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吳繼霞
哲學與文化
中國人誠信的當代價值內涵
張晶 吳繼霞
本研究著重分析中國人誠信的當代價值內涵。對“四書”古籍的檢索,采用語義分析法對誠信的內涵等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古代誠信更強調自律,是一種內化。對現(xiàn)代人進行深度訪談,運用質性軟件對當代人的誠信思想內容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誠信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比較研究古今人們對誠信的看法,發(fā)現(xiàn)誠信在內涵、目的、功能等方面具有穩(wěn)定性;現(xiàn)代誠信思想更注重誠信的責任方面,同時獲得誠信的途徑也從傳統(tǒng)的自律向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方向轉換。
誠信;中國古籍;四書;現(xiàn)代誠信
誠信是人類最古老的道德準則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誠信的美德,素有“崇尚誠信,恥奸偽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誠信作為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的重要范疇,還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遺產,更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和體現(xiàn)。我國是禮儀之邦,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的美德,誠信的教育也自古有之。近年來,學術界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對誠信問題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討,為當前我國的誠信建設提供了一定價值的科學資料和理論參考。
“誠信”,英文為integrity,有“誠實”和“完全、完整”兩層含義。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對“誠信”概念更強調“誠”,即個體的誠實品性。誠實是誠信的基礎,它要求個體對事件、信息的完全和真實披露。從心理學上講,誠信可以看作是得到社會認知和肯定的行為規(guī)則,是人們對自己和他人行為、對所處的組織和制度,以及對使人類對自身生存有了基本認識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社會秩序的期待狀態(tài)。陳勁(2007)從心理學角度來界定誠信,認為誠信是個體在一定關系中所表現(xiàn)出的以真實無欺、善良正直為核心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和行為傾向。①陳勁:《中國人誠信心理結構及其特征》,博士論文,西南大學,2007。皮亞杰也曾提出“道德只有在兩個人以上的關系中才發(fā)生”的觀點,他認為誠信也要在一定關系中才能發(fā)生,在這種關系中體現(xiàn)出的個體“真實無欺、善良正直”的人格品質是誠信的內源性特征。
隨著誠信研究的深入,對誠信概念以及心理結構等研究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為此,國內外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誠信心理結構。Ashton和Lee等(2004,2005)在五因素人格模型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人格維度——誠實(honesty),之后發(fā)展成“誠實-謙虛”因素(Honesty-humility)。②Ashton,M.C.,Lee,K.,Perugini,M.,Szarota,P.,deVries,R.E.,DiBlas.(2004).A six-factor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descriptive adjectives:Solutions from psycho lexical studies in seven languag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6:356-366.隨后,誠實被作為一種人格特質,與其他“五因素”共同被命名為六因素人格模型(或HEXACO模型)。之后Lee等(2006,2007)的許多研究證實了在人格結構中,誠實作為獨立人格因素的重要性。③Bourdage Joshua S.,Lee Kibeom,Ashton Michael C,Perry Alissa.(2007).Big Five and HEXACO Model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Sexu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3:1506-1516.國內研究者也對誠信結構作了諸多探討。劉敏、李小平(2007)對中學生誠信的心理結構進行了分析,得出誠信的構成因子“誠實”和“守信”,其中“誠實”包括“真誠”、“無欺”,“守信”包括“信用”、“信任”。④劉敏、李小平:《中學生誠信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第549-551頁,2007。吳繼霞(2009)從理論上提出誠信品格可分為誠實、信用和信任三個維度,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大學生誠信品格結構的進一步實證研究,探索出誠信品格結構的二階二因素模型:即誠實不欺(含說謊、作假兩因子)、信守諾言(含言諾、踐諾兩因子)和誠信心理(含認知、意志力兩因子),結果與研究者的理論構想基本一致。