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秀麗
(寧夏中衛(wèi)山羊選育場,寧夏 中衛(wèi) 755006)
山地無公害枸杞栽培技術探討
萬秀麗
(寧夏中衛(wèi)山羊選育場,寧夏 中衛(wèi) 755006)
從栽植、田間管理、采收與加工等方面對山地無公害枸杞栽培技術進行了探討,指出枸杞在栽培過程中應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化學藥劑和化學肥料,以達到養(yǎng)生效果和醫(yī)藥利用價值。
無公害;栽培;枸杞
枸杞果實作為傳統的抗衰老補藥早已被人們所認可,而且近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其葉、果、果柄皆有抗癌作用。根據《農村百事通》載文,枸杞嫩葉莖尖已作為凈菜上市,創(chuàng)收75 000~90 000元/hm2。有些宴席和酒店已用枸杞果實和嫩葉作調料、配菜入席,可見枸杞已越來越多地被人們利用。其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因此,無公害種植也越來越被重視。筆者從栽植、田間管理及采收與加工等方面對山地無公害枸杞栽培技術進行探討,旨在為無公害枸杞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1.1 選地
枸杞為茄科植物,喜陽性灌木,耐寒、耐旱、耐鹽堿、耐瘠薄。枸杞栽植以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為佳,因根系為肉質根,怕積水但又喜水,因此要選灌溉條件為佳的地方。
1.2 整地
枸杞栽植前要整地,秋季在選好的地塊施有機肥,牛羊糞9萬kg/hm2,二銨225 kg/hm2,深翻30 cm后灌水打磨。
1.3 育苗
枸杞繁殖方法有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2種。有性繁殖即種子育苗,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但山地多在春季育苗,播前用80%多菌靈可濕性粉1 000~1 500倍液拌種,以防立枯病。播種量為22.5 kg/hm2,按行距40 cm開溝條播,深度1.5~3.0 cm,播后覆土厚度1.5~3.0 cm。無性繁殖可用枝條扦插、壓條和嫁接繁殖。一般山地扦插育苗較普遍,扦插春季選成熟無病害的一年生枝條,剪成長10~15 cm,每50個為一捆,插穗下部浸入1∶250倍液生命素水溶液中備用。在整好地后灌水覆膜,株行距為8 cm×25 cm,先用竹簽扎眼后,將枝條插入膜下2/3處,地上露2芽,出苗后只留1個壯芽。
1.4 間苗
種子育苗要間苗,當苗高3~6 cm時進行第1次間苗,株距為6~9 cm。當苗高6~10 cm時進行第2次間苗,株距為10~15 cm,留苗15萬株/hm2左右。
1.5 定植
如以收凈菜(嫩葉)為主的,定植株行距為0.5 m×2.0 m;如以生產枸杞果實為目的,且要整形(表1),要前期產量,可按2.0 m×2.5 m栽植。定植坑深30~40 cm,直徑為30~40 cm,讓苗木根系向四面舒展,立于中央。先回填混有有機肥的表土,后回填混有有機肥的底土,灌水后鋪上地膜以利成活,還可減少雜草。
2.1 綁縛
幼樹枝葉量大,加上西北風大,常常使樹傾斜或倒伏,可用木竿綁縛支扶。
2.2 幼樹修剪
栽植后要對幼樹整形,在距地面40~50 cm處留3~4個壯枝,其余剪掉。當新梢長至30 cm時,留20 cm摘心,待側枝長至30 cm時,再次留20 cm摘心,這樣基本骨架就已形成。
