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鵬 凌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長春 130111)
每一個時代的歷史和文化都會將其印跡映射在建筑設計的奇思妙想之中,同時也將大量的信息凝聚在建筑的類型與風格之中.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居建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大量設計元素.在一個文化速食主義與泛西方化的當下國內文化中,卻也使很多的城市建筑“平鋪直敘,乏善可陳”,使得各個城市各個區(qū)域建筑及其相似,各個城市忘記去尋找自己的區(qū)別性特征,建筑設計的地域特點被抹殺,簡單的鋼筋混泥土和單調的涂料,使城市僅僅成了人群寄生的軀殼.因此在設計的過程當中,結合建筑的地域性特點,融入環(huán)境特征,注重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建筑設計不可或缺的關鍵點.
筆者非常贊同漢寶德先生對建筑的理解,《中國建筑文化講座》一書里漢寶德先生曾提到“建筑是文化的產物,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建筑.不通過文化沒有辦法了解一個民族的建筑,不通過建筑也無法真正欣賞一個民族的文化”[1].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想要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就要先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因此,人們應通過返本的母文化去理解建筑、品味建筑,并通過建筑詮釋文化.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交融,這種交融不僅成就了建筑,也成就了自然,讓古樸的建筑和自然成為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而來幫助人們認識建筑,理解建筑背后的華夏文明.本文透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探討研究中國傳統(tǒng)民居所映射出的文化表征.
衣、食、住、行,作為人生在世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向來相提并論;而“住”就離不開建筑.建筑,則為人們提供著棲身之處與養(yǎng)心之所[2].那么,研究建筑,自然離不開研究民居,因為衣、食、住、行,“住”是能夠給人的軀體提供休憩之所的唯一物質條件.而南北建筑民居,就北方的民居而言,首談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想想“那北京的四合院”,在夜晚的時候慢慢的和暮色四合,華燈初上的時候,熠熠生輝是何等美麗的現代與復古的水乳融合;具體落實在布局上,中國傳統(tǒng)的民居的北京四合院,往往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布局形式.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典型的群體式布局,從宮殿到民居,甚至是寺廟,建筑往往是成組成群出現,我們所說的四合院就是由這種一正兩廂組合而成的院落.
在四合院的布局上,主房常位于整座四合院的中部偏北的位置且坐北朝南.主房前方多設有庭院,在劃分空間的過程中,庭院多作為內與外過渡空間,是兩者的緩沖地帶.它既區(qū)別于寬敞開放的院外空間,也不同于內斂封閉的室內空間.庭院前為內宅與外宅的唯一通道垂花門,垂花門前的“倒座”與正房相對而立.正廳和正房主要是建在南北朝向的主要軸線上,東西廂房通常建在正房的左右兩側.這種四平八穩(wěn)的均衡布局也恰恰體現了建筑的形式美.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正是通過這種均衡美力求給人營造出穩(wěn)定的視覺藝術效果,從而使人們獲得視覺均衡的心理感受.在四合院的整體布局上,正是通過建筑的外形、色彩、照明、材質保持等同的數量與數或近似的數量,達到一種安定的效果.
四合院內宅居住分配嚴格有序,位置優(yōu)越顯赫的正房一般要給家中地位尊貴的人來居住.主房的后面設有后房.后房的外墻體為四合院的外墻,唯一供行人出入的就是在外墻的東南一隅所開設的一扇門.整個外墻空間造型封閉,不對外設置窗戶.四合院整體布局條理井然,房屋排列有序,多而不亂,陳設嚴整,秩序嚴格.作為民居,這種對內圍合的空間,給北方的居民營造出來一個寧靜、安全的生活空間,從使用的角度來講,會使使用者產生很強的領域感和歸屬感.這種群落式布局的四合院,中國人一住就是幾千年.更重要的是,這種圍繞而居的方式,將一整套的儒家的倫理觀念完美的呈現出來,它用這種外部空間布局的形式把儒家思想的禮儀人倫和社會秩序結結實實的落實在了中國人五千年的日常生活里.
