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萱
《元刊雜劇三十種》是現(xiàn)存最早的并且是唯一的一部元刻雜劇選本,全書共有疑問句1196例,疑問形式豐富多彩,地域色彩濃厚。本文僅對其中的測度問句進(jìn)行探討,希望通過窮盡性的描寫和人工統(tǒng)計(jì)的方式對全書的測度問句作簡要直觀的梳理。本文研究主要依據(jù)徐沁君先生校注的《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中華書局,1980年12月一版,以下簡稱《新校元刊》)的通行版本)。
楊伯峻、何樂士認(rèn)為:“測度問句是對事態(tài)現(xiàn)狀或未來作出推測的句子。用問句的形式可能表示沒有充分把握,或者謙虛和委婉的語氣,或者有自言自語的味道?!笨梢钥闯觯瑴y度問句是介于詢問句與反問句之間的一種疑問句。由于這種問句是說話人自己的推測,因而一般不作回答,這一點(diǎn)和反問句比較相似。但由于只是推測,它并不能像反問句那樣能夠傳遞出確定的語義傾向。
測度問句使用疑問副詞來表達(dá)“不確定”的揣測語氣。我們將這類副詞稱為測度副詞,不同時期,使用的測度副詞稍有不同?!缎滦T分泄灿袦y度問句38例,占全書疑問句總數(shù)的3.18%。所使用的測度副詞主要有“莫是”、“莫不”、“莫不是”、“莫不元是”、“莫不曾”、“末不”、“末不是”、“敢”等8個,使用頻率以“莫不(是)”居多。具體使用情況為:莫是(3次),莫不(14次),莫不是(8次),莫不元是(1次),莫不曾(1次),末不(3次),末不是(1次),敢(7次)。
“莫是”,有較強(qiáng)的揣測意味,通常用于字面意思表肯定的句子里,表示“難道”、“大概”等不確定的意思,全書共見3例:莫是燃犀溫嶠江心里走?(《竹葉舟》三,[隔尾])
莫是鼓瑟湘靈水面上游?(《竹葉舟》三,[隔尾])
莫是腥臊臭氣把神道觸?(《魔合羅》一,[憶王孫])
“莫不”,雖然由表示否定的“莫”和“不”組合而成,產(chǎn)生之初用于表示反詰,逐漸由表示反問發(fā)展為表示推測,在元雜劇中“莫不”并不表雙重否定,且沒有否定意味,可理解為“難道”,表示一種主觀推測,全書共見14例:
莫不你個小鬼頭春心兒動也?(《拜月亭》三,[倘秀才])
哥哥莫不見現(xiàn)錢多賣?(《看錢奴》二,[滾繡球])
你莫不養(yǎng)著那先生哩么?(《任風(fēng)子》二,[滾繡球])
“莫不是”,是“莫是”的否定形式,意義用法與“莫是”無異,可以理解為“難道不是”,雖然用否定形式,但并不表示與句子的意義相反,只是對原句的一種揣測,全書共見8例:
莫不是身居在子巷東?家住在大街北?(《魔合羅》四,[幺篇])
你莫不是楚三閭懷沙自投?(《竹葉舟》三,[賀新郎])
莫不是郊外去逢著甚邪祟?(《調(diào)風(fēng)月》二,[朱履曲])
“莫不元是”,同“莫不是”,表推測,僅見1例:
你莫不元是俺男兒的舊妻妾?(《拜月亭》三,[倘秀才])
“莫不曾”,用來表推測,全書僅見1例:
你莫不曾見您這歹渾家說個謊!(《拜月亭》二,[收尾])
“末不”,用于推測時相當(dāng)于“難道”,共見3例:
料是前生罪,今世里當(dāng),末不燒了斷頭香?(《看錢奴》三,[梧葉兒])
末不誰把賢門閉塞,為甚把鑾輿指斥?(《周公攝政》三,[金蕉葉])
更做個抱子攜男,末不忒回乾就濕?
