng)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yè)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人才資源之一。從生源角度看,他們在文化基礎、生活經驗、心理狀況、習慣養(yǎng)成等方面都與普通高等院校有著較大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差異實施不同與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策略,是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契機,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它不僅要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關注學生生活,使教育與其生活密切聯(lián)系,而且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體驗中受到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核心內容是道德教育。亞里士多德把道德分為心智和德性兩個方面。心智方面的道德以知識為基礎,是可以教授的;但德性方面的習慣卻是不能教授的,只能在生活中形成。杜威也認為,“教育即生活”, “離開了對社會生活參與,學校就沒有道德的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由此看出,生活是道德形成的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進行職業(yè)準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和職業(yè)成長施以影響,使其能夠在道德標準下具備從事某一職業(yè)能力。鑒于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專業(yè)技能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是將教育對象的生活賦予思想政治的意義,使其達到社會道德之要求;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應關注學生的生活。高等職業(yè)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個體,從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逐漸走向未來的符合社會共同價值取向的可能的生活,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決生活中存在的不符合或不知道如何符合社會共同價值取向的問題和困境,獲得思想上困惑的理解、政治上偏差的糾正,以更好地促進職業(yè)健康成長,離開了對學生生活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就缺少了源泉。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jù)學生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而不斷地深入。出于教育體驗的結果,學生在校的不同的階段對生活的理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側重點也就不同,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普通高校相比,存在著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向的生活化。
(1)培養(yǎng)目標的不同。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這與普通高校培養(yǎng)科研型和技術應用型人才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決定了其畢業(yè)生所從事的職業(yè)即未來的生活有所不同。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圍繞學生如何成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來展開,圍繞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生活環(huán)境與職業(yè)生活展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學生獲得職業(yè)道德的養(yǎng)成,獲得較高的職業(yè)素質,進而綜合為較高的職業(yè)能力。
(2)學生認知方式的不同。教育研究與實踐都表明,不同智能類型和不同智能結構的個體,對知識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依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分析,職業(yè)教育的教育對象,其邏輯數(shù)理方面以及言語語言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而空間視覺、身體動覺以及音樂節(jié)奏等方面的能力則較強。故職業(yè)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具有形象思維特點的個體。
(3)學生層次不同。從高職院校生源角度看,一般為高考的最后一個錄取批次,這就決定了與普通高校不同的文化程度,也產生了不同的心理。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學生消除因高考失利而產生的自卑感,堅定完成學業(yè)的信心。各種主客觀因素決定了高職學生的層次。
(4)心理素質的不同,要求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高職學生在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面有更多的心理問題,要通過各種途徑經常關心、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況,深入學生生活,采取心理訪談、心理咨詢等一次列措施,培養(yǎng)他們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教導他們學會承擔、學會勇敢面對,在挫折中成長。
針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缺乏實效性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開展聯(lián)合遼寧省內的3 所高職院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1)教育效果難以令人滿意。通過此次調查,筆者了解到:一些高職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價值觀念功利、社會責任感缺乏、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知道 “馬克思主義”含義的學生有68%,不知道 “馬克思主義”含義占被調查人數(shù)的32%。在被問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時,48%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作用不大、甚至沒有作用、應該取消;37.25%的學生認為大多數(shù)人愿意為國家做貢獻,但有30.39%的學生認為身邊大多數(shù)人是利己主義;82.35%的學生看到有人踐踏國旗會制止,其余選擇了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制止和不 “管閑事”;過半的學生認為人與人之間不是互相利用的關系;95.10%的學生有長遠或短期理想,并且有準備、有意識地去達成自己的理想。
(2)教師教學熱情不高。調查顯示25%的學生不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由于教學方面的問題。個別教師思想理論水平不高、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不少教師因注重繼續(xù)進修學習、搞科研而分散了教學的精力,教學水平下降,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體系方面來看,很多學生認為需要相應的調整和變革,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廣大學生在現(xiàn)實和理想層面都傾向于接受 “人格魅力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 “人格魅力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是現(xiàn)實中受歡迎,也同時應該是時代發(fā)展的未來走向。
(3)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有較遠的距離。有65%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看不懂,都是一堆大道理,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教學內容重復現(xiàn)象包括與中學政治課的內容重復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各門課之間的重復,有22%的學生認為重復內容非常多,跟高中老師講的一樣。政治理論課程教材都是文字敘述,枯燥乏味。
(4)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模式枯燥。大多數(shù)的學生希望采用多媒體、講故事和游戲的方式來上課,而不是書本灌輸;在回答你所接觸的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方法時,70%的學生認為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是多數(shù)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要教學方法。37%的學生希望教師采用影視教學的方法進行教學;30%的同學希望教師多采用實踐(參觀、訪問等)、研討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但是課堂教學中由于實踐式教學的操作復雜性,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嚴重缺失。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基本素質和認知特點的特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應進行重新的設計,以達到實效性的要求。
