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蕓, 閆治攀, 魏舒暢, 劉永琦
(1.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 甘肅省高校中藏藥化學(xué)與質(zhì)量研究省級重點實驗室, 甘肅 蘭州 730000)
鹽酸小檗堿、吳茱萸揮發(fā)油、大黃總蒽醌促進(jìn)苦參堿透皮吸收的量效關(guān)系研究
李 蕓, 閆治攀, 魏舒暢, 劉永琦*
(1.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 甘肅省高校中藏藥化學(xué)與質(zhì)量研究省級重點實驗室, 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 研究不同質(zhì)量分?jǐn)?shù)的鹽酸小檗堿、吳茱萸揮發(fā)油、大黃總蒽醌對苦參堿透皮吸收的影響。方法 采用YB-P6 型智能透皮試驗儀, 以小鼠皮膚為滲透屏障進(jìn)行體外透皮吸收試驗, 采用 HPLC法測定苦參堿的量, 計算累積透過量和透皮速率等滲透動力學(xué)參數(shù)。 結(jié)果 不同質(zhì)量分?jǐn)?shù) (5%、 3%、 1%) 的 3 種物質(zhì)對苦參堿透皮吸收的影響為吳茱萸揮發(fā)油 3% >1% >5% >空白, 大黃總蒽醌 5% >空白 >3% >1%, 鹽酸小檗堿 空白 >1% >3% >5%。 結(jié)論 吳茱萸揮發(fā)油對苦參堿有顯著的促透作用,大黃總蒽醌不明顯,鹽酸小檗堿不僅無促透作用,反而抑制其透皮吸收。
苦參堿;透皮吸收;鹽酸小檗堿;吳茱萸揮發(fā)油;大黃總蒽醌;量效關(guān)系
透皮吸收制劑具有可維持穩(wěn)定的血藥濃度、避免肝臟 “首過效應(yīng)”、 降低藥物毒副作用、 給藥方便等優(yōu)點[1], 是目前最 受 親 睞的一類新 型 制 劑,每年以 17%的增長率高速發(fā)展[2]。 但由于皮膚的屏障作用,使得許多藥物的透皮吸收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促進(jìn)藥物透皮吸收,是該類制劑應(yīng)解決的關(guān)鍵技術(shù)。使用透皮吸收促進(jìn)劑是增加藥物透皮吸收的首選方法。由于化學(xué)促滲劑氮酮、丙二醇等專屬性不強、刺激性較大等諸多缺點,從中藥中尋找促滲作用良好、 刺激性小的萜類、 植物精油等[3]天然促透劑已日益受到重視。本實驗以苦參堿作為被促滲工具藥,從傳統(tǒng)中藥制劑中使用頻率較高的“ 藥引類” 中藥 吳茱萸[4-8]、 黃 連[6,9]、 大黃[9-10]中提取吳茱萸揮發(fā)油、鹽酸小檗堿和大黃總蒽醌作為促滲劑,考察這3種天然提取物對標(biāo)示物苦參堿的透皮促進(jìn)作用,以發(fā)現(xiàn)有促透活性的天然透皮促進(jìn)劑。
1.1 儀器 Aglient-1100 高效液相色 譜 儀; DAD檢測器;YB-P6 型智能透皮試驗儀 (天津天光光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 SY3200-T超聲清洗機 (上海聲源超聲波儀器有限公司); BT125D電子天平 (賽多利斯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雙蒸水機 (Classic series-HeadForce-0902008 力康發(fā)展有限公司)。
1.2 試藥 吳茱萸飲片 (批號 20080201)、 黃連飲 片 ( 批 號 20080209 )、 大 黃 飲 片 ( 批 號20080209) 經(jīng)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魏舒暢教授鑒定分別為蕓 香 科 植 物 吳 茱 萸 Evodia rutaecarpa ( Juss.)Benth 干 燥 近 成 熟 果 實、 毛 茛 科 植 物 黃 連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的 根 莖、 蓼 科 植 物 掌 葉 大 黃Rheum palmatam L的 干 燥 根 莖。苦 參 堿 對 照 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批號 110805-200508,供含量測定用); 苦參堿 (純度 >98%, 四川成都恩科華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 批號 SKH20110768);吳茱萸揮發(fā)油、 鹽酸小檗堿 (93.45%)、 大黃總蒽醌 (純度 94.6%) 均為自制。詩碧脫毛膏 (上海詩碧化妝品有限公司, 批號 50260002); 甲醇為色譜純;三乙胺為分析純;水為雙蒸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1.3 實驗動物 SPF級昆明種小鼠, 體質(zhì)量(20 ±2) g, 雄性, 購于 (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實驗動物中心), 實 驗動物 生 產(chǎn)許可證號: SCXK ( 甘)2011-0001, 實 驗 設(shè) 施 合 格 證: SYXK ( 甘 )2011-0001。