⑤吳繼霞:《誠信品格的養(yǎng)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趙子真、吳繼霞等(2009)進一步探索出,誠信人格特質的正性取向為實干重義、誠實信用等,負向為自私欺人、鉆營世故等共八個維度,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深化了關于誠信的研究。⑥趙子真、吳繼霞:《誠信人格特質初探》,《心理科學》第32期,第626-629頁,2009。吳繼霞、黃希庭(2010,2012)再運用質性的研究手段探索出中國人的誠信是由誠實、信用、信任和責任心四因素構成的模型,進一步提出誠信比美貌更迷人(吳繼霞,2014)的觀點等。⑦吳繼霞、黃希庭:《誠信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思考》,《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6期,第7-12頁。吳繼霞、黃希庭:《誠信結構初探》,《心理學報》2012年第3期,第354-368頁。吳繼霞:《誠信比美貌更迷人》,《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2月17日,見中國社會科學在線http://www.csstoday.net/xuekepindao/xinlixue/87763.html。
縱觀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Becker(1998)作為第一個從道德視角探討誠信的學者,澄清誠信與誠實、責任的關系之后,卻沒有進行更深入的實證性研究和探索。而國內學者從道德角度對誠信所進行的探討,基本上都是學理上的分析和討論,缺乏實證性的研究。國外對誠信的研究比較深入,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相比,國內對誠信的直接研究較少,研究群體較狹窄,且多集中在學生群體。誠信內涵、結構不統(tǒng)一,基礎性研究仍顯薄弱?,F(xiàn)有研究對“誠信”內涵追本溯源的同時,更應立足當前文化,深入研究誠信在當代人心中的具體內涵,如誠信是什么?誠信的心理結構和機制是怎樣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待進一步改進。誠信涉及社會中的多個層面和緯度,是個人與社會、心理與行為的結合體。誠信心理結構的深入探討,需要吸收和借鑒各學科領域的研究方法,而已有誠信研究的方法尚顯單一,需要改進。為此,本研究擬在借鑒和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視角,對中國人的誠信心理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探討中國人的誠信內涵價值,以促進誠信理論研究的發(fā)展。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對象
古代中國人誠信心理結構是傳統(tǒng)文化作用的結果。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文化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傳統(tǒng)誠信心理與中國儒家文化密切聯(lián)系?!墩撜Z》是孔子的代表思想,講到“立人”的觀點,里面涉及“信”,應該是最早對誠信進行闡述的,所以選擇儒家思想作為切入點。楊千樸(2001)認為《中庸》發(fā)揮了《論語》中“過猶不及”的思想,要求人們追求“和而不同”、“中立不倚”的境界。它運用了很大篇幅論述了“誠”的概念等。1
“四書”確實創(chuàng)建了先秦儒家、也是我國思想史上的第一個倫理學的基本框架,而且也形成了一個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它具有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特別是儒家倫理思想未來發(fā)展的幾乎所有基因和胚芽??梢哉f,“四書”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文化的最具經典性的“百科全書”。因此,本研究以《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儒家“四書”為研究對象,對儒家傳統(tǒng)誠信心理思想進行分析探討,從而揭示古代中國人誠信內涵的重要文化思想來源。②《論語》,2010-03-20,取自http://guji.artx.cn/article/ 704.html;《孟子》,2010-03-20,取自http://guji.artx. cn/article/517.html;《大學》,2010-03-20,取自http:// guji.artx.cn/article/1047.html。
2.1.2 計算機檢索法
通過計算機檢索儒家“四書”,并用三種方式檢索:①以“誠”字為核心;②以“信”字為核心;③以“誠信”組詞為核心;④與“誠信”、“誠”、“信”意義相關的字詞。以文獻分析法探討儒家“四書”的誠信心理思想結構,借以探索中國人誠信心理結構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淵源”。
2.2 研究過程
2.2.1 結果整理
首先,刪除了如下表述:①人名;②地名。其次,刪除與“誠”、“信”、“誠信”無關的表述,簡化檢索結果?!墩撜Z》中“誠”出現(xiàn)了兩次,“信”字出現(xiàn)了三十八次,反復強調信在立身處世、治理國家方面的意義。《大學》中“誠”字出現(xiàn)了二十八次,“信”字出現(xiàn)了六次?!吨杏埂分杏小罢\”字七十六次,“信”字出現(xiàn)了三十次?!睹献印分杏小罢\”二十四次,“信”字三十三次。
2.2.2 誠信語義分析
首先,確定要分析的單元,即著眼于誠信的內涵、類別、功能三個方面。其次,由兩名高中語文教師把查找到的相關句詞歸到所屬類目中。第三,信度的計算,信度=(n×相互同意度)/[1+(n-1)×相互同意度]。其中,n為編碼員人數(shù);相互同意度是在需要分類的單元中,一致贊成歸入某個類目的單元數(shù)所占的比例(胡金生,黃希庭,2009)。③胡金生、黃希庭:《自謙:中國人一種重要的行事風格初探》,《心理學報》2009年第41期,第842-852頁。
由相關專家及研究生四位評定者對其進行評定,本研究選取的相關書籍中,對誠信的語義分析的信度為0.93。
2.3 結果與分析
2.3.1 誠信的內涵
