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書面交流方式。只要能夠讓別人讀懂,用什么樣的體裁、寫法并不那么重要,所以針對大多數(shù)文體,我們說:文無定法。這里的法,即寫作方法、表達方法。對此,課程標準里有諸多導向:“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這些要求,都在給我們敲警鐘:不要給學生太多束縛,讓學生的筆自由飛翔!
按照習作教學慣例,老師們都喜歡進行作前指導,無非是可以寫什么,可以怎樣寫云云。往往我們委以重任的作前指導,鎖定在了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框框,好讓學生依葫蘆畫瓢。所以,筆者大聲疾呼:作前指導不妨少一點。
或許你會疑問,作前都不指導了,豈不是習作都不用教了?非也。指導是必不可棄的,但要有正確的方向,正如本文題目所說:文無定法,導有定向。要把握兩個方向:一是轉(zhuǎn)變理念,克服對作文的恐懼心理;二是優(yōu)化作后指導。如何優(yōu)化作后指導呢?
我們要明白,什么叫指導。指,即指出、點撥。導,即教導、引導。顧名思義,作后指導就是在學生完成習作之后,指出優(yōu)點和問題,并教給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出問題,并非學生習作中所有的問題都指出來,而是要結(jié)合課標要求、教材編排和學生學情有的放矢。我們要做到“兩指兩不指”。
“兩指”——第一,要指出學生習作中的優(yōu)點。如,精彩的詞句、新穎的立意、巧妙的結(jié)構(gòu)甚至精準的標點符號。很多老師不指出學生成功的地方,最多只在講評時擇其部分提出來表揚。這是不可取的。學生習作中,有的優(yōu)點有時候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如果我們幫他指出來了,這不但是一個激勵,更讓學生明辨習作的“是與非”。如,錯誤的字詞標點、不通順的語句、錯誤的解題、不合適的選材、欠妥的表達方式等等。
“兩不指”——第一,高于本年段課標要求的錯誤不指。如中低段不指分段錯誤,低段不指結(jié)構(gòu)錯誤等。第二,學生的個性化和時代性表述不指。比如學生自造的能準確表達個性化意思的詞匯不指,一些生動明了的、健康的網(wǎng)絡(luò)語言不指。
導要重在導方法,導寫作的方法,導積累的方法,導運用積累的方法。
第一,多渠道教寫作方法。我們要注意循序漸進,結(jié)合教材編排,由易到難地教給學生。教寫作方法的途徑很多,可以在指導時講授適用于本次習作的方法,可以在講評時學習同學的好的寫作方法,也可以在閱讀教學時通過讀寫結(jié)合訓練把好的寫作方法滲透給學生。
第二,重教導學生積累方法。我們不能將“積累”狹隘理解為只積累好詞佳句。精妙構(gòu)思、新穎思想、表達角度等都可以是積累的對象,這是表達形式上的積累;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閑人逸事、道聽趣聞、思維靈光也是積累的對象,這是表現(xiàn)內(nèi)容上的積累。形式和內(nèi)容的和諧統(tǒng)一才是寫作的最高境界。只有形式?jīng)]有內(nèi)容,積累無用武之地,學生只能成為堆砌辭藻的機器;只有內(nèi)容沒有形式,積累的東西如茶壺裝湯圓,有口說不出。
第三,重實踐教運用積累的方法。我聽到有老師這樣鼓勵學生積累:“積累到位,終有一天你的表達會噴薄而出。”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盡妥當。積累的東西不用就變不成自己的知識。課標里也多處提及要運用積累。教師不是光是口頭上讓學生運用積累就夠了,還要在指導中鼓勵運用積累特別是恰當運用積累的學生,如,批改作文時評語肯定、講評作文時口頭表揚、交流習作時互相發(fā)現(xiàn)等等。
作后指導方法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就是兒童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就是課標倡導的精神,就是課程的編排體系,就是教師的教學智慧。
作者單位:重慶市永川區(qū)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