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上午,一場教育部新春新聞發(fā)布會在北京十一學校舉行。這是教育部第一次把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搬到一所中學,專門推薦這所學校的改革經驗,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該校的走班制、選修課程、學科教室、咨詢師和教育顧問制度等創(chuàng)新做法,讓人們看到,一所中學完全可以通過課程改革,帶來“既破又立”的可喜變化。
教育改革千難萬難。萬難之中的萬難就在課程改革。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說,課程是學校的核心,課程不變,學校就不可能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改革也不是一句新鮮話,但以往大多在做“修鞋匠”的工作,多在給傳統(tǒng)教育打補丁、貼藥膏,“傷筋動骨”的手術卻少有人做。其實,很多人不缺乏教育理想情懷,也不缺乏宏大的教育改革愿景,但往往一旦動起改革的真功來,要么就差點“真的勇氣”,要么就缺點“真的智慧”,很難讓人感受得到改革的力量,也難見到教育改革“真的曙光”。
誠如李希貴校長所說,北京十一學校做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全面推動課程改革,使傳統(tǒng)的所有學生讀一樣的書、上一樣的課的單一模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4000多學生,完完全全做到了課表私人定制、人人皆有不同。這樣的改革,肯定是在多年實踐探索上的深層次改革,無論力度還是幅度都是驚人的,甚至是具有顛覆性的!如果從啟動改革的2007年5月算起,該校的教育改革歷經近7年。7年間,改革帶給了學生、教師、學校巨大的變化,也有效解決了社會擔憂的素質教育和考試制度的統(tǒng)一問題,“不為考試,贏得考試”。其實,十一學校的學生,贏得的何止是考試呢?這些事實足以證明,在當前中學教育時代背景下,以提供選擇性課程為起點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那么,北京十一學校的改革,我們能不能“復制”?能不能突破傳統(tǒng)教育的模式框架,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育途徑等方面進行內源性、結構性、系統(tǒng)性改革?這既考驗我們的智慧,又考驗我們的勇氣。改革不可照搬,各個學校面臨的情況千差萬別,但已經有先行者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那么考驗我們的就是勇氣:敢不敢走、愿不愿走!
不敢走、不愿走的,遲早也要走,早走比晚走好!走這條路,就要以尊重和滿足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需求為目的,以提供豐富多彩可供選擇的課程為起點,從價值選擇到教學組織形式、從課程結構到管理制度、從教學方式方法到學校組織文化等進行全方位轉變,努力構建新型育人模式,創(chuàng)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教育。學習十一學校的改革,就要學習改革的精髓和科學的路徑。不要再走彎路、少繞遠路,不做“表面功夫”,而去開展實質性的行動。
走這條路,不是單純依葫蘆畫瓢式的形式模仿,而是要上升到對改革精神、基本理念的深刻內化和自我剖析,進而轉化成適合學校實際的具體措施。這些基本的理念和目標,在不同的地區(qū)和學校可以有不同的實踐操作。發(fā)展條件好的學校,完全可以再學習;基礎條件較薄弱的學校,也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大膽嘗試。那些畏首畏尾、駐足旁觀的人和學校,最終必然會被改革的洪流裹挾淘汰。
向北京十一學校學習改革,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做題,無法回避。需要做的,也不僅僅是“點贊”。面對時代的急劇變化,面對廣大師生對教育改革的深切呼喚,我們必須肩負起時代責任,勇敢地邁開腳步,以壯士斷腕之決心,以滴雨穿石之毅力,去推進教育改革,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活力、教師活力、教育活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改變,學校才能有改變,教育才能有改變。
作者單位:重慶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