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真正的教育理應(yīng)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guān)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并塑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靈魂的教育,語文學科無疑是首當其沖的承擔者,語文老師當然也成為最主要的承擔者和最大的責任者。
【關(guān)鍵詞】 教師素養(yǎng) 詩意 情意創(chuàng)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9-0026-02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高聲唱道:“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痹谙碛形镔|(zhì)生活的同時,能夠在精神的家園中“詩意地棲居”,這是一種至上的境界。只有詩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我們沐浴在課改的春風中,我們才意識到語文絕不只一本本教科書,它是一個最具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廣袤美麗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影子。因為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然而放眼我們的語文教學卻是如此的不盡人意,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成人”的教育被我們忽略了,而“成才”的教育也因為過度追求分數(shù)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為了應(yīng)付年復(fù)一年、月復(fù)一月的各級各類考試,我們語文的學習空間越來越狹窄,越來越疏離語文的本質(zhì)特性。過分追求“分數(shù)”這個語文的枝葉而傷及了“人文素養(yǎng)”這個語文之根,導(dǎo)致語文這棵大樹逐漸萎縮了。因此,我們必須反思自己,回到語文的本真。
在高中新課程標出臺之際,在語文的美不斷流失的時候,我們更有必要對今天的語文和明天的語文進行審視與展望,從而還語文以本來面目。那么如何做一名充滿詩意的教師,讓語文回歸本真呢?
一、提升教師文學素養(yǎng),做一個才華橫溢的詩意教師
于漪老師說過:“語文教育質(zhì)量說到底是語文教師的質(zhì)量。要造就合格的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須下工夫提高教師的素質(zhì)?!?因此要讓語文回歸本真,先做一個具有人格魅力詩意的語文教師,這要求我們既要有豐富的學識,又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
首先語文教師應(yīng)當成為“語文的化身”?!罢Z文”指語言文字的知識與文學常識,不是僅僅是指對課本上那些課文的字詞句段篇的認識,語文老師要具備一定的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文學理論的基本知識,對于各種文體要有準確把握的能力。比如面對不同的文學作品應(yīng)采用不同的格調(diào)來設(shè)計課型,講《荷塘月色》那樣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絕不能等同于《赤壁之戰(zhàn)》那樣歷史背景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場面描寫的欣賞。基于文本的文體特點來體會文本表達的特點,是需要教師深思和加強的。唯有如此,我們的語文課才能真正說得上獨具特色。如此,語文教師也就具備了語文的專業(yè)性。
其次語文教師還應(yīng)具備豐厚全面的文化知識。一個有魅力的語文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而且要了解相關(guān)的學科知識,如政治、歷史、音樂、社會甚至于美學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識,要曉天文、通地理,這樣才有可能在新課標、新角色面前站穩(wěn)腳跟,才能游刃有余。比如特級教師于漪在講《木蘭詩》時,有個學生認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婦女都纏小腳,一洗腳不就看見了嗎?于老師說:“南北朝時期的婦女,還未包小腳呢”。學生接著問:“中國婦女裹小腳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這個問題已遠遠超過課文內(nèi)容的范疇。于老師說:“弓足”源于五代。學生的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高興,對老師又多了幾分敬意,無形中產(chǎn)生了很大的教學魅力。一個學識淵博,談古論今,引經(jīng)據(jù)典、有著豐富的學科知識和其邊緣學科知識的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敬重。
二、關(guān)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做一個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詩意教師
語文是人文的,語文課要凸顯人文關(guān)懷,因為語文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要寬容學生,保護學生創(chuàng)造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設(shè)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維護學生的尊嚴,關(guān)注他們的情感體驗,生命感悟,培育他們求真向善的心靈。《卡爾·威特的教育》如是說:“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種子,就會有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有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有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收獲,就會有命運的收獲。”要相信:我們播種了人文的種子,必將收獲健全的人格。收獲健全人格,學生方能健康成長。
