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辦曉莊師范,為農民燒心香
1917年,陶行知完成了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業(yè),拒絕校方留學深造的邀請,踏上了回國的輪船。在歸途中,他和同學們說:“我的志愿是要使全國人民有受教育的機會?!?當時,正值國內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他馬上以巨大熱情投身教育改革,并決心改變只為上層統(tǒng)治者服務的辦學方式,用平民教育為“中國教育尋覓新的曙光”。
然而,以他一個人的力量,何以能肩負起改造落后農村的重任。四萬萬同胞中,百分之八十五生活在農村,七千多萬兒童失學。陶行知想到了“師范教育”,他主張“到民間去”,打算培養(yǎng)一大批和他理想一樣、思路一樣的教師, 還立下宏愿,要籌措100萬元基金,征集100萬位同志,提倡開設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xiāng)村。
一次,他得到了一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柜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里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里用?”陶行知卻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莊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里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
于人有益,牛馬也做
可惜,在戰(zhàn)亂年代,曉莊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成立僅僅三年,便被蔣介石政府封閉。即使這樣,陶行知依舊在堅持其所倡導的鄉(xiāng)村教育。1939年7月20日,陶行知在重慶創(chuàng)辦育才學校,培養(yǎng)難童中的人才幼苗。他把行乞興學的武訓作為育才師生的榜樣:“一世到老,四處奔波,為了苦孩,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p>
令人欣慰的是,育才學校當時聚集了許多文化名人和藝術家,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著名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陳貽鑫就是育才學校的學生。陳貽鑫幼年生活在戰(zhàn)亂中,被父母送進保育院。陶行知發(fā)現(xiàn),長了瘌痢頭的陳貽鑫具備一定音樂天賦,請來最好的醫(yī)生將其治愈,并準其進入音樂組學習。陳貽鑫就此開始了他的音樂人生,成長為首屈一指的一代音樂大師,指揮演出了數(shù)十部交響樂、歌劇與舞劇作品,近60年的音樂教學生涯中,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的指揮家、演奏家,可謂桃李滿天下。如今,這位年過八旬的老教授談到當年在育才學校的成長,以及陶行知四處為學生們尋求衣食的故事,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熱淚盈眶。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在教育實踐中,陶行知感到舊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是不可能創(chuàng)造人民幸福的,因此不僅要提倡新教育,還要建立新的教育理論,要教民眾做主人,教育人服侍農人和工人,而不教人吃別人。陶行知明確提出:“一切所教所學所探討,為的都是人民的幸福?!?/p>
經歷了生活的萬千磨礪,陶行知終成醫(yī)治人心的教育巨匠。1946年正值中年的陶行知終于累倒了,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奉獻了畢生心血,也踐行了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條。
陶行知曾說:“中國鄉(xiāng)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從鄉(xiāng)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田,穿衣不種棉,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眱H有記住尚且不夠,或許正如陶行知當初改名的原因,先有行動才可以。
如今,不知由“大城市 ”的“重點師范大學”培養(yǎng)起來的“師范生”能否像陶行知那樣,深切地愛著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與同胞。無論怎樣,都希望他們的表現(xiàn)能讓人覺得,世上仍有陶行知,因為中國的“國情”依然需要陶行知。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教育史研究》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