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張敷榮先生,作為學生,我們特別編寫了《張敷榮畫傳》一書。在收集、整理先生的學術和生活資料期間,深深地被一代學術大師心系貧苦學子、甘做人梯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先生少年時代的求學之路甚為艱辛,但求學之志堅定,始終堅持“正己方能正人”之道,從西南邊陲一路跋涉,一直走到了清華校園。在清華學校求學時,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訪,和包括先生在內(nèi)的低年級學生座談。泰戈爾問到:“你們將來想做好人還是壞人?”大家的回答當然是做好人。泰戈爾又問:“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呢?”通過討論,先生和他的同學們悟出了“好人”就是“一個人能盡你的能力,為更多的人謀最長久的幸福”。從此開始,先生逐漸樹立起人生的理想和追求。那時,正值“教育救國”思潮蓬勃發(fā)展,先生受清華教授們思想的影響和感召,確定了終身從事教育事業(yè)的理想。
在清華學習期間,先生目睹周圍一帶許多貧苦兒童失學,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他深知自己能有繼續(xù)求學的機會,完全得益于社會,他希望以自己所學回報社會對自己的幫助。1926年夏,他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清華第一所平民學校,并擔任校長。一邊讀書學習,一邊利用課余時間義務給貧苦孩子補課,教孩子們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學習的重要性。平民學校人數(shù)最多時,達到200人。從此,先生開始了他的教育實踐。
1928年,由于成績優(yōu)異、表現(xiàn)突出,先生公費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求學,先后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36年,受川大校長任鴻雋先生之邀,回國任川大教育系主任、教授。在留學期間,除完成學業(yè)之外,先生還義務為舊金山市南僑學校和孔教學校講授中國語和中國史。
1939年,國立四川大學成為日寇轟炸的目標,本部和文理法三院被迫搬遷至峨眉,致使學校教職工子弟無學可上。為了解決教職工子弟上學問題,也為了讓當?shù)馗嗟呢毭窈⒆佑袡C會進入學校接受正規(guī)教育,先生和夫人蔡彰淑女士自籌資金三百大洋,在峨眉山下創(chuàng)建了報國寺小學,人稱“夫妻學?!?。這樣一來,那些無錢讀書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學校念書,而學校也成為教育系學生的實習園地,可謂兩全其美。報國寺小學于1940年春開始上課,有100余名學生。1940年暑假,收歸四川大學,成為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先生晚年依舊關心貧苦學生。但凡有機會,就為貧困學生、災區(qū)學生捐款助學。1992年春,他在赴昆明治病途中聽說云南邊疆地區(qū)有不少兒童失學,當即將隨身帶的兩百元錢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1997年,先生榮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的獎勵,將所得獎金全部貢獻出來,用于資助貧困學生的學習。
張敷榮先生用他的實際行動踐履了自己的“好人”理想,也為學生和他人樹立了崇高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