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峰
(銅鼓縣畜牧水產局,江西 宜春 336200)
山羊痘病的防制
李勝峰
(銅鼓縣畜牧水產局,江西 宜春 336200)
羊痘俗稱羊天花,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該病在綿羊及山羊都可發(fā)生,也能傳染給人。由于羊痘病后恢復期較長,影響到營養(yǎng)不良;懷孕病羊常常流產;羔羊的抵抗力較弱,死亡率更大,故應加強防制,徹底撲滅。
病原為痘病毒,一般綿羊痘只發(fā)生于綿羊,不傳染山羊和其他家畜。病羊和帶毒羊為傳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疹之中,可通過呼吸道感染,也可經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綿羊痘是各種家畜痘病中最為嚴重的傳染病之一。呈地方性或廣泛流行。
潛伏期4~20d。臨床上可分為典型性經過和非典型性經過兩種。
典型性經過:病初體溫升高至40℃~42℃,呈稽留熱,精神極度沉郁,食欲減退,伴以可視黏膜的卡他、膿性炎癥。經1~2d后,在皮膚少毛部位或無毛部位開始發(fā)痘,皮膚上出現綠豆至豌豆大的淡紅色圓形充血斑點,此期為紅斑期。經1~2d,斑疹發(fā)展為豌豆大小,形成凸出于皮膚表面的蒼白色堅實結節(jié),為期1~3d,此時為丘疹期。再經過5~7d,變?yōu)榛野咨?、扁平、中央凹陷的多室水泡,病羊體溫降低,此期稱為水泡期。水泡很快化膿,如臍狀,化膿期間體溫又可能升高,稱為化膿期。其后,膿液漸漸干涸,形成黃褐或黑褐色的痂皮,7d左右痂皮脫落,留下蒼白的斑痕。病期達3~4周,多數可痊愈。
非典型經過不出現上述典型癥狀或經過。常發(fā)展到丘疹期而終止,即所謂“頓挫型”經過。當化膿期有壞死桿菌繼發(fā)感染時,病變部痘皰融合,深達皮下乃至肌肉處形成壞疽性潰瘍,發(fā)現惡臭氣味,此為惡性經過,此期病死率可達17%,嚴重者達50%。羔羊可發(fā)生眼結膜、內臟器官的痘泡,并可繼發(fā)肺炎、胃腸炎和膿血癥。
平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增強羊的抵抗力,引進羊只時需嚴格檢疫,隔離觀察21d。定期預防注射。對流行性地區(qū)的健康羊,每年3~5月注射山羊痘活疫苗。
4.1中藥治療方法
4.1.1第一方案
4.1.1.1初出痘疹使用。升麻50g、木通30g、葛根60g、赤芍30、黃芩50g、薄荷20 g、雙花40 g、連翹40g、牛子30g、炙草30g,按10頭羊劑量,煎水內服,2次/d,連服5d。
4.1.1.2痘疹全身出齊后改用本方。生地30g、木通30g、元參30g、赤芍30g、黃芩40g、連翹40g、雙花40g、生石膏30g、牛子30g、炙草30g,按10頭羊劑量,煎水內服,2次/d,連服7d。
4.1.2第二方案。板藍根100g、黃芩60g、防風150g、梔子60 g、知母100 g、甘草60 g、雙花100 g、膽草100g、荊芥150g、連翹100g、元參60g,10頭羊一包,連用5~7d。
4.1.3第三方案。升麻50g、連翹60g、浙貝30g、膽草30g、甘葛60g、茯苓30g、炙草30g、紫草30g、雙花60g、桔梗30g、大青葉90g,10頭羊一包,連用5~7d。
4.2羊痘西藥治療方法
4.2.1清開靈2支加西林鈉(400萬u/支)1支肌肉注射,按羊重75kg計算劑量,1~2次/d,連用5~7d。
4.2.2痘瘡5蹄康,肌肉注射,按50kg羊重1瓶計算劑量,1~2次/d,連用5~7d。
4.2.3抗病毒一號粉劑1包配口服補液鹽2包,先用少量開水泡抗病毒一號粉2h,再加水25~50kg,并放入口服補液鹽溶解后供羊飲用,嚴重者灌服,2次/d,連用7d。
1004-2342(2014)06-0046-01
S852.65+4
C
201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