誠信的內涵包含三個方面:誠實不欺、真誠相待和守信行諾。
誠實不欺,即與人與己均不欺。與人不欺,始有信任與尊重,行事方有效可言;與己不欺,始能表里如一,“不可外貌詐作好惡而內心實不好惡也”?!洞髮W》倡導人們“慎獨”自律,其本質內涵就是在任何狀態(tài)之中,都應誠實無欺,不僅要求人們消除欺騙他人的行為,而且要求人們消除欺騙他人的念頭。例如:或問信,曰,不食其言。(《論語》)
真誠相待,表現(xiàn)在語言和行動上就是說到做到,兌現(xiàn)不了就不要輕易許諾,所以君子要慎重其言,不要輕易許諾,否則,就成了欺騙;在言行關系上,更看重的是行動,只有行動最能說明問題,說得好不如做得好。例如: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譯注·公治長》)
守信行諾,意義上與真誠相待類似,但其主要強調行動方面,可以解釋為守約。例如:言必信,行必果。(《論語譯注·子路》)
2.3.2 誠信的體現(xiàn)
誠信的體現(xiàn)包含三個方面:個人修養(yǎng)、社會道德規(guī)范、人際交往。
個人修養(yǎng)主要是指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為人要言語謹慎;二是說過的話必須履行。否則,所謂修身便成了自欺欺人的行為。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誠其意”是修身之首。(《大學》)
社會道德規(guī)范方面,把誠當作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即“誠意”。誠意乃是道德修養(yǎng)的關鍵,只有真心實意認同道德準則,去從事道德修養(yǎng),它才能有實效。例如: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人際交往方面,人能守信,其言行可靠,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與他人建立并保持正常的交往。例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2.3.3 誠信的功能
誠信的功能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和諧性、約束性、發(fā)散性、道德性和預測性。
和諧性,主要是指在古代,誠信的思想有助于社會道德的發(fā)展,是治國治民的有效方法。“信”是正常的社會秩序賴以建立、維持的根本。古人曾一再指出,人際關系如果缺少了信,社會秩序必將一片混亂,其害不可勝言。例如:至誠而不動者,為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也。(《孟子譯注·離婁章句上》)
約束性,一是把“誠”作為行而上的本體論范疇,所謂誠者,天道;二是把“誠”作為道德之本,行為之源,所謂思誠者,人之道。例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
發(fā)散性,是指誠信一旦確立之后就是一個由內向外的發(fā)散過程,“由己而及人,由人而進一步及物,最后制約天地的演化”。例如:誠者,自成;而道,自道也。(《四書章句集注》)
道德性,是指誠信在古代的道德指向,誠信可以使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提升,人們處于這樣一個誠信的環(huán)境中,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也會增強。例如:君子誠之為貴。(《中庸》)
預測性,即人有感知世界未來走向的能力,前提是人的道德達到至誠無私的境界,才能洞察秋毫,感知世界變化,從而預測未來。例如: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試
學生、在職工作者共二十七人,學生以蘇州大學學生為主要對象,在職工作者包括高中老師、企業(yè)人員、政府領導。被試男女比例大約為1:0.9,年齡分布在二十二-五十八歲之間。
3.1.2 研究過程
開放式問題:①您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誠信的意思是什么?②您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誠信的目的是什么?③您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哪些方法或者做法能夠做到(保證)誠信?④您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誠信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或效果?⑤您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境或情況下人更應該誠信?⑥您認為在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中,誠信重不重要?如果重要為什么?如果不重要為什么?這六個問題是根據已有的參考文獻以及古籍中誠信的主要方面設計的。在安靜、無影響的環(huán)境下對被試進行訪談,并錄音,然后將錄音逐字逐句轉為文字稿呈現(xiàn)。
3.1.3 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是一種對文字、口頭及圖像材料進行基于定性的定量研究方法,具體又可以分為語義分析和文本分析等(邱均平、鄒菲,2003;周萌,2007),①邱均平、鄒菲:《國外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概況及進展》,《圖書情報知識》2003年第6期,第6-8頁。周萌:《內容分析法及其在社會學中的應用評述》,《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52-53頁。而類屬研究是在內容分析基礎上的濃縮和深化(陳向明,2000)。②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深入探索當代人對誠信的認識,探索當代誠信的內涵及特質結構,故可以借助于質的研究方法通過自由編碼進而對文本內容進行定性分析研究。