“末不是”,同“末不”,僅1例:
末不是今年災(zāi)禍招!(《魔合羅》二,[者刺骨])
“敢”,除了作表意愿的助動詞外,還可作表推測的疑問副詞,有“敢”、“敢是”兩種肯定形式6例,還有否定形式“敢不是”1例:
望見這青龍寺有一道紫氣,敢有此人在這寺里。(《竹葉舟》一,正末云)
你孩兒帶著金釧銀釵,敢遠(yuǎn)鄉(xiāng)了神珠玉顆!(《小張屠》二,[鬼三臺])
見三疋金鞍馬拴在老桑樹,多敢是國戚皇族。(《遇上皇》二,[梁州第七])
兄弟,這敢不是風(fēng)寒藥?(《魔合羅》二,[寨兒令])
元代使用句末語氣詞不多,測度問句中僅出現(xiàn)了“也”、“罷”以及“了末”連用三例,作為有效的顯性輔助傳疑手段,配合前面的疑問副詞共同傳達(dá)揣測語氣。
“也”是從先秦到近代使用頻率最高的語氣詞之一,可用于各類句子的末尾。孫錫信先生認(rèn)為,當(dāng)“語氣詞‘也’用于反問句、疑問句就可以帶上反詰、疑問的語氣”。
全書“也”用于測度問句僅1例:
莫不你個小鬼頭春心兒動也?(《拜月亭》三,[倘秀才])
“罷”是近代才產(chǎn)生的一個語氣詞,主要用來表示“商酌”或“要求”,明清之后多用來表示推測語氣。全書僅出現(xiàn)1例:
這等人直化身做十二相屬分,敢翻身到六道輪回罷。(《看錢奴》一,[幺篇])
“了末”雖然連用,但二者有著不同的層次,所傳達(dá)的語氣功能也不甚相同。其中,“了”表示對句子位于部分的肯定,而“末”與疑問副詞“莫不”呼應(yīng),共同表示不確定。
哥哥,你有此心,莫不錯尋思了末?(《拜月亭》一,末云)
從類型上講,二者均為有疑而問,都含有詢問的意味在里面。俞光中先生在《近代漢語語法》一書中甚至將測度問句納入是非問句中的一類,把測度問句歸為含有疑問副詞的是非問句。
從內(nèi)容上講,測度問句更多的是一種推測,雖帶有不確定性,但事實(shí)上問話人主觀上已有一定的把握,有時是只一種自己的自言自語,有時是故意發(fā)問來求得聽話人的證實(shí),或是表達(dá)委婉或謙虛的語氣;是非問句是一種很純粹的詢問句,問話者事先對于答案并沒有傾向性,疑點(diǎn)在于句子的正確與否。
從回答上講,測度問句一般不要求作答,如果提問者希望得到聽話人的證實(shí),那么測度問句和是非問句相同,都要求聽話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只不過,無論事實(shí)與自己所想是否吻合,使用測度問的問話者內(nèi)心已經(jīng)傾向于自己的預(yù)設(shè),因而當(dāng)字面使用肯定形式時,一般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反之亦然。
從類型上看,測度問句屬于有疑而問,而反問句屬于無疑而問。也就是說,反問句只是一種假性的詢問,并無疑點(diǎn)。
從內(nèi)容上看,測度問句的語氣介于半信半疑之間,反問句則是一種強(qiáng)調(diào)句,是毫無疑問的。當(dāng)問話者使用反問句時,多數(shù)是為了強(qiáng)調(diào)自己的觀點(diǎn),語義明確,主要用于強(qiáng)調(diào)、反駁、提醒、責(zé)備、貶義等語用意義;而使用測度問句時,通常沒有充分的把握,只是希望得到肯定,或表達(dá)委婉或謙虛的語氣。
測度問句和反問句的界限較為模糊,俞光中先生談到有些例子很難區(qū)分是測度問句還是反問句,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那就需要我們結(jié)合上下文來揣摩問話人想要表達(dá)的意思,再作界定。
本文從測度問句所使用的疑問副詞、句末語氣詞以及與是非問句、反問句的關(guān)系三個方面對《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出現(xiàn)的所有測度問句進(jìn)行歸納統(tǒng)計(j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元刊雜劇呈現(xiàn)出完整的測度問句體系,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既和古代漢語一脈相承,又體現(xiàn)出向現(xiàn)代漢語過渡的特點(diǎn),有著獨(dú)特的語言風(fēng)貌。
[1]徐沁君校點(diǎn).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楊伯峻、何樂士著.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中冊)[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3]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
[4]孫錫信.近代漢語語氣詞[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5]張家合.元刊雜劇疑問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05.
[6]任曉彤.元雜劇語氣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