2.1 鹽酸小檗堿的制備 實驗方法采用 70%乙醇提取, 將所得干膏用 0.5%硫酸處理,酸水液加石灰乳 (調(diào) pH 10 ~12)處理, 濾液再用濃 HCl調(diào) pH 1 ~2 處理, 氯化鈉鹽析, 放置, 所得沉淀反復(fù)用熱水溶解 HCl調(diào) pH 2 ~3 處理, 得粗總生物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最高含有量 93.45%。
2.2 吳茱萸揮發(fā)油的制備 取吳茱萸藥材 1.5 kg,平均分成 3 份, 每份 500 g, 每份加 6 倍量蒸餾水加熱回流提取 5 h, 得揮發(fā)油 5.7 m L。
2.3 大黃總蒽醌的制備 將大黃飲片以 75%乙醇為溶劑回流提取,濃縮干燥得干膏。取干膏適量,以 8%HCl溶液和三氯甲烷回流提取得到粗大黃總蒽醌。 用 D301 大孔樹脂純化, 以 75%乙醇洗脫,得到大黃總蒽醌,UV法測定含有量以大黃素計為 94.6%。
3.1 分析方法的建立
3.1.1 色譜條件 色譜柱為 Hibar? 250-46,Purospher? STAR,RP-18e(5 μm) sorbent Lot;流動相為甲醇-0.05%三乙胺溶液 (70 ∶30); 體積流量 1 mL/min; 檢測波長 220 nm; 柱溫 25 ℃; 進(jìn)樣量 20 μL; 理論塔板數(shù)按苦參堿計算不低于 2 000。3.1.2 溶液的制備
3.1.2.1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苦參堿對照品 4.35 mg, 置 10 mL量瓶中, 用 70%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3.1.2.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將取出的透皮接受液 (因有效透皮面積較小, 故同一樣品平行3份,合并) 水浴蒸干, 殘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 2 mL,即得。
3.1.2.3 苦參堿過飽和溶液的制備 稱取苦參堿對照品 250.60 mg, 置 50 mL量瓶中, 加入雙蒸水,溶解,搖勻,得不溶性混懸液。
3.1.2.4 陰性溶液的制備 取分別含有吳茱萸揮發(fā)油、鹽酸小檗堿、大黃總蒽醌的水溶液,進(jìn)行透皮試驗12 h, 將透皮接受液蒸干, 殘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 m L, 即得。
3.1.3 系統(tǒng)適應(yīng)性試驗 取上述對照品溶液、 供試品溶液及陰性對照品溶液,在上述色譜條件下,12 h的陰性樣品無干擾。 理論塔板數(shù)按苦參堿計算不低于 5 000。 見圖 1。
3.1.4 線性關(guān)系考察 取苦參堿對照品溶液(0.174 mg/mL),分別進(jìn)樣 1、 5、10、 15、 20、25 μL, 記錄峰面積, 以峰面積 (Y) 對進(jìn)樣質(zhì)量(μg) 進(jìn)行線性回歸, 回歸方程為 Y=1 262.4X+ 11.916,r=1.0, 結(jié)果 表明: 苦參堿在 0.174 ~4.35 μg內(nèi)呈良好線性關(guān)系。
圖1 苦參堿陰性對照、 對照品及透皮樣品的 HPLC圖Fig.1 HPLC chromatogram s of negative sam p le, reference substances and transdermal sam p les
3.1.5 精密度試驗 取同一對照品溶液重復(fù)進(jìn)樣5 次, 得峰面積 RSD為0.94%
3.1.6 穩(wěn)定性試驗 取供試品溶液, 在 0、1、2、3 d 分別進(jìn)樣 20 μL, 測定峰面積并計算苦參堿的RSD為 1.67%, 說明供試品溶液在 3 d 內(nèi)穩(wěn)定。