編碼分類由兩名心理學本科生和一名心理學研究生完成。分類時,原則上是以完整的句子或詞語為歸類單位,對同時能歸入不同類別的詞句進行多重歸類,統(tǒng)計時以歸類次數(shù)為單位。信度的計算與分析古籍時的方法一樣,信度為0.88。
3.2 結果與分析
3.2.1 誠信的內涵
現(xiàn)代誠信的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信用、誠實、真誠、責任和信任。接受訪談的人中認為誠信是誠實和信用的占了七成多,充分表示當今民眾仍然認為誠信的主要內容是誠實守信。(見表1)
3.2.2 誠信的目的
現(xiàn)在誠信的目的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社會準則、社會發(fā)展、人際交往和個人修養(yǎng)。(見表2)
表1 誠信的內涵
表2 誠信的目的
有67%的受訪者認為誠信的主要目的是人際交往與社會發(fā)展,即誠信有助于人際與社會的良性發(fā)展,說明誠信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此外,有25%的受訪者認為誠信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說明誠信具有超越性。這支持了中國人的自我實現(xiàn)主要是由社會取向之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修養(yǎng)、自我改進的歷程,來實現(xiàn)其社會性與關系性自我的觀點。
3.2.3 誠信的獲得途徑
受訪者對于誠信的獲得途徑的回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他律”,即通過法律規(guī)則來約束,有部分受訪者認為我國現(xiàn)今法律制度對不誠信的懲罰沒有達到一定的力度,所以效果不明顯;二是“自律”,即自己主動做到誠信,答應他人的事情要放在心上,可以用一些自己的方法來提醒自己做到誠信,認為誠信是與生俱來的,法律始終只是一個過渡手段,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從小就要進行誠信教育,家長、老師作為引導者要做好榜樣。(見表3)
表3 誠信的獲得途徑
4.1 古今誠信對比
誠信根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它涉及人我關系,人與社會、自己自身等方面。本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古今誠信進行比較分析:內涵、表現(xiàn)、功能、方法。(1)無論古今,人們對誠信內涵的理解是相當一致的,包括誠實不欺、信守承諾、真誠等方面。與劉敏、李小平(2007)對中學生誠信的心理結構研究相一致。①劉敏、李小平:《中學生誠信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第549-551頁。(2)誠信的表現(xiàn)方面,古今也具有一致性。古今誠信都體現(xiàn)在人際關系、個人修養(yǎng)、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3)在誠信的功能方面,古今有一些差異,本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當代誠信的功能分類更加明確,是在古代誠信基礎上的誕生。(4)古今誠信在實施途徑上確有不同,古代誠信強調個人的作用,“自責”占主要地位。相比而言,現(xiàn)代誠信的方法更全面,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更注重“他律”方面,即法律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這一點在陳勁(2007)關于誠信心理結構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
古今誠信產生一致性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儒家誠信心理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誠信心理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儒學在構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過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是一個客觀存在、無可爭論的事實。而誠信人格也不例外。二是,“四書”的思想對古代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八臅奔仁菍ο惹厝寮宜枷氲母爬偨Y,又對其后的中國社會影響極大。
現(xiàn)代誠信在古代誠信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fā)展,是因為古代誠信存在著一些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傳統(tǒng)社會的誠信服務于傳統(tǒng)社會的政治、倫理思想和價值觀念。傳統(tǒng)社會是家國同構的社會,由血緣家庭關系擴大延伸而成為基本的社會關系,父子關系講究父慈子孝,后來干脆單方面強調子輩對長輩的孝和從,有所謂“天下無不是父母”之說,這一原則應用于君和臣,就是“君義臣忠”,后來發(fā)展到單方面強調臣對君的忠和無條件地服從,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愚忠”、“愚孝”的現(xiàn)象也就出現(xiàn)了。其次,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誠信是熟人社會中的誠信。傳統(tǒng)社會經濟的特點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經濟很不發(fā)達,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局限于一定的范圍及一定的區(qū)域,人們由于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非常熟悉,相互之間的交往可以憑平時的印象積累及情感積累:假若一個人能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誠實守信,就會給他人留下良好印象,別人就信任他并愿意與他交往;相反,別人就遠離他。第三,傳統(tǒng)社會的誠信更注重誠,注重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追求的是一種境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純粹的自覺自為,也就是說,講誠信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不講誠信的人只是“小人”而已,除了這種道德和輿論的蔑視以外,沒有其他的硬性制約或制裁措施。