2.3 成樹修剪
早春修剪時要疏除掃地枝、病蟲枝、弱枝、交叉枝、重疊枝,對缺枝部位的徒長枝要在20 cm處打頂,促使形成結果枝或補空枝,春季修剪應在3月20日前結束,總的原則是枝條疏密分布圓滿合理,通風透光良好,既要多結果,又要長好樹。
2.4 肥水管理
加強肥水管理是增強枸杞抗病蟲害能力的關鍵措施。尤其需要做好發(fā)芽前、開花和果實膨大期的追肥,但盡量少用化肥。一般發(fā)芽前選用烘干雞糞3.9萬kg/hm2、油餅3.0萬kg/hm2、磷酸二銨225 kg/hm2、復合肥300 kg/hm2混合淺翻入樹盤周圍,深度25 cm,開花和果實膨大期施尿素300 kg/hm2。立秋后9月下旬施牛、羊、雞糞混合基肥9萬kg/hm2、復合肥300 kg/hm2、深翻入樹盤周圍土壤中深度30 cm。按照夏水灌透、冬水灌好的原則和施肥后及時灌水,保持適當濕度,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的抗逆性。
山地病害較少,主要有枸杞黑果病、灰斑病及白粉病等,蟲害主要有枸杞癭螨、枸杞負泥蟲、蚜蟲及枸杞木虱等害蟲。
3.1 主要病害癥狀及防治
黑果病即炭疽病,主要發(fā)生在雨季,枸杞青果感病后,開始出現小黑點、黑斑或黑色網狀紋。陰雨天,病斑迅速擴大,使果變黑,并長出橘紅色的分生孢子堆,不能入藥。晴天病斑發(fā)展慢,病斑變黑,未發(fā)病部位仍可變?yōu)榧t色?;ǜ胁『螅紫然ò瓿霈F黑斑,輕者花冠脫落后仍能結果,重者成為黑色花,子房干癟,不能結果?;ɡ俑胁『?,初期出現小黑點或黑斑,嚴重時為黑蕾,不能開放。枝和葉感病后出現小黑點或黑斑?;野卟≈饕:﹁坭饺~片,枸杞灰斑病癥狀,病葉上出現圓形、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的病斑,后在葉片背面出現淡黑色的霉狀物。白粉病葉面覆滿白色霉斑和粉斑。該白色霉斑與粉斑既是白粉病的病狀,又是該病的病征(病菌分孢梗與分生孢子)。嚴重時枸杞植株外現呈一片霧白色,病株光合作用受阻,終致葉片逐漸變黃脫落。
3.1.1 農業(yè)防治。冬季修剪時,剪除的病蟲枝連同殘葉集中燒毀,夏季清除病花、病果,以消滅病源。
3.1.2 低毒藥劑防治。對黑果病防治,開花前噴灑0.5°Be石硫合劑。發(fā)病初期用1∶1∶120的波爾多液噴霧防治。結果期噴灑低毒、低殘留的藥劑80%多菌靈800~1 000倍液或80%退菌特1 000倍液,每7~10 d噴1次,交替連噴3~4次。2種病的防治方法:加強樹體管理,增強樹勢,增施磷、鉀肥。早期預防,早春噴布5°Be石硫合劑,既殺菌又殺蟲,剛發(fā)現病葉時及時噴50%超微硫磺懸浮劑200~400倍液2~3次,每間隔7 d噴1次。進入6月份后噴布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500倍液或70%百菌清600倍液,30%綠得寶懸浮劑400倍液間隔10 d噴1次,防治2~3次,采果前10 d停止用藥。
3.2 蟲害為害狀及防治
3.2.1 害蟲為害狀。
3.2.1.1 枸杞癭螨。枸杞癭螨又稱大瘤癭螨,屬蛛形綱、蜱螨目、癭螨科。以成螨在枸杞樹隙和腋芽內越冬,翌年4月,越冬成螨開始出蟄活動,每年5、6月和8、9月出現2次為害高峰,11月成螨開始越冬。一年具體發(fā)生世代不詳,通過對繁殖盛期觀察分析,在山地每年發(fā)生10代左右。枸杞癭螨成、若螨均可以刺吸式口器刺吸葉片、嫩莖和果實汁液。葉部被害后形成紫黑色痣狀蟲癭,直徑1~7mm,蟲癭正面外緣為紫色環(huán)狀,中心黃綠色,周邊凹陷,背面凸起,蟲癭沿葉脈分布,中脈基部和側脈中部分布最密。受害嚴重的葉片扭曲變形,頂端嫩葉卷曲膨大成拳頭狀,變成褐色,提前脫落,造成禿頂枝條,停止生長。嫩莖受害,在頂端葉芽處形成長3~5 mm的丘狀蟲癭。
