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摘 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是新課程理念倡導的。由于現(xiàn)代化社會中學生接觸古代文字、語言的機會日漸稀少,因此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如果僅從解釋字面意思入手,則學生將很難領悟詩歌中所蘊含的意境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實每一首詩的背后都蘊含一幅圖畫,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把“詩”和“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畫面的再現(xiàn)、形象的感染、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從而為小學古詩教學鋪設便捷之路。
關鍵詞: 小學古詩教學 形象感染 詩畫結合 詩中悟情
少年兒童誦讀的古詩文應在情和理之間。為適應小學生發(fā)展的特點,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如何觸動學生心弦,使學生在知識增長的同時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呢?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尚處于形象層面,而古詩往往通過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內容,倘若僅從字面進行解釋,他們可能對古詩文中所體現(xiàn)的意境和思想感情都不能很好地領略。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喜歡新奇和美麗事物的特點,為每首古詩找到適宜的畫面,比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向學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場景或畫面、音樂的旋律等,引導學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體驗,將“詩”與“畫”相結合,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中。使學生在形象的感染中主動進行形象思維,感受古詩所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一、詩中有畫
我國很多古詩可以說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圖畫。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不乏“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如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安石的《元日》等。教學此類古詩時,應很好地抓住其“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和“畫”結合起來,通過畫面的再現(xiàn)、形象的感染、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蔽以诮虒W前就讓學生自己理解詩歌內容,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然后將所理解的用畫筆描繪下來。學生的畫呈現(xiàn)出白茫茫的一片,更有學生用筆畫出漫天飛雪,營造出天寒地凍的景象。在這大雪紛飛的寒冬,只有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者在江中獨釣。第一步,“畫由詩中來”,當學生能呈現(xiàn)出畫面時,對詩意自然也了然于胸。果然,在教學時,第二步,“由畫入詩”就順利達成:學生能結合自己的圖畫用恰當?shù)脑捳Z描繪出詩意。第三步,師做適當引申點撥即可,我在完成上兩步后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前兩句雖只字未提“雪”但是字字透露出冰天雪地的嚴寒,從而以景襯人,襯托出作者孤寂清高的性情。又如在教學《小兒垂釣》一詩時,可抓住“學垂綸”和“搖招手”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想象出這樣一幅畫面:一個頭發(fā)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問路,小兒向他招招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這首詩既寫形又傳神。一個聚精會神釣魚的兒童形象通過畫面的傳達,變得立體,學生通過畫面親自演一演,這個認真的兒童形象瞬間活靈活現(xiàn)凸顯出來了,再深入理解詩歌自然水到渠成。
二、畫中悟詩
當然,古詩也是因為作者被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吸引,有感而發(fā),提起筆來,才創(chuàng)作出的千古佳作?!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焙迷姸加星榫敖蝗诘木辰?,所以我們要從畫面中讓學生感悟詩歌內容以引起共鳴。如程顥的《春日偶成》一詩:“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痹娙擞枚潭痰氖膫€字將春游時映入眼簾的美麗圖畫勾勒得淋漓盡致,表達了詩人春游時愉悅輕松的心情。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這兩句詩前可以讓學生自己聯(lián)系春天自己看到的美景幻想詩句中描繪的畫面。這樣,學生通過形象思維能與作者產生共鳴。最后,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春天白花盛開、鶯歌燕舞的畫面,學生的情感再次受到強烈震撼。相信教學至此,學生受意境中形象的感染,如身歷其境、親聞其聲,怎會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呢?這類融自然美與情感美為一體的詩文很多,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用畫中感悟詩歌的方法,讓學生從畫面中感悟詩歌內涵,從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從詩中放眼未來
中國是詩的王國,自《詩經》年代開始,詩人輩出,詩歌如浩瀚的煙海,不僅吟誦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詩中之理細細品味,比比皆是。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走進詩中的畫面,還要領略詩中優(yōu)美的畫面及其獨有的意境和生活的哲理,還應注意學生語感這一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罢b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些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我們明白,詩歌教學中仍然要重視朗讀教學。我們要通過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對古詩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千百年來傳誦不衰。教師作為小學生學習古詩的啟蒙者,要學會用多種方法使學生從古詩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下一代中得到傳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錢理群主編.對話與發(fā)現(xiàn)[M].語文學習,2002.10.
[2]孫建龍主編.小學寫作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吳忠豪主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4]朱水根主編.新課程小學作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