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集約化
目標集約化,指的是目標集中,且要簡約。如何來確立目標呢?我們從三個方面確定培訓目標。
一是關注學員需求,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多種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存在文本解讀能力薄弱、教學設計能力缺乏、課堂實踐能力低位、課堂觀察能力不強等問題。
二是聚焦核心能力?;谡{查,我們確立了提升農村教師的“三力”——文本解讀力、教學設計力、課堂實施力的核心課程。
三是突出行動實踐。強調培訓中每一階段學員的行動參與、行動反思、行為改變。通過學員對語文核心教學知識的實踐,來達成文本解讀、教學設計、課堂實施中的行動變化的目標。
二、課程模塊化
(一)突出主要模塊課程。針對“三力”的目標,我們確立了三大主模塊課程,兩大輔模塊課程。圖示如下:
三大主模塊課程,每個模塊均對應一個核心能力。每一模塊,均依據核心能力的要素,選擇一些關鍵點來設置課程。如教學設計力,就選取了文本特性的把握、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這三個關鍵點。這三個點,體現了語文教學設計的學科特點,突出了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關注了語文教學設計中存在的環(huán)節(jié)過多、主次不清的問題。
(二)優(yōu)化模塊實施路徑。培訓設計每一模塊在實施過程中,均按照“問題發(fā)現——理論提升——課例引領——行為矯正”的線路展開。如“文本解讀力”培訓模塊,首先請學員提出文本解讀中存在的問題。學員們提出了對不同的文體解讀方式把握不準,如何實現個性化的解讀等諸多問題,培訓將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及時轉發(fā)給講座專家,在理論講座中對問題給予回應。之后以具體的文本解讀案例作引領,引導學員解讀行為的改進。高效的培訓要求在培訓者和培訓對象之間建立起雙向交流、相互對話和積極互動的關系,而這種以“問題發(fā)現”為起點,以“行為矯正”為終點的培訓設計,充分體現了這種互動關系。在每一個起點和終點之間,又都設立了兩到三個落點。如在文本解讀方面,設計了基于文本體式的解讀、基于學情的解讀、基于編者意圖的解讀這三個落點,每一個落點都有理論講座、學員交流、解讀實踐。有準確的落點,有得當的方式,這就保證了從起點到終點的有效達成,從而也就保證了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實現。
三、理論實踐化
空洞的理論不易為學員接受。因此理論講座必須緊密貼近教學實際,促進實踐轉化。在培訓中,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針對性的理論講解?!安灰诖孥E,也不要拒絕理論?!币痪€老師不喜歡純理論,但對于結合案例的,針對于教學實踐的理論是十分歡迎的。培訓在課程安排時,特別注重優(yōu)化課程。既有大學專家的課程,如西南大學魏小娜老師的《國際閱讀教學發(fā)展展望——兼議我國閱讀教學未來的發(fā)展空間》的高端講座,也有理論實踐兼?zhèn)涞摹墩Z文文本解讀的理論與實踐》《語文課例分析》,同時還有純實踐層面的《閱讀教學課堂實施策略》《寫作教學課堂實施策略》。這樣的課程高低搭配,互相支撐,從理論本原上和方法技巧上給學員以啟示。同一個模塊注重課程的多樣化安排,如“文本解讀力”模塊,就安排《文本解讀原理與實踐》《中學語文經典篇目解讀》《優(yōu)秀教師談解讀經驗》這樣三個講座課程。
(二)優(yōu)秀范例現場展示。這次培訓中,一個十分受學員歡迎的措施就是請了一批名師現場執(zhí)教,如請重慶八中研究員張澤勇老師執(zhí)教閱讀課《信客》,重慶一中特級教師周鵬老師執(zhí)教寫作課《寫作立意》,北碚區(qū)教師進修學院教研員陳家堯執(zhí)教文言文《記承天寺夜游》,這些名師的課展示了思想,彰顯了文化,讓學員深受啟發(fā)。
學員肖勤梅這樣說:“聽了幾位培訓專家執(zhí)教的示范課,我一直在憧憬這樣一個詩化的語文境界:師生或吟或誦,或爭或辯;或淺吟低唱,如癡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紅耳赤,盡興盡情,痛快淋漓??芍^過癮。”
(三)及時促成實踐轉化。在培訓過程,每一模塊講座之后,立即進行實踐轉化。這種實踐分為分組研討和實作兩種形式。如作了《文本解讀原理與實踐》等三個講座后,立即讓學員分組研討,每組圍繞一篇文章進行解讀,或對整篇文章,或選擇一個點(如結構、手法),或關注一個片斷,形成文本解讀稿。這樣做,有利于學員及時將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學以致用,學了即用。
四、行動過程化
行動研究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培訓中有意識地將學員的行動研究納入培訓之中,引導學員在行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許多培訓項目都有學員分組執(zhí)教之類,但本次培訓中學員執(zhí)教有不一樣的設計:
(一)定點研究。圍繞同一個內容,以課例為載體進行研究。我們要求一個組用三個半天的時間,圍繞同一個內容執(zhí)教、研討、改進。共分為了三個組,分別對應文言文教學、詩歌教學、寫作教學,這三個點涉及了初中語文教學的三個難點。每個小組始終持續(xù)關注一個點,這類定點鉆探,能夠不斷引導深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開始以研究的姿態(tài)審視課例,在實踐、反思、改進中,將自己由一個經驗主義者變成了一個教學的研究者。
(二)行動跟進。課堂初建——重建——再建。采取同課異人同構的方式,每一組均由三人執(zhí)教,每一個小組在每個半天里先由一人執(zhí)教,之后反思研討改進,之后再由一人接力上課,再反思研討改進,最后再來展示。這樣經歷了三次磨課。這種方式就是一種典型的“課例研修”。學員在反復的磨課中參與、體驗、思考,從中獲得感悟。在此過程中,體現任務驅動,三個組相互競爭,充分調動了學員參與的激情??梢哉f,在這一過程中,清晰地看到了學員在培訓過程中的“生長”,可以看到學員打磨的課例一次比一次好。如寫作研討組,其執(zhí)教的課例在目標確立上從最初的“寫出人物的性格”到“通過描寫來凸顯人物的性格”,再到“通過人物的語言來展現人物的性格”,逐漸聚焦,一次比一次更具操作性,更易為學生轉化。到培訓最后一天,各小組展示的課例體現了較高的水平,遠比初始課好得多。應該說,這次培訓看到了顯性的效果。
在培訓之后,各學員都寫了自己的體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幾位學員的總結:
這次學習中,多位教育專家和名師的講座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給我?guī)砹诵闹堑膯⒌?、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讓我飽享了高?guī)格的“文化大餐”,我感受著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蕩,他們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強烈地感染了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我分享到了收獲的喜悅,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禮,受益匪淺。這次培訓是最有效的,是一次對自己“教育潛意識結構”的深層改造。
——學員豆世波
這次培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理論傳導的同時,特別注重課堂實踐,我們在培訓期間先后聽了近20堂課,這些課中既有名師的觀摩展示課(比如周鵬老師、張澤勇老師等),也有先進學校優(yōu)秀教師的隨堂課(比如兼善中學劉承莉、朝陽中學吳杰等多位老師),更有我們學員自己通過培訓之后的研究探討課,還有培訓專家陳家堯的示范課。每種課后的研討,甚至是批評,都促使我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前沿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學以致用,事半功倍。彌補了以前培訓中理論和實際脫離的不足。
——學員蔣冰
教師培訓,應以教師行動改進作為評價的顯性標尺,改進的度有多大,那么培訓的效果就有多好。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區(qū)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