表1 硬枝型山地枸杞栽培分類及形態(tài)特征
圖1 硬枝型山地枸杞結果狀
3.2.1.2 枸杞負泥蟲。枸杞負泥蟲屬葉甲總科負泥蟲亞科,又名金花蟲、肉旦蟲。是一種頭、胸部黑色,生有一對黃褐色鞘翅的小甲蟲。成蟲和幼蟲均為害葉片,造成千瘡百孔,嚴重時葉肉全被吃光,僅留葉脈。一年發(fā)生2代,以蛹在3~4 cm土層中越冬,4月開始活動。
3.2.1.3 蚜蟲。蚜蟲屬同翅目蚜科,主要為害枸杞嫩枝及嫩梢,使枸杞嫩梢、嫩葉萎縮彎曲不長。
3.2.1.4 枸杞木虱。枸杞木虱屬同翅目木虱科,以成、若蟲吸食葉片汁液,嚴重時使植株長勢衰退,葉片變黃,失去光合作用。一年發(fā)生3~4代,以成蟲在土塊下、樹皮縫隙、枯枝落葉中越冬,次年枸杞發(fā)芽時活動。
3.2.2 防治方法。
3.2.2.1 農業(yè)防治。防治幾種害蟲時均在冬、春季進行灌溉、松土或耕翻樹盤,破壞其越冬場所,早春清理樹下的枯枝落葉及雜草,可有效降低越冬蟲口數量。夏季結合鏟園去除徒長枝和根蘗苗,防止癭螨滋生和擴展,也可在10月下旬在枸杞主干上綁20 cm的草把誘集越冬害蟲,次年驚蟄前解下燒毀。發(fā)現負泥蟲為害跡象,可以人工挑除負泥蟲幼蟲、成蟲與卵。同時及時修剪被害枝,將蟲害控制在發(fā)生初期。
3.2.2.2 利用天敵防治。枸杞癭螨、蚜蟲的天敵有七星瓢蟲等,要保護飼養(yǎng)和利用。在癭螨或蚜蟲發(fā)生初期按1∶10~20釋放成蟲,必要時可以補放1次。要針對田間害螨、蚜蟲的發(fā)生密度,決定適宜的益害比,釋放七星瓢蟲,不宜施用氧化樂果等化學殺蟲農藥,防止殺傷天敵。
3.2.2.3 中藥制劑防治。艾葉、蛇床子提取物具有較強的毒力活性,因此,在6月間用2種提取物稀釋1 000和2 000倍時對枸杞癭螨的毒殺效果均達90%以上。7月間噴布苦參素或苦參堿1 000倍液。用煙葉熬水噴布樹冠有效防治80%左右蚜蟲。
3.2.2.4 生物制劑防治。據有關資料報道,用阿維菌素1.8%乳油6 000~8 000倍液防治枸杞木虱、癭螨防效達98%以上,而且此藥符合中藥材GAP生產要求,極具推廣價值。
3.2.2.5 化學藥劑防治。發(fā)芽前越冬成螨大量出現時是防治適期,結合防治其他病蟲害,可噴1次5°Be石灰硫磺合劑,也可用低毒45%~50%硫磺膠懸劑300倍液噴灑,能夠兼治銹螨。在10月下旬枸杞落葉或次年4月下旬進行地面施藥封閉??捎?0%辛硫磷乳劑1 000倍液或毒死蜱乳劑1 200倍液噴灑樹冠進行地面封閉,殺死越冬和出土蚜蟲、木虱等害蟲。在4月中旬越冬成螨開始活動時用50%辛硫磷乳油4 000 mL/hm2加適量水拌土撒入田內后中耕。在木虱成蟲大量發(fā)生時用煙霧劑熏,用80%辛硫磷防治,嚴重發(fā)生時用25%樸虱靈乳油1 500倍液噴布樹冠。蚜蟲大量發(fā)生時用10%的吡蟲啉1 500倍液和敵殺死1 500倍液交替噴布。
枸杞果實成熟從6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一直有果實成熟,在果實形態(tài)成熟時就要開始采摘,并且要輕拿輕放,晾果厚度不能超過3 cm,也不能把剛采下的果子在烈日下曝曬,要先在涼處晾到皺皮時方可放在烈日下曬干,待到水分降至12%時則可封存。
[1]安巍,石志剛.杞栽培技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
[2]鄒佳輝,劉志虎,馮建森.枸杞種條硬枝扦插育苗實用技術更新試驗研究[J].園藝與種苗,2013(12):27-29.
