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志
(江蘇建康職業(yè)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指導:曾慶琪
《外科正宗》對中醫(yī)男科學的貢獻
馮俊志
(江蘇建康職業(yè)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指導:曾慶琪
陳實功《外科正宗》倡導“排毒為第一要義”,“注重顧護脾胃”,“重視情志調理”,“診治強調內外并重”,“重視整體,強調辨證”等學術思想。陳氏學術思想充實和發(fā)展了中醫(yī)外科學的理論、方法和臨床經(jīng)驗,為中醫(yī)外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當今中醫(yī)男科臨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作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陳實功 外科正宗 中醫(yī)男科學
《外科正宗》是中醫(yī)外科學發(fā)展史上一部重要著作,著者陳實功,江蘇南通人,明代著名中醫(yī)外科學家,中醫(yī)外科“正宗”學派創(chuàng)始人。全書共4卷,157篇,對癰疽等140余種外科疾病,從病因病機、癥狀表現(xiàn)、診斷治法、方藥、手術及預后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論述。全書載方446首,均以歌賦形式編寫,通俗易懂。該書系陳氏在系統(tǒng)總結自己臨床經(jīng)驗和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對明以前中醫(yī)外科學理論和臨床治療經(jīng)驗進行了一次全面總結。全書體例完備,條理清晰,圖文并茂,以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理論聯(lián)系實踐,學術特點鮮明,充實和發(fā)展了中醫(yī)外科學的理論體系,為中醫(yī)外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素有“列證最詳,論治最精”之評價,歷來為研究中醫(yī)外科學者所重視。書中記載陳氏治療外科疾病及男科基本疾病的見解和經(jīng)驗,對于臨床指導男科疾病的治療很有價值?,F(xiàn)簡要探討如下。
陳氏認為瘡瘍成膿后當宜“開竅發(fā)泄”、“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要,否則“毒氣無從而出,必致內攻”,并提出“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第一”的論點。他提出“凡瘡毒既已成,當托其膿,膿既已成,當用針通,此舉自然之良規(guī)也”。認為通過施行排毒之法,使膿血腐肉得以祛除,是防止邪氣進一步損傷正氣的重要手段。主張使用腐蝕之藥、藥線、刀針、利剪等清除腐肉死肌,使毒邪排出體外。從《外科正宗》列舉的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特別重視排毒法在外科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常將刀針開泄排毒與腐蝕藥結合起來運用于癰疽、疔瘡、脫疽、瘰瘍等多種疾患的治療,屢獲奇效。如治《外科正宗·囊癰論第三十三》“一男子腫痛十余日,堅硬無膿,囊頭腫上紫色作爛。此欲外腐,以蟾酥錠為末摻上膏蓋,三日腐肉脫下,搽玉紅膏、太乙膏掩之,內服補陰滋腎藥而安”。
陳氏的這種主張對中醫(yī)男科疾病使用排毒方法治療,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價值。不論內治、外治,都應注意應用排毒方法,使邪外出,從而達到邪祛正安。當今臨床中很多男科疾病仍遵循“排毒為第一要義”,如著名中醫(yī)男科專家王琦教授認為“腎虛夾濕熱瘀毒”是男性不育癥的主要病機,以腎虛為本,濕熱瘀毒為標,病理性質實多虛少,涉及臟腑以肝、脾、腎為主。治療上主張病證結合,準確辨證,圍繞腎虛、濕熱、瘀毒分別施行以補益法、清熱利濕解毒法、活血通絡法,通過排泄?jié)駸狃龆荆龠M疾病痊愈[1]。對于免疫性不育,徐福松教授認為,免疫性不育的病位首在肝腎,多由濕熱瘀血之戀,精道瘀滯所致,故臨床治療時經(jīng)常以清利濕熱入手,效果顯著。