一個建筑的靈魂往往集中體現在建筑物的內部空間當中,而一個建筑內部空間的核心往往體現在陳設和裝飾上.因此,通過四合院內部空間的陳設就能夠查看并感受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有了這種感悟我們就能夠更好的研究建筑的內部空間[3].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在文化的影響下體現出文化的特征;通過建筑內部空間的陳設形式傳達設計思想,建筑成為了設計的載體;文化是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而建筑正是文化的一種物化的形式.因此,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不能脫離社會文化大背景而獨立存在,那么,我們研究建筑就需要研究建筑背后的文化,它們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研究四合院的內部空間的陳設就要了解北方人的生活起居方式,他們的日常起居大多以垂足坐為主,席榻或炕為輔.廳堂是集合多種功能的公共空間,小至一日三餐、家人交流,大至祭祀、節(jié)日、婚慶、親朋往來都在廳堂完成.因此在使用功能上,其成為敬拜天地、祭祀祖先、進行社交活動的主要場所,中國社會交往中的基本要求在廳堂里得到了完美的呈現.通常廳堂的裝飾能夠反映出四合院主人的審美追求、社會地位、文化品味,也是和其他家族裝飾風格的主要區(qū)別所在.
在廳堂的布局上,通常采用以建筑作為中軸線對稱展開的方式,設施主要陳列安置在正面的主墻前,主要的活動空間位于廳堂的正中央,對稱和有序正是古典和諧美的理想表現.也正是對稱美不同于均衡美的地方,通常對稱分為相同形式、相同顏色、相同質地的絕對對稱,和相同形式不同材質、相同形式、相同材質不同顏色等的相對對稱.這兩種對稱方式也正是四合院內部空間常常采用的方式.在建筑內部空間的家具陳設上,主要擺放著桌、椅、案、幾等基本用品,陳列方式較為規(guī)矩.木石牌匾或字畫懸掛在墻面上,鏡臺,陶瓷器皿擺放在條案上,寓意平安吉祥.
廳堂兩側的耳房、廂房是主要用來休息和睡覺的居住空間.從宏觀的建筑布局,到微觀的室內家具排列、墻面裝飾藝術品排列、鏡臺、陶瓷器皿的擺放,處處都能夠體現對稱美均衡美,給人們帶來整齊、有序、莊重、和諧的視覺感受.
這種陳設與布局方式顯然并不具有純粹的藝術品質,它首先具有的是實用價值,其結構和布局是為了更加合理、更為科學地利用空間和增強安全系數,藝術創(chuàng)造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來完成的[4].所以說,這種建筑內部陳設的方式也是對傳統(tǒng)思想繼承最為全面,對傳統(tǒng)精神表現最為持久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陳設方式使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不僅在外部空間的劃分上,而且在室內空間的功能和結構上都具有濃厚的東方韻味,顯示出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永恒魅力.從而使中國傳統(tǒng)室內陳設也以其自身蘊涵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特質而獨樹一幟.
從四合院的建筑材料上來看,在中國建筑幾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木建筑幾乎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代名詞,無論是宏偉的宮殿,還是普通的民居,木結構體系都占絕對的主導地位.時至今日,中國人仍將建造房屋稱為“大興土木”, 可見中國的古人對木材作為建筑材料的情有獨鐘.東周末年大哲學家韓非子在其《五蠹》中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由此可見,“構木為巢”就是說中國最早的建筑就是用木構架建成的,而且一用就是幾千年.四合院的建筑當然不能例外的都是以木構架房屋為主.而且,從四合院的建筑結構來看,我們能夠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內部結構根據其功能與形式所體現出的不同層次的美.結構層次的簡單或復雜,都存在著一個“序”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結構的形式問題.
首先,從建筑結構的形式中解讀建筑的結構美,傳統(tǒng)四合院的臺基很像現代建筑的外露基礎,起到連接室內地面,承托柱子的作用.這些露明的結構,體現出一種古樸素雅的美,以及傳統(tǒng)建筑內部特有的力度感、開放感和平衡感;
其次,材質材料所體現出的裝飾美,如墻垣、門窗、隔斷、隔扇、簾架這些裝飾性極強的建筑構件.