第一,教育雙主體原則。把教育主體置于生活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人格,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同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制度層面、課程層面、方法層面上體現(xiàn)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第二,教育載體多樣性原則。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教育載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多樣化,增加實踐教育法,讓學生在參加社會生活中接觸、感受、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更好地體驗大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定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深入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發(fā)揮心理咨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溝通作用,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傳統(tǒng)教育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第三,教育內容針對性原則。要盡可能由非日常生活的理論內容回歸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融合到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內容的具體化要求多層次內容的內在統(tǒng)一,既要重點宣傳黨的理論、方針與政策,又要強調生活常識、為人處事道理,職業(yè)的關鍵能力,只有做到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能可感可知可實踐。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生活化,要求以理論和實踐應用為著眼點構建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內容與體系,其基礎在于:必須認清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在深刻領會思想政治理論內容的基礎上,突破重點和難點問題,并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路構建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
(1)教學模式構建。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定位決定了其辦學宗旨、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模式,乃至發(fā)展方向。高職教育定位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高等職業(y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等職業(yè)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類型的教育。
根據(jù)高職院校學生認知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jù)建構主義原則設計教學模式。建構主義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而獲得。 “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構建”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按照這一思想,需要打破傳統(tǒng)教育 “教為主導,學位主體”的觀念,摒棄目標導向的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運行在適當?shù)那榫持?,強調交互的作用。
(2)課程體系的重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重構要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要求,這些要求包括:第一, “體現(xiàn)時代性”,就是要從時代的高度和生活的角度去審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理念、體系、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使其與時代同步,與生活相關,展現(xiàn)時代特征、時代精神、時代發(fā)展趨勢和生活價值取向。第二, “把握規(guī)律性”,就是要遵循高等職業(yè)教育的規(guī)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和認知的規(guī)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學性。第三, “富于創(chuàng)造性”,就是要根據(jù)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創(chuàng)新內容、形式、手段,這是思想政治理論永葆生命力的源泉。第四, “增強實效性”,就是要通過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結構可以分為案例式理論教學和體驗式實踐教學兩大部分。其中,案例式理論教學以歷史情境和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為載體展開,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無縫隙地融入其中,使其能讀懂其中的涵義,并采用小組討論、辯論、報告等教學方式予以落實;體驗式實踐教學應結合案例式理論教學所學內容階段式進行,可以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實踐、考察、活動相統(tǒng)一的辦法開展,主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難以施以行動的內容安排。在安排這些內容的同時,還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素質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創(chuàng)業(yè)教育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整體實施,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yè)能力教育渾然一體。
基于生活化原則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采用一定的策略加以實施,才會收到實效。
(1)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增強教師的適應教學改革的能力。教師是改革的關鍵要素。要通過教育、培訓和政策引導,使教師準確、深刻理解教學內容,主動改變習慣性的教學方式,采用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問題的能力,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大德育”平臺進行?!按蟮掠苯逃⒉粌H表現(xiàn)在學校、家庭和社會 “三方聯(lián)動”,還表現(xiàn)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職業(yè)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教育的整體性和科學性,這是由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的。為此,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將教育主體、教學內容統(tǒng)一于統(tǒng)一平臺之上,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3)注重個性,分類實施。高等職業(yè)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因此,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高職教育要在實踐中積極改革與創(chuàng)新,根據(jù)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特色、傳統(tǒng)和外部需求等科學定位,明確培養(yǎng)質量要求,立足于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不同類型的應用型人才。
(4)改革考核方式。要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應該改變過去以一張試卷定結果的作法,而要采取多種形式來綜合評定。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實踐情況、獨到見解等都可以作為評定成績的依據(jù)。
[1]董同彬.大德育:高職德育研究的新維度[J].消費導刊,2009,4.
[2]郝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綜述[J].中國校外教育,2009,8.
[3]柳禮泉,陳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4]胡凱.生活世界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5,9.
[5]胡凱.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7.
[6]武香俊.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實現(xiàn)途徑[J].法制與社會,2008,5.
[7]陳蘭榮,張震.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06,21.
[8]錢同舟.回歸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J].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