王琦教授根據(jù)慢性前列腺炎癥狀表現(xiàn),還提出“濕濁阻滯”為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機之一,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尿路刺激癥候群時應著重選用排濁之品,如浙貝母、天花粉、石菖蒲、薏苡仁、冬瓜仁等,促使穢濁炎性分泌物排出,保證前列腺導管排濁通暢而加速慢性前列腺炎炎性病灶的愈合[2]。曾慶琪教授[3]認為慢性前列腺炎多由濕熱濁毒瘀滯精室所致,其治療應選用排濁之品,促使穢濁的炎性分泌物排出,促進慢性前列腺炎炎性病灶的愈合。提出“排濁通瘀”貫穿始終,并根據(jù)發(fā)病期的不同,創(chuàng)立前列腺湯1、2號方。初中期,運用前列腺湯1號方,以清熱解毒,輔以祛瘀排濁;后期運用前列腺湯2號方治療,以祛瘀排濁為主,輔以清熱解毒,佐以溫通之品,治療效果頗佳?,F(xiàn)代臨床觀察研究表明,對于前列腺炎,不主張禁欲,適度的性生活可起到通泄引流的作用。以上無不體現(xiàn)以排毒為第一要義理念。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升則健,胃以降為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其他臟腑正常功能活動的樞紐。陳氏特別重視外科疾病與脾胃的關系。提出“蓋瘡全賴脾土,調理必須端詳”理念,對中醫(yī)男科的辨證論治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他認為“脾胃者,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谷之海。胃主司納,脾主消導,一表一里,一納一消,運行不息,生化無窮……至于周身氣血、遍體脈絡、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借此以生養(yǎng)”,又謂“得土者昌,失土者亡”,認為外科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預后及轉歸均與脾胃氣血盛衰有著密切關系。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臟腑經(jīng)絡功能能夠正常發(fā)揮,均賴氣血濡養(yǎng)。“蓋脾胃盛者,則多食而易饑,其人多肥,氣血亦壯;脾胃弱者,則少食而難化,其人多瘦,氣血亦衰?!逼⑽笟庋ⅲ庑安灰浊忠u;脾胃氣血虧虛,外邪易乘虛侵襲。而且內服藥物也要由脾胃運化吸收后才能發(fā)揮治療作用,所以在治療和調理過程中陳氏尤其注重后天,強調脾胃。認為飲食治療應注意護脾健胃,并自創(chuàng)八仙糕、參術糕、白術糕等食療方,用于瘡瘍后期調護。提出“善養(yǎng)生者,節(jié)飲食,調寒暑,戒喜怒,省勞役,此則不損其脾胃也”,脾胃健運,氣血生化充足,則外科疾病易愈。如調理失宜,脾胃受損,易生百病。如脾胃調理不當,“則精神氣血由此而日虧,臟腑脈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由此而日削,所謂調理一失,百病生焉”?!胺帛彸醢l(fā)自然高起者,此瘡原屬陽癥……忌用內消攻伐之藥,以傷脾氣,膿反難成,多致不能潰斂。”陳氏在書中對男科中治療下疳、梅毒、乳巖、會陰膿腫、陰囊壞疽等都有較深論述,如:陳氏在《外科正宗·魚口便毒論第三十二》“已潰之后,膿水不干,新肉生遲不斂,健脾胃、補氣血”,“……已出膿者,十全大補湯服之,庶易收斂。遲則恐生別癥難愈”。瘡瘍疾病膿毒已成,瘡口潰破時,氣血虧虛,通過健脾益胃,扶助氣血,祛邪外出,達到痊愈。進一步完善了中醫(yī)男科疾病重視調理后天脾胃的思想,對中醫(yī)男科疾病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后人傅山,在《傅青主男科》中亦注重脾胃正氣。正如中醫(yī)大家岳美中所言“傅氏學術特點,治病著重脾胃,強調扶持人之正氣”。今人使用傅山完帶湯加減治療肝郁脾虛之慢性前列腺炎,療效極佳。如俞氏[4]報道,用完帶湯加減治一慢性前列腺炎肝郁脾虛患者,治以健脾補中、利濕化濁、疏理氣機,服80余劑,諸癥消失。全國名老中醫(yī)、著名中醫(yī)男科專家徐福松教授[5],從整體觀出發(fā)提出了脾胃、腎肝心與男科疾病的密切聯(lián)系,在臨床辨證中尤重脾胃,強調“胃強欲盛,脾旺精足”,并獨創(chuàng)男科名方,療效確切。周玉春[6]認為,男性不育癥病位雖在腎,但實與脾胃功能的盛衰密切相關,采用脾腎同補治療男性不育癥,在補腎同時重視調理脾胃,取得良好的療效。張宗禮[7]從脾胃論治陽痿,將陽痿分為脾胃虛弱、濕熱傷脾、痰濕壅脾、肝強胃弱、心脾兩虛、脾虛及腎等6種證型,每個證型均與脾胃有關,顯示脾胃在陽痿治療中的重要性,并取得較好療效。