四合院內灰色的墻垣顯示出建筑的厚重積淀,莊重而古樸, 顏色和諧自然,與北京城的整體色調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顯得不同凡響,而且與周圍建筑協(xié)調統(tǒng)一自然地融為一體,渾然天成[5].這不僅體現歷史的傳承,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以紅色、綠色為主題的門窗裝飾,色彩和彩畫,給建筑內部的空間體驗帶來很好的調劑,彩畫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尤其是紅色和綠色為主題的彩畫,這個色調的特點是我國古代建筑裝飾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中國的彩畫以獨特的風格和特有的制作技術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憑借門窗典雅質樸的裝飾藝術效果載入我國建筑藝術的史冊,北方的民居也憑借著這尊貴的顏色進入平常百姓家而顯得更加的豐富多彩.隔斷隔扇上的鏤空木雕形象逼真,手法和工藝十分精湛,特別是工匠所運用的雕刻刀法如剪紙般精細流暢,對于疏與密的處理,精與細的對比都獨具匠心.建筑內部空間所使用的門窗隔扇向來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的重點,這些構件表面雕刻的內容多種多樣,風格或清雅秀麗,或繁復精細,且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最后,家具陳設所體現出的個性美,不同的陳設方式將會使空間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陳設品自身的材質肌理也能有效的體現物品表面的質感效果,并且會給人們傳達出軟硬、粗細、干濕、有紋無紋、有光與無光的視覺信息和心理感受.中國的古人也正是通過對室內陳設的選擇來適應整體四合院建筑裝飾環(huán)境的特定要求,力求達到統(tǒng)一和諧的效果.并且,在滿足了人們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庭院中的清新嚴整與室內雅致有序的融合也成就了四合院陳設的個性美.
同時,我們也從四合院的布局及陳設中找到了風格統(tǒng)一、層次分明、重點有序、協(xié)調穩(wěn)定的秩序美,秩序是最具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悠久的文明和傳統(tǒng)的國家,只要設計師激發(fā)想象力并加以運用,就必然能創(chuàng)造出我們自己的發(fā)展模式.在這種模式里,既有古老中國的文明式樣的繼承,也同時符合現代化社會的物質技術特征,完美結合并闡釋著文明人性的內涵,使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現代的建筑與生活模式也成為現代化文明的源泉之一.
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曾蔓延到世界各地,不僅表現在文學、藝術領域,而且滲透到哲學及建筑等各個領域.到了現代,西方的主流思想反趨著我們的思想,當然這是我們溶入世界的一種方法,放寬眼界學習的一個手段.然而,我們不能照抄照搬國外的建筑模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是適合我們中國特色的民居.
首先,對比中西方建筑,從功能到形式,從布局到結構,我們能做的就是深入研究其中的不同和變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用我們的思想去解讀這種變化,知己知彼,才能推陳出新.
其次,結合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的設計元素,并融入西方建筑的特色,才能把設計的理念發(fā)揮到極致,找到適合中國建筑設計的創(chuàng)新之路.
最后,在設計風格方面,設計的技巧的闡釋是重要的一面.在中國歷史文化里,優(yōu)秀的藝術大師的創(chuàng)作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設計師的設風格與技能充分表達著藝術家的精思與匠心技巧.把握住傳統(tǒng)中國建筑文明的本質,將傳統(tǒng)的精思與方法跟現代化的方法、現代文明的需求有機結合并靈巧運用,必然使中西文明互相的碰撞產生出新時代的建筑特色.
參 考 文 獻
[1] 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65-75.
[2] 尉 陳.巴別,巴別——不只中外建筑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9:10-15.
[3] 尼躍紅.室內設計形式語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3-170.
[4] 秦紅嶺.建筑的倫理意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25-28.
[5] 肖西平.建筑中的裝飾藝術研究[J].重慶:重慶大學學報,200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