4.2 古代誠信的當代價值轉換
一是自律向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轉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誠信規(guī)范要求人們有“慎獨”的自律精神,傳統(tǒng)誠信從本質上說屬于個體德性修養(yǎng)的美德倫理范疇,它強調做人處事要“合乎情理性”,而往往忽視其“合法性”。相反,現(xiàn)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契約誠信的主體完全可以由陌生人組成,在利益實現(xiàn)的認同基礎上,任何時候都可以運用契約規(guī)則組成團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他不僅受到良心和道義上的譴責,還要受到相應法律制度的制約和制裁,這樣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诂F(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加強誠信道德的制度建設勢在必行,是完全必要的。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從傳統(tǒng)德性誠信重視自律向現(xiàn)代誠信重視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誠信轉向。
二是廣泛自律向責任自律的轉換。中國傳統(tǒng)的誠信是做人的自律標準,指人的自我修養(yǎng)和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這種價值取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質所決定的,也是家國同構的“禮治”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的是以宗法家族關系為支柱的熟人社會的道德要求。古代社會的環(huán)境,以及一些殘酷的制度,導致民眾對于發(fā)生的事情不敢或者不愿意承擔責任,所以誠信的責任部分在古代文化中被忽略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尤其是民眾知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肯定責任的重要性。一個人在履行承諾的時候,彰顯的是他的責任和責任感。李白《俠客行》的詩句“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形容承諾的分量比大山還重。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中國文化的“關系取向”(Yang,K S.,1995)①Yang,K.S.(1995).Chinese social orientation:An integrative analysis[M]//T Y Lin,W S Tseng,&E K Yeh(Eds.).Chinese societies and mental health.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影響下,我們每一個人對工作、家庭、親人、朋友就有一定的責任,正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把傳統(tǒng)誠信的自律性具體化,向責任自律轉換,不僅符合時代的要求,同時也體現(xiàn)了誠信在當代社會的現(xiàn)實意義。
從古至今,誠實不欺、信用、真誠、信任等始終是誠信的主要內涵,誠信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古代誠信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現(xiàn)代社會,市場經濟下的誠信建設也從社會思想意識層面下移到社會制度層面上來,誠信的價值內涵在不斷發(fā)展。誠信從古代的完全自律轉向了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更重視法律規(guī)章制度的他律作用。此外,隨著社會制度、經濟體制的完善,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誠信中的責任面。因此,只有對傳統(tǒng)誠信思想進行現(xiàn)代轉型,才能使其適應現(xiàn)代社會所要求的誠信理念。
〔二〇一四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日常生活中誠信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研究(14BKS080),項目負責人吳繼霞;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江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2012ZDIXM006),項目負責人吳繼霞〕
張晶,蘇州大學音樂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吳繼霞,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著有《誠信品格的養(yǎng)成》等專著八部,發(fā)表論文三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