重視內外結合,將這一理論引用到外科首推陳實功。陳氏既重視外治,又重視內治。治療內外并重,內治長于消補托,外治講究刀手針法。陳氏非常重視外科疾病與臟腑內在聯(lián)系的研究,認為外科疾病多由于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不能抗邪所致,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理論。認為外科疾病形成有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皟纫蛘撸云鹩谄咔榻Y于內,又兼厚味膏粱熏蒸臟腑,房欲勞作虧損元氣”;“外因者,皆起于六淫體虛之人,夏秋露臥,當風取涼,坐眠濕地,以致風寒濕氣襲于經(jīng)絡”;“不內外因,饑飽勞役,喜怒不常,飲食者冷熱不調,動作者勤勞不惜,以致臟腑不和,榮衛(wèi)不順,脾胃受傷,經(jīng)絡凝滯”?!秲冉?jīng)》云:“有諸內,必形諸外。”他認為:“治外較難于治內何者?內之癥或不及其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主張“治外必本諸內”,“癰疽雖屬外科,用藥即同內傷”,推崇外病,必先審證求因,然后內外兼治。陳氏認為“醫(yī)之別內外也,治外較難于治內”,倡導多種外治方法與藥物治療結合,綜合運用。外治之法,主張“使毒外出為第一”,因為外科疾病“易腫、易膿、易腐”,因此在瘡瘍初、中期,常需配合腐蝕藥物或清洗、外敷、刀針等法,使毒外泄,能使病情向善轉歸。陳氏遵古而不泥古,融歷代醫(yī)家外治之法,并多有創(chuàng)新,倡外科病“內外并治”思想,對中醫(yī)男科臨床具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如治陰囊感染,通過內服外敷藥物,以促進炎癥局限、消散、吸收。若內膿已成,則應針管穿刺抽出膿液,或手術切開排膿,通暢引流,使毒隨膿泄而愈。
慢性前列腺炎作為一種炎癥反應性疾病,可視為內癰的一種,從屬于瘡瘍。從病因病機與癥狀表現(xiàn)看,二者具有相似之處。均由外感或者內傷而產生濕熱、瘀血的病理因素,形成局部炎癥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疼痛、腫脹及化膿。瘡瘍與慢性前列腺炎,都包括了經(jīng)絡阻隔氣血凝滯和臟腑功能失調兩方面。以上均為慢性前列腺炎從瘡瘍論治的理論基礎。瘡瘍內治,以消、托、補三法為主,配合抗生素口服治療。臨床應用中發(fā)現(xiàn),從瘡瘍論治慢性前列腺炎,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癥狀評分、改善實驗室化驗指標方面效果尤佳[8]。在臨床上經(jīng)常采用內服中藥,外加肛塞的方法治療前列腺疾病,使藥力直達病所,藥物在直腸內保留較長時間,有利于藥物的充分吸收,用藥生物利用度高,比單純的中藥內服治療效果明顯。孫自學[9]提出從瘡瘍論治慢性前列腺炎,臨床治療時采用內外并重,內治采用消托補,并結合中藥栓劑、中藥灌腸、針灸和貼敷等外治方法,常收到非常好的療效。以上無不體現(xiàn)了陳氏的內外并重理念。
情志因素在男科疾病的病因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情志異常,可引起臟腑氣機失調而致病。陳實功在《外科正宗》開篇即提出“七情六欲者,皆盜人元氣之賊也……。此等七情,皆耗人一身元氣之萌孽也……諸病諸瘡,盡皆出于此等之情欲也”,病有三因,“內因者,皆起于七情蘊結于內”,“癰疽發(fā)背為何生,好好身軀出此形,內被七情干臟腑,憂愁思慮總關心”?!胺蛉椴≌撸榉筷柮魑附?jīng)所司,乳頭厥陰肝經(jīng)所屬……。又有憂郁傷肝,肝氣滯而結腫……。又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jīng)絡痞澀,聚結成核,初如豆大,漸若棋子?!痹谥委熒稀爱敯捕ㄐ纳?,相忘諸念,毋使愴慌,乃保神氣不得變亂也”,“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結腫堅硬微痛者,宜疏肝行氣”??梢?,內傷七情是引起外科疾病的主要因素,并將它擺在眾多病因之前,以強調其重要性。調暢情志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外科疾病,其本在內,故當以調暢情志為先。陳氏注重調暢情志思想,對中醫(yī)男科診治意義重大。當前男科病癥中,十分重視情志因素。七情致病尤為常見,幾乎各種男科病均伴有七情病因,或內傷七情,或因病憂慮損傷情志,進而出現(xiàn)性功能障礙。如怒傷肝,氣郁化火,肝失條達,而見陽痿、陽強;思傷脾,脾虛則氣血乏源,無以榮潤宗筋而致陽痿、精少、弱精,脾氣虛統(tǒng)攝無權,則發(fā)為遺精、泄白;驚恐傷腎,腎不藏精,而致早泄、泄白、遺精等。
