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擇校不如擇師。每一位家長最關心教師是怎樣教自己孩子的。其實學校怎樣評價教師的教往往決定了教師怎樣教學生。作者既是一位教育人,也是一位家長,不妨聽聽他怎么看這個問題。
一次,我偶然遇到一個小學美術老師。因為熟悉,便聊了一會兒。沒說幾句,他便開始倒苦水,說是自己已經(jīng)連續(xù)好幾次教學成績排名倒數(shù)第一了,真不知道該怎么做才好。
“在小學,像美術、音樂這樣的學科是怎么考評教師成績的呢?”我很好奇地問。
“當然是考試呀!每到期末學校都會組織美術學科考試?!彼嘈χf。
“考試的時候是限定畫的內(nèi)容,還是隨意畫呢?”我問。
“隨意畫呀!學生想畫什么就畫什么。”略作停頓,他繼續(xù)說:“所以,很多老師一個學期的時間只教學生臨摹一幅畫,到考試的時候學生就畫這幅畫,結果教學成績就會很高。相反,認真按照教材教學的老師分數(shù)卻不高,至于那些想培養(yǎng)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老師,分數(shù)可能就會更低。”說完,他一臉的無奈。
至此,我才明白他苦悶的原因,在簡單獲取分數(shù)與做真正的美術教學之間,他無法取舍:單靠臨摹一幅畫贏得分數(shù),他于心不忍;以自己的方式教學,就會遭遇排名倒數(shù)之苦。
于是,我便咨詢在小學做管理的朋友,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朋友回答說,這事很正常,所有的學校幾乎都是這樣,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今天,數(shù)據(jù)對教師來說尤其重要,職稱評聘要用,年度考核要用,競爭上崗要用,評先樹優(yōu)要用……并且,用數(shù)字來量化好像是迄今為止最為公平的一種評價手段。除了考試和分數(shù),學校還能用什么來把老師分出個一二三四來呢?這種做法,不僅讓學校和老師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以外,而且猛然看起來他們并沒有做錯什么,學校需要公平的管理,教師需要向上晉升的資本,這些都無可厚非。但細想起來,我們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怎么辦?具體來說,這樣的教學孩子能學到什么?誰又該為孩子的美術素養(yǎng)負責?往遠了說,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會有怎樣的影響?
難道教育就真的無法“叛離”分數(shù)這道魔咒嗎?
記得周益民老師曾在一篇文章里,以細膩的筆觸寫過他兒子的音樂老師。他的兒子一直很討厭上音樂課,因為音樂老師總是像教數(shù)學一樣教他的兒子和同學。后來,他兒子的班級換了一個音樂老師,這個老師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教學校規(guī)定的內(nèi)容外,老師還讓兒子班的同學每人盡可能學會一種樂器。每逢期末,老師就組織學生來一次才藝展示,那些沒學樂器的,就自由組合,排個小合唱或者小舞蹈即可。于是每到期末,一臺班級音樂會拉開了帷幕。人人上臺,個個展示,學生全都喜氣洋洋,自信自豪。自然,他的兒子也就開始喜歡上了音樂課,喜歡上了音樂。
你看,多好的創(chuàng)意!把冰冷枯燥的考試轉換成了一次溫馨熱鬧的才藝展示。
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了蘇霍姆林斯基對老師們的告誡——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學物理。同樣的道理,我們不是在教美術、音樂,而是在教人學美術、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