3.1.7 重復(fù)性試驗 取同一批樣品 5 份, 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備溶液, 按 “3.1.1” 項下色譜條件測定,得苦參堿的 RSD為1.02%。
3.1.8 最低檢測限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適量,加 70%甲醇逐步稀釋至色譜圖中苦參堿峰高為噪音的3 倍 (信噪比 S/N≥3)。 苦參堿的最低檢測限為 0.01 μg/mL。
3.1.9 回收率試驗 取對照品溶液適量, 按“3.2.3” 項下方法所得的 12 h 的陰性溶液稀釋成含苦參堿 0.017 4、0.174、 4.35 mg/mL的低、中、高 3 個質(zhì)量濃度的對照品溶液各 3 份, 進(jìn)樣 20 μL測定, 回收率分別為 98.6%、 102.7%、101.4%,RSD分別為 1.68%、 1.37%、1.13%。
3.2 苦參堿的體外經(jīng)皮滲透度試驗
3.2.1 離體小鼠皮膚制備 取體質(zhì)量在 18 ~22 g范圍內(nèi)的雄性昆明種小鼠, 實驗前 24 h時用脫毛膏脫去腹部絨毛,禁食不禁水。實驗時,將小鼠頸椎脫臼處死,剝離腹部皮膚,剔除皮下脂肪組織及粘連物,用生理鹽水反復(fù)沖洗干凈后用生理鹽水浸泡, 置4 ℃冰箱保存, 24 h內(nèi)使用。 使用前仔細(xì)檢查鼠皮的完整性。
3.2.2 供給液和接受液的制備 供給液由苦參堿過飽和溶液和質(zhì)量分?jǐn)?shù)為 5% ~1%的透皮促進(jìn)劑組成。以不加透皮促進(jìn)劑的苦參堿飽和溶液作為對照。 10 組供給液分別為: A為不含促進(jìn)劑 (作對照), B~D為 5% ~1%鹽酸小檗堿,E~G為5% ~1%吳茱萸揮發(fā)油, H~J為 5% ~1%大黃總蒽醌。接受液為生理鹽水。
3.2.3 經(jīng)皮滲透試驗 采用 YB-P6 型智能透皮試驗儀, 有效擴散面積為 2.355 (0.785 ×3) cm2,接受室容積為 15 mL。 取小鼠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剪成適宜大小,置于透皮擴散池的供給室與接受室之間,固定。角質(zhì)層面向供給室。將接受室內(nèi)注入生理鹽水作為接受液,并排除氣泡,使皮膚里層與接受液完全接觸。將安裝好的擴散池置于(32 ±0.1) ℃恒溫水浴 中, 200 r/min 磁 力攪拌。供給室加入含 (或不含) 透皮促進(jìn)劑的苦參堿過飽和溶液后封閉,分別于試驗開始后 2.0、 4.0、6.0、8.0、 10.0、 12.0 h 時取出全部接受液, 同時補加同體積 (32 ±0.1) ℃預(yù)熱的生理鹽水。 將取出接受液水浴蒸干, 用甲醇定容至 2 m L, 并用HPLC測定。
3.2.4 結(jié)果處理 樣品按照 “3.1.1” 項下色譜條件進(jìn)行測定,按下式計算累積滲透量Q n (μg/cm2)。
Cn為第 n 個取樣點測得的藥物質(zhì)量濃度, Ci為第 i個取樣點測得的藥物質(zhì)量濃度。
以單位面積累積滲透量 (Q)為縱坐標(biāo), 時間(t) 為橫坐標(biāo)作圖, 得藥物累積滲透曲線, 對所得曲線進(jìn)行回歸,求出斜率,即為藥物的滲透速率J(μg/cm2· h)。 直 線 與 t軸的 交 點 為 滯 后 時 間( Tlag) 。增滲倍數(shù) ( ER) 為加入滲透促進(jìn)劑后與未加入滲透促進(jìn)劑時藥物在 12h 內(nèi)的透皮速率常數(shù)之比。結(jié)果見表1。
表 1 不同物質(zhì)對苦參堿的滲透動力學(xué)參數(shù) (n=5,)Tab.1 K inetics parameters of matrine w ith various substances( n=5,)
表 1 不同物質(zhì)對苦參堿的滲透動力學(xué)參數(shù) (n=5,)Tab.1 K inetics parameters of matrine w ith various substances( n=5,)
促進(jìn) 劑 Q/( μg·cm-2) Q-t方程 r J/( μg·cm-2·h-1) ER Tlag0.64 5.0%鹽酸小 檗堿 62.31 ±3.42 Q=5.711 3t-11.311 0.982 8 5.7113 ±1.09 0.28 1.98 3.0%鹽酸小檗堿 157.57 ±7.89 Q=13.482t-13.050 0.992 9 13.482 ±2.09 0.67 0.97 1.0%鹽酸小 檗堿 207.65 ±8.90 Q=15.613t-4.748 0 0.953 7 15.613 ±1.78 0.78 0.30 5.0%吳茱萸揮發(fā)油 369.38 ±21.90 Q=31.230t-25.496 0.992 5 