[3]馬永紅.固原市原州區(qū)枸杞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8):102.
[4]楊新才.枸杞栽培歷史與栽培技術演進[J].古今農業(yè),2006(3):49-54.
[5]張愛平,許瑩堂,王學文,等.野生枸杞與栽培枸杞營養(yǎng)成分對比分析[J].食品科技,2005(12):88-91.
[6]叢虎滋,劉富娥,孫天罡,等.枸杞新品系精杞4號特性簡介及栽培要點[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3(12):165-166.
[7]卿志堅.青海枸杞栽培標準化示范區(qū)通過目標考核[J].中國標準化,2014(1):33.
[8]張培通,郭文琦,李春宏.枸杞在江蘇沿海灘涂鹽堿地的應用前景及實用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4(3):197-199.
[9]盧文晉,王占林,樊光輝.黑果枸杞在人工栽培條件下的形態(tài)變異[J].經濟林研究,2014(1):171-174.
[10]董桂芬.枸杞栽培和管理技術[J].河北農業(yè),2013(2):8-9.
[11]姚國慶.烏蘇市枸杞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13(1):62-63.
[12]王梅,高志奎,王俊玲.菜用枸杞扦插育苗栽培技術規(guī)范[J].長江蔬菜,2013(9):20-21.
[13]方國海.枸杞的生物學特性、栽培管理及采收加工[J].養(yǎng)殖技術顧問,2013(4):214.
[14]程乾斗,王有科,李捷,等.枸杞豐產栽培技術的特點及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3(5):219-220.
[15]賴正鋒,張少平,李躍森,等.南方菜用枸杞周年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3(17):63-64.
[16]楊梅.枸杞菜育苗及周年生產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3(6):182,198.
[17]申培增,關參政,張乾元.白銀市無公害枸杞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3(10):48-50.
[18]馬永紅.固原市原州區(qū)枸杞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8):102.
[19]雒維萍,蘆廣元,祁貴明.格爾木枸杞作物氣象條件及其栽培技術要點[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6):3467-3469.
[20]張振國,安巍.枸杞栽培技術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3):46,48.
[21]田學霞,王永寧,何月紅,等.旱作枸杞節(jié)水栽培試驗[J].寧夏農林科技,2012(3):22-23.
[22]張立新,高興,單福生,等.關于枸杞栽培管理主要技術初探[J].吉林農業(yè),2012(4):160.
[23]張文,譚建萍,馬明呈,等.枸杞無公害栽培技術[J].青海農林科技,2012(4):58-59.
[24]孟鈺.枸杞優(yōu)質豐產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2(12):192-193.
[25]周景福.枸杞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12(12):38-39.
[26]李臣.枸杞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J].新疆農墾科技,2011(1):18-19.
[27]莊衛(wèi)紅.枸杞的價值和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1(2):70-71.
(責任編輯 張楊林)
Discussion 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llution-free Lycium mountain
WAN Xiu-li(Zhongwei Goat Breeding Farm of Ningxia,Zhongwei,Ningxia 755006)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llution-free Lycium mountain were discuss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 chemical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should be not used as far as possible or used les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ealth effect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value.
Pollution-free;Cultivation;Lycium barbarum
S663.9
A
2095-0896(2014)08-012-03
萬秀麗(1965-),女,寧夏中衛(wèi)人,高級園藝師,從事花卉栽培研究。
201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