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蘇軾《洗兒詩》的沉痛心靈《洗兒詩》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洗兒”是孩子滿月時,按照風俗把他的污濁、胎毒都洗掉,讓他變成一個新人,代表了對孩子美好的祝福。類似于國外帶宗教色彩的圣水對孩子的洗禮。
這是蘇東坡寫的一首反諷詩,什么叫反諷詩呢?從字面上的意思,和它的字內(nèi)的意思是正好相反的。我們都知道,“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這是正面的例子,就是天下的人都喜歡自己的孩子聰明、聰慧,今后有大才大用?!拔冶宦斆髡`一生”,這句詩很關(guān)鍵,我們要考察一下這首詩寫于什么時候。我們知道,蘇東坡前半生是很順的,從21歲中進士,一直到44歲。那一年他遭遇“烏臺詩案”。東坡被自己的聰明誤了——受審103天,被打到死牢,差點被殺頭。在一些重臣的說辭開脫下,他才得以撿了一條命,被貶到湖北黃州,一貶就是五年,到了第三年他用書法寫了兩首詩,其中之一是著名的《黃州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祭侄稿》,“第三行書”就是這首《黃州寒食帖》。“空庖煮寒菜”,是說作為美食家的蘇東坡居然廚房是空空的,只煮了幾棵野菜?!捌圃顭凉袢敗?,是說殘缺的灶臺,燒著潮濕的蘆葦,滿屋濃煙。“哪知是寒食”,是說蘇東坡突然想到,今天是寒食節(jié)。要祭奠一個叫介子推的忠君愛國之士,不能升火?!暗姙蹉暭垺?,這句話寫得特別慘痛,他坐在屋里,從門口看出去,看見黑壓壓的烏鴉,一群一群地銜著墳墓上的那些沒有燒盡的紙錢,可以說是詩人面對一種世界末日的境況,他坐到那兒又餓,又冷,又不能燒火。于是47歲的東坡開始想象——“君門深九重”,皇帝離我十萬八千里,我已經(jīng)被貶到了地獄,“墳墓在萬里”,我的祖墳在四川眉山,我上不能盡忠,下不能盡孝?!耙矓M哭窮途”,我像阮籍一樣窮途而哭,號啕而哭,抒發(fā)自己憤懣之情?!八阑掖挡黄稹?,我就算哭死了,骨灰都揚不起來。
蘇東坡這首《黃州寒食帖》已經(jīng)把他的沉痛感說到了極限。經(jīng)過這么慘痛的打擊以后,就在黃州,他和朝云(他的妾)的兒子出生了。他希望他的孩子既愚蠢,又沒什么文化,這樣不就可以平安了嗎?
《洗兒詩》的第三句“惟愿孩兒愚且魯”,愚就是愚蠢,魯就是不通文墨、粗魯、魯莽。東坡的真心當然不是這樣,他和全世界所有的父母都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聰且慧。關(guān)鍵是最后一句,“無災無難到公卿”。一個人無災無難就可以做大官嗎?不是。他是反諷當朝那些迫害他的官員們,都是愚蠢的,而且是很粗魯?shù)?,很愚昧的。聰明人是做不到國家的大臣的,而只有那些迫害他的人才可以做到如此高官?/p>
東坡這首詩,表面上是“洗兒詩”,其實是政治反諷詩。蘇東坡在黃州差一點餓死,他勇敢地扛著鋤頭,走向了東邊一片向陽坡開荒種地,終于獲得了金色的秋天——豐收了,從此,他將名字改為“東坡”。他在政治生涯中前后共被貶了16年,才會說出沉痛無比的話,“我被聰明誤一生”,用一種詼諧的語言說出,這才叫大智若愚!
蘇東坡一生有好幾個妻妾。王弗、王閏之兩任妻子,不幸都早逝于他,讓蘇東坡傷悲不已。后來,王朝云成為蘇東坡的妾,在他后半生顛沛不已,遭遇“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期間,朝云始終緊緊相隨,無怨無悔。王朝云21歲生子,蘇軾為兒子取名“遁”,取自《易經(jīng)》第三十七卦“遁”,是遠離政治風險、消遁歸隱之意。該卦的爻辭中說:“好遁,君子吉?!笨上Ш玫拿譀]有給孩子帶來好運,十個月以后,小兒子在金陵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懷抱里。痛不欲生的東坡寫了兩首詩來哀悼自己孩子。第一首詩寫自己:“忽然遭奪去,惡業(yè)我累爾!衣薪那免俗,變滅須臾耳。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第二首詩寫朝云:“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東坡可以說是屋漏偏遭連夜雨,禍不單行,但是就在這么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蘇東坡卻顯現(xiàn)出中國文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豪氣!