陳實功在中醫(yī)理論方面注重整體觀念。他認為外科疾病形成主要與“六淫傷氣血”、“七情干臟腑”、“飲食不節(jié)”、“勞欲過度”有關,這些致病因素影響臟腑氣機,五臟不和,六腑不通,九竅疲癃,留結為癰?!秲冉?jīng)》中有“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論述,陳氏認為“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外科疾病是在致病因素傷及氣血、臟腑功能的基礎上而發(fā)病的。這些強調了臨床要著眼人體的整體狀況,不能片面看待外科疾病。如陽痿,中醫(yī)認為是一個復雜的,涉及全身系統(tǒng)的疾病,中醫(yī)治療仍強調從整體調治,特別重視身體、心理、環(huán)境場合的選擇,偏重雙方心理互感及協(xié)調配合等[5]。陳氏認識到外科疾病的癥狀是對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病理變化的反映,臨證應當使用四診方法全面收集癥狀、體征及病史資料,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病機本質。他極力反對只辨外癥、不明病機、妄施醫(yī)藥的行為,并將這種行為比為“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豈不危哉”?他在臨床中常以八綱為基礎,并結合病因辨證、臟腑辨證、經(jīng)絡辨證,從整體上總結外科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辨證要點。如下疳治法:“初起腫痛發(fā)熱,小水澀滯,肝經(jīng)濕熱也,治宜瀉肝滲濕。腫痛堅硬,焮發(fā)寒熱,口燥咽干,大便秘者,通利二便。玉莖腫痛,小便如淋,自汗盜汗,時或尿血,清心滋腎。莖竅作癢,時出白濁,發(fā)熱口干,津液少者,益腎清心。潰后腫痛,小便赤澀,日則安靜,夜則疼甚,滋陰瀉火。潰爛不已,腫痛又作,疼痛日深,穢氣不回,清肝解毒?!睂ο吗嵴撝螐娬{了根據(jù)病情變化,不同時期病理本質不同,治法亦應不同,體現(xiàn)了辨證精神。現(xiàn)在中醫(yī)男科疾病診治仍然強調辨證論治,正是對這種精神的應用與拓展。
綜上所述,《外科正宗》充實和發(fā)展了中醫(yī)外科學的理論、方法和臨床經(jīng)驗,為中醫(yī)外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其學術思想對當今中醫(yī)男科臨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作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1]孫自學,陳建設.王琦教授治療男性不育經(jīng)驗介紹.四川中醫(yī),2004,22(1):7
[2]蓋海山.王琦對慢性前列腺炎癥候群的論治思路.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12):1033
[3]曾慶琪.慢性前腺炎分期論治臨床研究.中醫(yī)藥學刊,2005,23(12):2216
[4]俞大毛.完帶湯治療男性病舉隅.光明中醫(yī),1997(4):44
[5]徐福松.實用中醫(yī)男科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10
[6]周玉春.脾腎同補法治療男性不育15例.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5(9):486
[7]張宗禮,司福全.陽痿從脾胃論治.吉林中醫(yī)藥,2002,22(3):7
[8]張富剛.陳天波,李焱風.從瘡瘍論治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研究.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31(6):40
[9]孫自學.從瘡瘍論治慢性前列腺炎.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2,5(7):492
編輯:傅如海
R277.5
:A
:1672-397X(2014)12-0077-03
馮俊志(1971-),男,碩士,講師,主要從事中醫(yī)基礎、中醫(yī)臨床教學與研究工作。Fjz126@126.com
201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