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全勇
【摘 要】 進入新課改后,教材中古詩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可不少學生對古詩學習卻沒什么興趣,只是應(yīng)付考試,原因何在?作者從教材選編、教學方法和學生實際情況等方面做了分析,并論述了自己的教學實踐是如何讓古詩文教學鮮活起來的。
【關(guān) 鍵 詞】 新課改;古詩;教學
進入新課改后,教材中古詩所占比例大大增加,要求背誦的篇目也相應(yīng)增多,學生簡直疲于應(yīng)付。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與教師所想的相差甚遠。想當年我們讀中學時,許多同學都在筆記本上抄寫著自己欣賞的詩句,對課外都喜歡的古詩詞顛來倒去地背,而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提不起太大的興趣。有時,在課堂上聽完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誦后,望著學生一臉的冷漠表情,我的心中充滿了無助與無奈。有時,老師在課堂上提到一句詩,很少有同學能接到下一句。不少同學對背誦古詩不過是應(yīng)付檢查、應(yīng)付考試,對于什么“感受作品的魅力”“豐富文化底蘊”完全不感興趣。
一、古詩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課本中所選的某些詩篇與學生有一定距離,不能吸引學生
我們教材入選的作品是無數(shù)專家學者多方考慮才敲定的,無論是文學性工具性還是思想性都經(jīng)得起推敲,這個毋庸置疑??墒牵械淖髌反_實與學生有一定距離,“想說愛你不容易”。如經(jīng)典篇目《離騷》,不管是老教材版的《離騷》還是新教材版的《離騷》,就有不少學生反映這首詩字詞障礙多,內(nèi)容深奧難懂,提不起興趣?!峨x騷》雖然是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源頭,距離學生的時代比較久遠。雖然前面學生已經(jīng)接觸了《詩經(jīng)》,但對于“楚辭”,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nèi)容上仍然是陌生的,加之生字詞多,學生也就沒有了讀下去的欲望。前幾天看陶妙如老師的博客,她在談到上《竇娥冤》的感受時也提到,這篇文章文字障礙多,學生看了半天搞不明白的地方多了,教學效果讓自己很不滿意。可見,教材在選擇文章篇目時也應(yīng)該多方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老師難教、學生不感興趣的尷尬狀況。
(二)呆板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激情
不少教師平時教上古典詩詞,喜歡肢解詩歌,逐字逐句串講,老師講的時間多,學生自己體驗的時間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詩詞鑒賞課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讀課。而事實上古典詩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賞古典詩歌的課堂上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也難怪學生不喜歡。古典詩詞鑒賞課要充分考慮文體特點,既要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又要有利于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三)現(xiàn)在有一部分中學生對古典詩詞學習的認識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如有學生認為,“長一點的詩歌,學起來費時費力,又難懂,學了就忘”。這是一種畏難心理。學生生性好動,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他們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時間比較短,記憶深度不夠。許多同學看到課后“背誦”兩個大字就頓生反感,讓他們自覺靜心背背古典詩歌是不容易。而實際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鬧中輕松學好語文,同樣也是不太現(xiàn)實的,要想在學習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學生坦陳“為了考試,我愿意在語文課堂上讀讀古典詩詞,在課外我從來不讀這些詩詞”。這些學生很實際也很純粹,他們學習古典詩詞就是為了考試時的得分。抱著這種應(yīng)試心理,學生就變得功利、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多讀多背,至多背幾句“名句”“考點句”,因而他們對古詩不大“感冒”。
二、讓古詩教學鮮活的策略
學習古典詩詞,既可以從語言的范例中學習語言,培養(yǎng)語文能力,又有助于學生增進文學素養(yǎng),豐富文化底蘊,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fā)展。所以,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古詩,是每個語文老師必須得花的工夫。下面是我對古詩教學的一些實踐,也許并不新鮮,旨在與各位同行交流分享。
(一)借助流行歌曲進行情境導入,營造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讀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聽聽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教讀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教師可以播放鄧麗君演唱的《幾多愁》《胭脂淚》;教讀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可以讓學生聽聽王菲演唱的現(xiàn)代版的《明月幾時有》。通過“聽”的形式,在悠揚旋律的伴奏下,感染學生,誘導學生不再拒絕古典詩詞,沉浸于詩詞的優(yōu)美意境中,對學生進行詩意的熏陶。
(二)將化用詩歌而成的流行歌曲與課文進行比較鑒賞,使學生與詩人和作品達到感性溝通,加強學生對詩詞的體悟
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并且展示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慎《臨江仙》)歌曲和歌詞,借助音樂體味和感受這首詞和蘇軾的詞異曲同工,同為詠史懷古,也各有千秋。學習《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且展示了臺灣的周傳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較不同意境,蘇軾的詞所要傳達的是經(jīng)歷烏臺詩案之后、貶居黃州,抒發(fā)其個人幽憤寂苦之情;而周傳雄化用詞中一句的意境表達的卻是詠嘆愛情的傷痛,人世的離合悲歡。
(三)引詩歌入生活,引生活入詩歌。在作業(yè)設(shè)置時不再布置單純的讀背練習,而是借用多種手段多角度體味、吟詠詩歌
如學習了《蘇軾詞兩首》,要求同學們模仿“感動中國”為蘇軾寫一段頒獎詞;如學習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后,播放并展示《還珠格格》中的主題曲《當》的歌曲和歌詞,告訴同學們《當》化用了古樂府詩《上邪》,和我們剛學過的作品都表現(xiàn)了愛情永恒這一主題,要求同學們模仿《當》的歌詞,把《無題》擴寫成一篇抒情散文;如學習了《琵琶行》后,要求學生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模仿白居易描寫音樂的方式寫一段文字。
在這些教學情境的設(shè)計和嘗試中,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也提升了學生語文水平。因而我們的詩歌教學,常常是在動聽的音樂聲中、意猶未盡的討論聲中、激情洋溢的美文展示聲中以及噼噼啪啪的掌聲中展開到結(jié)束。
源活則水清。因此,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fā)的意識與能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們耳膜的被我們忽視的流行歌曲,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素材,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完成教學目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詩詞教“活”、讓學生學“活”,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古詩文教學應(yīng)該走向生活,走向智慧,走進學生鮮活的內(nèi)心世界,讓他們與那些古風古韻產(chǎn)生共鳴,古詩教學才能鮮活起來,遺失的古韻才能翩然飛來!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初中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李吉林. 情境教學策略[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胡驊. 讓音樂與語文共舞[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