在我看來,蘇東坡這首詩對今人的啟發(fā)是:第一,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拔苗助長。他從另一個角度警示大家,“我被聰明誤一生”。不要過分去強調(diào)孩子的智商、情商,要重視孔子說的仁愛、愛人。如果培養(yǎng)出來一個孩子極其聰明,但是完全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名牌主義,那對父母親無疑是一個打擊。蘇東坡和孔子一樣,他們都強調(diào)仁者愛人,而且強調(diào)依仁游藝,要多一些藝術(shù),多一些仁愛。第二,要讓孩子自然快樂地生長。我自己也是這樣,我小時候很調(diào)皮,老外公讓我寫書法,就是想鍛煉一顆變動不羈的動心為安靜納萬物的童心。藝術(shù)一定會讓人安靜,空故納萬境。可以說,教育孩子不要附加太多的壓力,那些特別希望孩子極其聰明的父母親,應(yīng)該受到一些警示。
二、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杜甫《羌村三首》
【其一】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其二】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其三】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驅(qū)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這三首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從左拾遺任上被放還鄜州羌村(在今陜西富縣南)探家時所作?!鞍彩分畞y”后,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甘肅稱帝,給全國軍民們一個新的希望。當時安祿山、史思明的勢力極其厲害,幾乎大唐全境都被他們占領(lǐng)了,情勢很嚴峻。在這關(guān)鍵時刻,杜甫作為一個文人怎么做呢?他居然在硝煙紛飛的戰(zhàn)火中跑到了甘肅的肅宗身邊去忠君愛國,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堅持復興國家。但是,杜甫過分強調(diào)忠君愛國,不知道官場的游戲規(guī)則,結(jié)果得罪了肅宗。肅宗把他支開讓他回家探親,于是他回到家寫了《羌村三首》。里邊有幾句詩很關(guān)鍵,“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他對家人做了特寫——他的出現(xiàn)使得他的太太一下驚呆了。為什么會驚呆?她相信在這餓殍遍野,朝不保夕的戰(zhàn)爭時代,丈夫已經(jīng)不在人世,但居然又活著回來了,她一下子就震住了。
“怪我在”——你怎么還活著?奇怪啊,這是天下大怪之事!“驚定還拭淚”——她震住了,邁不開腳,然后喜極而泣,擦流不完的淚,家人團圓了,悲喜交集。就這么十個字,把當時戰(zhàn)爭的兵荒馬亂寫得入木三分——家人都認為我已經(jīng)死了,白天見他回來,不是活見鬼嗎?杜甫有一支剖開歷史心臟的筆,他用詩來闡釋歷史的真實性,在這一點上,他的詩比歷史本身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詩中寫道:“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睂Α拔肺覐蛥s去”的解釋有相當?shù)碾y度。古代對此句有兩種解釋,一種以著名杜詩研究家仇兆鰲為代表,即“不離膝,乍見而喜;復卻去,久視而畏。此寫幼子情狀最肖。”另一種以著名小說評論家金圣嘆為代表,曰:“早見此歸不是本意,于是繞膝慰留,畏爺復去?!碑敶鷮@個問題,也有吳小如與蕭滌非二十多年的筆墨官司,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吳小如堅持仇兆鰲對“復卻去”的解釋:“從全詩看,杜甫回了家,骨肉團聚,本是高興的事。但由于詩人憂國傷時,以‘偷生為恥’,雖與妻兒朝夕相處,也覺得‘少歡趣’,因此總不免帶有不悅的神情。孩子對父親原很親熱,自然就慢慢地悄悄地退縮著躲開了。”而蕭滌非先生支持金圣嘆觀點,認為詩人回家卻心不在此,連孩子也有所察覺,于是孩子在詩人身旁,擔心父親再次離去。
我支持仇兆鰲的觀點。杜甫盡管人在家,但心中卻憂著國家的命運,他一臉的嚴肅,憂國憂民,目光深邃,思結(jié)千載,使得他的孩子覺得父親不可親,于是孩子害怕這個臉色凝重的父親而逃開了。這是多么寫真的神來之筆?。?/p>
同樣,杜甫的名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腴T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p>
其中,“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講到了災荒之年,戰(zhàn)爭之年擔憂老百姓的生活;“嘆息腸內(nèi)熱”,他就常常嘆息,他的五臟六腑都是為民眾而擔憂的?!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旗幟鮮明地批判權(quán)貴。而摧折人心最為沉痛的是以下幾句:“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詩人終于回家了,剛剛一進門,突然聽見親人們號啕大哭?!坝鬃羽I已卒”——自己的幼子活活地餓死了?!拔釋幧嵋话А薄以跄軌阂肿M腔悲痛?“里巷亦嗚咽”——鄰居們都開始抽抽涕涕在落淚。
杜甫為何顧不上自己的孩子,他做什么去了呢?這說明中國文人的一個重要維度——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舍熊掌而得魚——在忠孝不能兩全,這還不能叫做孝,應(yīng)該是忠和愛子親子不能雙全的情況下,他以忠于國家為先。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很多,大禹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怎么能不想他的孩子和妻子呢?在今天人們看來,可能覺得杜甫是不是太殘酷了?會不會缺乏親情?從他的譴責自己“愧為人父”中可以看到,他的親情充盈飽滿,但他實在是分身乏術(shù),他也只能走上愛國救國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