三、打造詩意的課堂,做一個充滿情意創(chuàng)意的詩意教師
1.備課出創(chuàng)意,主動為語文教學增添詩意,回歸語文的原味
對于老師而言,要備出不失語文特色,且能增添創(chuàng)意的語文課,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要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緊扣語文及語文的原味展開,首先就應(yīng)當下力氣搞好自己的備課。只有頭腦中常有出新的意識,我們才不會人云亦云,我們才能避免照本宣科,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我們才會在不斷地探討與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語文教學的本真,這樣語文的原味才會在語文課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樣不斷流淌。比如,我在教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第一單元課文時,我就對《蜀相》與《書憤》的備課進行了大膽的摸索與創(chuàng)新。首先,我打破詩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學模式,把兩個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進行教學。其次,我改變以往學生看課文看注釋的預(yù)習模式,改由自己精心搜尋“兩作者,一人物,三典故”的資料,提前分發(fā)給學生,當作預(yù)習,以此加強學生課前對作者及歷史人物諸葛亮的了解。最后,我改變課堂教學貪多的一般做法,整個教學只定一個重點教學目標,即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只貫穿一種方法指導(dǎo),即知人論世,從而很好地把印發(fā)資料與教學內(nèi)容從方法與內(nèi)容上緊密結(jié)合起來,既添了味,又還原了語文的本真。
2.朗讀出情意,深情呵護語文教學的詩意,回歸語文的真味
語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情感之美在朗誦。這是我對語文真味的另一重理解。正是因為這樣,語文教學是離不開朗讀的,特別語文課堂更是不能沒有朗朗書聲。語文缺少朗讀,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就會失去語文原有的趣味與情味。比如《陳情表》的教學,如果我們只注重從內(nèi)容上去深挖的話,我們是很容易讓學生明白,其中表現(xiàn)出親情與孝情以及忠情與感恩之情。但是,對于這篇文章的了解,并不是說帶領(lǐng)學生分析出文章所表現(xiàn)的這些情感,就等于學生真正讀懂了全文,把握了全文。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學生不一定讀得出,讀得合適!很多時候,我們看到老師文章都講完了,但學生讀得還是“一馬平川”“波瀾不驚”。這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并沒有真正地把握住文章。只有當我們真正地與文章融為一體,情從文出,情隨文動時,動情之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們才能說我們觸摸了一把作者的脈搏,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對于語文學習而言,讀得好,能合適地讀出情與味,反過來是可以反哺語文的,是有利于培養(yǎng)出學生化繁為簡、走“捷徑”的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才保有語文課堂的真味。
3.營造課堂氛圍出樂意,協(xié)力打造語文教學的詩意課堂,回歸語文的美味
語文是一門很感性的學科,許多時候需要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而這種交流特別需要一種心理環(huán)境。課堂教學的氛圍美就是這樣一種心理環(huán)境,它能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感情和信息的無障礙交流,這種心理環(huán)境主要體現(xiàn)在一種師生關(guān)系美。在其樂融融的師生關(guān)系中,教師教得神采飛揚,學生學得興致高漲,師生雙方都全身心投入,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教學環(huán)境之間融為一體。此時此刻,如果把教師與學生當成是教學過程中的“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學環(huán)境當成是教學過程中“天”的因素,那么,彌漫著“語文味兒”的語文課,就會出現(xiàn)“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優(yōu)美意境。在這里,語文教學也就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這樣的教學當然是美的。
4.走出課堂出新意,努力創(chuàng)設(shè)一個開放的語文課堂,回歸語文的生活味
語文課堂不應(yīng)只在幾十平方米的教室里,還應(yīng)該在自然、社會、生活中。“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保ā缎抡n程標準》)。為此我們的“新意”課堂,應(yīng)向自然拓展,往社會延伸,與生活連接,這就要求我們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不僅給學生“松綁”,更要“放飛”孩子,讓他們在接觸自然、社會、在廣闊的天地中學會運用,學會創(chuàng)新。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生活體驗越豐富,他能感悟到的語文內(nèi)涵也就越豐富。一直以來,我有意識地引導(dǎo)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讀好生活這本“大書”,讓學生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學習。
在當下教育有點急功近利的環(huán)境下,在人心日顯浮躁的情況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還需堅守,堅守語文的本真,堅守詩意、人文的心靈凈土,懷揣這些夢想,繼續(xù)在教育的路上前行。
【參考文獻】
[1] 語文教師素養(yǎng)有待于提高.教學研究,34.
[2] 素質(zhì)教育論壇,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