31.23 ±2.98 1.55 0.82 3.0%吳茱萸 揮發(fā) 油 1 319.65 ±31.8 Q=136.50t-257.79 0.994 2 136.5 ±4.89 6.79 1.89 1.0%吳茱萸揮發(fā)油 568.44 ±9.06 Q=51.195t-50.329 0.998 5 51.195 ±3.86 2.55 0.98 5.0%大黃總蒽醌 259.12 ±4.90 Q=18.122t-43.411 0.990 1 18.122 ±0.93 0.90 2.40 3.0%大黃總 蒽醌 199.82 ±15.89 Q=16.406t-7.516 7 0.992 8 16.406 ±0.98 0.82 0.46 1.0%大黃總蒽醌 200.67 ±12.90 Q=16.025t空白組 225.11 ±5.56 Q=20.099t-12.892 0.998 4 20.099 ±1.89 —-6.776 7 0.985 2 16.025 ±0.85 0.80 0.42
以取樣時間 (t) 為橫坐標(biāo), 累積滲透量 (Q)為縱坐標(biāo), 繪制取樣時間-累積滲透量 (Q) 曲線,見圖2。
圖2 不同物質(zhì)對苦參堿的透皮促進(jìn)作用的影響Fig.2 Effect of various substances on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of matrine
結(jié)果顯示,不同質(zhì)量分?jǐn)?shù) (5%、 3%、 1%)的3種物質(zhì)對苦參堿透皮吸收的影響均具有一定的量效關(guān)系,總的趨勢,吳茱萸揮發(fā)油為 3% >1%>5% >空白, 大黃總蒽醌為 5% >空白 >3% >1%, 鹽酸小檗堿為空白 >1% >3% >5%。
吳茱萸揮發(fā)油對苦參堿有顯著的促透作用,并與質(zhì)量分?jǐn)?shù)呈正相關(guān), 以3%促透作用最好。 大黃總蒽醌對苦參堿促透作用不明顯。鹽酸小檗堿的促透作用與質(zhì)量分?jǐn)?shù)呈負(fù)相關(guān),說明其不但沒有促透作用,反而抑制苦參堿的透皮吸收。
4.1 促 滲 工 具 藥 的 選 擇 苦 參 堿 ( matrine,Mat), 化學(xué)名 Matddin-15-one, 屬于四環(huán)喹嗪啶類化合物,分子骨架可看作2個喹嗪啶環(huán)的稠合體[11]; 相對分子質(zhì)量 248.38; 苦參堿最常見的是α-型結(jié)晶, 其熔點為 76 ℃; 苦參堿口服后具有吸收快、消除慢和一定程度的首過效應(yīng),在家兔體內(nèi)消除半衰期為 4.6 h[12]。生物利用度低于 44.0%,大鼠口服后絕對生物利用度只有 17.1%左右[13],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1mg/mL, 在 pH為5 ~9 條件下, 表觀油水分配系數(shù)在 0.052 ~4.216 之間[14]??鄥A的理化性質(zhì)表明它可作為相對分子質(zhì)量 600道爾頓以下、 熔點200 ℃以下、 油水分配系數(shù)適中的較易透過皮膚屏障類藥物的代表。
4.2 透皮促進(jìn)效果比較 本實驗考察了質(zhì)量分?jǐn)?shù)為 5%、 3%、1%的吳茱萸揮發(fā)油、 鹽酸小檗堿及大黃總蒽醌對苦參堿的透皮促進(jìn)作用。結(jié)果表明,吳茱萸揮發(fā)油對苦參堿有顯著的促透作用,并具有濃度依賴性, 在 1% ~3%范圍內(nèi)量效關(guān)系顯著,以 3%促透作用最好, 5%時促透作用下降, 并顯著延長透皮時滯;大黃總蒽醌的促透作用不明顯;鹽酸小檗堿不但沒有促透作用,反而抑制苦參堿的透皮吸收,并隨濃度的增大,透皮時滯也隨之延長,可能是因為促滲物和被促滲物均為生物堿,存在競爭性抑制現(xiàn)象。實驗提示:被考察的3種提取物中,唯吳茱萸揮發(fā)油具有促透活性,可進(jìn)一步研究其透皮促進(jìn)機理,這將在后續(xù)工作中進(jìn)行。
4.3 透皮屏障的選擇、 處理與保存 實驗篩選了大鼠、小鼠腹部相同部位皮膚的滲透效果,結(jié)果大鼠皮膚的透皮時滯較長,均在6 h以上,因此本實驗選用小鼠腹部皮膚,并且是完全相同的部位,以減少實驗誤差。另外鼠皮是否新鮮、鼠皮處理是否符合要求,都直接影響實驗結(jié)果。本實驗采用剝皮的前一天脫毛,實驗前1 d下午甚至晚上剝皮,除盡脂肪組織和粘連物后浸泡于生理鹽水中,置4℃冰箱冷藏,于次日清晨五、六點鐘取用,能保證皮膚的新鮮和滲透性能。
[ 1] 梁秉文.中藥經(jīng)皮給藥制劑技術(shù)[M].北京: 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 2006: 1.
[2] 祁 榮,賀銳銳,梁秉文,等.經(jīng)皮給藥系統(tǒng)研究新進(jìn)展[J].中醫(yī)外治雜志, 2007, 16(1): 3-6
[ 3 ] 方曉陽, 葉 青.中藥透皮吸收促進(jìn)劑的研究與發(fā)展[J].中草藥, 2003, 34(2): 188-192.
[ 4 ] 趙林冰, 萬 芳.《御纂醫(yī)宗金鑒》 藥引運用探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原中國醫(yī)藥學(xué)報), 2011, 26(4): 660-662.
[ 5 ] 張 雷.淺析中藥藥引在方劑配伍中的作用[J].中醫(yī)雜志, 2011, 52(13): 1165-1166.
[ 6 ] 陳筱云, 陳家禮.陳家禮教授臨證應(yīng)用藥引心得[J].山西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 12(1): 43-45.
[ 7 ] 方 醉, 周文泉.中藥藥引源流探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7, 24(1): 41-42.
[8] 張豐聰, 郭瑞華, 王振國.《圣濟總錄》 藥引使用規(guī)律探析[ J].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11, 6(12) : 1013-1015.
[ 9 ] 王中華, 黃修奇.藥引子在獸醫(yī)臨床上的作用[J].中獸醫(yī)學(xué)雜志, 2010, 157(6): 55-56.
[10] 李成文, 張志杰, 武十鋒.百家園-劉完素對藥引的運用經(jīng)驗[J].中醫(yī)雜志, 2005, 16(3): 235.
[11] 張麗華, 陳邦恩, 潘明佳.苦參堿藥理作用研究進(jìn)展[ J].中草藥, 2009, 40(6): 1000-1003.
[12] 龐志功, 汪寶琪, 王 翔.口服苦參堿的藥代動力學(xué)研究[J].西安醫(yī)科大學(xué)學(xué)報, 1998, 19(2): 201-203.
[13 ] Yang Z, Gao S, Yin T J, et al.Biopharmaceuticaland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matrine as determined by a sensitive and robust UPLC-MS/MSmethod[ J] .J Pharm Biomed Anal,2010, 51(5): 1120-1127.
[14] 劉 冰, 呂 佳.HPLC測定苦參堿平衡溶解度和表觀油水分配系數(shù)[ J].中國實驗方劑學(xué)雜志, 2012, 18 (20):43-45.
Quantitativ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study of berberine hydrochloride,volatile oil from Euodiae Fructus and total anthraquinone in Rhei Radix et Rhizoma on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matrine in vitro
LIYun, YAN Zhi-pan, WEIShu-chang, LIU Yong-qi*
(Key Laboratory of Chemistry and Qualit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s of the CollegeofGansu Province, Gansu College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matrin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volatile oil from Euodiae Fructus; total anthraquinone in Rhei Radix et Rhizoma;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R944
: A
: 1001-1528(2014)03-0510-05
10.3969/j.issn.1001-1528.2014.03.014
2013-06-17
2009 年蘭州市科技局項目 (2009-2-11)
李 蕓 (1973—) , 女, 碩士, 副教授, 碩士 生導(dǎo)師, 研 究方向: 中藥加工 炮制與制劑 工藝。 Tel: 13893362959, E-mail:liyunherb@163.com
*通信作者: 劉永琦 (1973—) , 男, 碩士, 教授, 碩士生導(dǎo)師, 研究方向: 中藥免疫學(xué)與干細(xì)胞生物學(xué)。 Tel: 13919019578, E-mail:liuyongqi7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