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逸
(河北大學(xué)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071002)
岳飛一生曾患目疾、瘴疾、腳疾、寒嗽等疾?、僭里w瘴疾發(fā)于紹興二年(1132年),見《鄂國金佗續(xù)編》卷十三《乞?qū)m祠札子》《乞?qū)m祠第二札子》《乞?qū)m祠第三札子》。岳飛腳疾發(fā)于紹興八年(1138年),見《鄂國金佗續(xù)編》卷九《再乞致仕不允省札》、《鄂國金佗稡編》卷十五《乞解軍務(wù)札子》。岳飛寒嗽發(fā)于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鄂國金佗稡編》卷三曰:“先臣時以寒嗽在告,庚辰,力疾發(fā)鄂渚?!?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xù)編校注》,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41頁),其中又以目疾影響時間最長,發(fā)病最重。岳飛目疾問題,筆者尚未見到相關(guān)研究論文。鄧廣銘先生《岳飛傳》、王曾瑜先生《岳飛新傳》、龔延明先生《岳飛評傳》對岳飛目疾有簡單探討和介紹,然不全面,岳飛的目疾史尚待梳理。結(jié)合目疾史考察岳飛的北伐活動,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觀察岳飛精神的新角度。
鄧廣銘先生、王曾瑜先生、龔延明先生對岳飛目疾的描述,涉及到了岳飛目疾的起因、癥狀及起止時間等問題,三家說法互有異同,以下逐一辨析考證。
(一)關(guān)于岳飛目疾的起因及癥狀。關(guān)于岳飛目疾的起因,鄧廣銘先生認(rèn)為:“自從攻討曹成,直到撲滅洞庭湖上的起義民兵,在這幾年內(nèi),岳飛都曾在盛夏行師,又多是行師于炎瘴之地,結(jié)果使他積成一種眼疾?!瓋裳刍杌ㄍ纯?,簡直見不得陽光?!保?]190王曾瑜先生認(rèn)為:“岳飛是北方人,很不適應(yīng)南方濕熱的氣候。自收復(fù)建康府后,相繼六年,都是在炎夏盛暑中用兵打仗。他的眼睛大概受了病毒感染,連年發(fā)病。”[2]175“痛楚異常,以至白日的臥室窗戶,也必須用重簾遮蔽光線?!保?]185龔延明先生認(rèn)為:“岳飛接到高宗催促東下的手詔時,正苦于嚴(yán)重的眼病。近五六年來,岳飛東征西討,都是盛夏冒暑行軍,穿越密林山區(qū),跋涉江澤卑濕之地,因而得了畏光、刺痛的眼病。他住所內(nèi)的窗口,都用層層的布幕擋住,不讓透進光線,以此來減輕一些痛楚?!保?]170三家一致認(rèn)為盛夏冒暑行軍是導(dǎo)致岳飛目疾的重要原因,岳飛目疾的癥狀是畏光、刺痛。此外,鄧廣銘先生特別指出“炎瘴之地”對岳飛目疾的影響;王曾瑜先生強調(diào)“南方濕熱的氣候”,“病毒感染”對岳飛目疾的影響;龔延明先生突出“江澤卑濕之地”對岳飛目疾的影響。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還不夠準(zhǔn)確。
關(guān)于目疾的起因及癥狀,岳飛于紹興五年(1135年)七月所上的《乞?qū)m祠札子》講得很清楚:
竊念臣自收復(fù)建康,相繼六年,正當(dāng)大暑,討捕寇攘。雖臣子義當(dāng)捐軀效命,報稱之時,固不應(yīng)復(fù)有披陳。然臣自收捕曹成入廣,漸染瘴癘,后來屢中暑毒,每至夏月,疾間發(fā)作,兩目赤昏,飯食不進。[4]887
紹興二年(1132年)四月至六月,岳飛追捕曹成進入兩廣地區(qū),漸染瘴癘,屢中暑毒,以至每至夏月,目疾發(fā)作,癥狀表現(xiàn)為“兩目赤昏,飯食不進”。岳珂《經(jīng)進鄂王行實編年》記述了岳飛目疾的起因、癥狀:
初,先臣自收曹成至平楊么,凡六年,皆以盛夏行師,為炎瘴所侵,遂成目疾。重以母喪,哭泣太過,及是疾逾甚。所居用重帟蔽明,不勝楚痛,然聞詔,即日啟行。上聞之,遣醫(yī)官皇甫知常及僧中印,以驲騎相繼至軍療治。[4]398
岳飛目疾是由于多年盛夏行軍,為炎瘴所侵所致;加之母喪哭泣太過,目疾加重,眼睛怕光,居處用重簾蔽明,不勝痛楚。宋高宗得知后,命醫(yī)官皇甫知常及僧中印,趕至軍中,為岳飛療治。
綜上,岳飛目疾的致病之因是瘴疾、暑毒。鄧廣銘先生、王曾瑜先生、龔延明先生都注意到了暑毒對岳飛目疾的影響,但對瘴疾有所忽視。鄧廣銘先生雖然提到“炎瘴之地”,然未提及岳飛染上瘴疾這一關(guān)鍵問題。王曾瑜先生《岳飛新傳》認(rèn)為:“盛夏時節(jié)用兵行師于號稱‘煙瘴之地’,曹成匪軍因疾疫而死者相繼,而岳家軍居然無人得病,也被認(rèn)為是一個奇跡?!保?]106王先生認(rèn)為岳家軍無人染上瘴疾,其說采自岳珂《經(jīng)進鄂王行實編年》:“時以盛夏行煙瘴之地,登山涉險,沖冒炎暑,賊兵以疾,死者相繼,而官軍無一人疫癘者,惟死敵之兵才一、二人,論者以為先臣忠義所致?!保?]189盛夏行軍于兩廣煙瘴之地,曹成軍隊染瘴死者相繼,而岳家軍在岳飛的指揮下無人染瘴得病,這實不可能,岳珂有神化其祖父之嫌?!端问贰ぴ里w傳》曰:“時以盛夏行師瘴地,撫循有方,士無一人死癘者?!保?]11381亦采岳珂之說,但強調(diào)無人“死癘”,而不說無人“疫癘”,稍顯客觀。在同樣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基本相近的身體條件下,瘴疾并不擇人而入。岳飛追擊曹成經(jīng)過桂州(今廣西桂林市)、昭州(治今廣西平樂)都是有名的瘴癘之地①《宋史》卷196《兵志十》:“嶺外惟廣、韶、南雄州常有戍兵千人,桂林以瘴癘,間徙軍于全、永?!彼未_愿《新安志》卷10《定數(shù)》:“廣西昭州,最為瘴毒之地,而山水頗清婉?!彼未苋シ恰稁X外代答》卷4《瘴地》指出:“嶺外毒瘴,不必深廣之地?!阎菖c湖南、靜江接境,士夫指以為大法場,言殺人之多也?!?。宋代王棐《指迷方·瘴瘧論》指出:“人謂嶺南水泉草木地氣之毒,故凡往來嶺南之人,及宦而至者,無不病瘴而至危殆者也?!保?]142事實上,據(jù)前引岳飛《乞?qū)m祠札子》,岳飛即在此次入廣行軍的過程中染上了瘴疾。關(guān)于染瘴疾一事,岳飛曾多次提及?!镀?qū)m祠第二札子》曰:“臣垂白之親,別無兼侍,年來多病,頗覺羸瘠,又臣先所染瘴,緣冒暑毒,今亦未瘥。”[4]888《乞?qū)m祠第三札子》:“實緣臣老母垂白多病,又臣漸染瘴疾,四肢墮廢,兩目昏赤。”[4]889上述文字乃岳飛親述,他染瘴疾,引發(fā)目疾,當(dāng)確定無疑。岳飛染上瘴疾一事,并不值得避諱,相反,他在染上瘴疾、中了暑毒、患有目疾的情況下,正確指揮岳家軍,征討寇攘,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更值得尊敬。
瘴疾是一個歷史性概念,不同時代所指或有差異?!妒備洝吩?“傳言瘴者山川厲毒之氣,又云江山霧氣多瘴,凡以其氣郁蒸而然也?!甙嗽轮g,山嵐煙霧蛇虺郁毒之氣尤甚,故當(dāng)是時,瘴疾大作,不論壯老,或因饑飽過傷,或因榮衛(wèi)虛弱,或沖煙霧,或涉溪澗,但呼吸斯氣,皆成瘴疾,其狀頭疼體痛,胸膈煩滿,寒熱往來,咳逆多痰,全不思食,發(fā)渴引飲,或身黃腫脹,眉須脫落,是皆毒癘郁蒸所致?!保?]737《圣濟總錄》的這段論述可以視為宋代醫(yī)學(xué)對瘴疾的基本看法,即瘴疾是山川厲毒之氣郁蒸所致的一種或多種疾病。宋代的字書往往將瘴疾解釋為“熱病”,亦可看出宋人對于瘴疾的基本觀點。根據(jù)岳飛所述癥狀,瘴疾之所以是他目疾的致病之因,蓋因為他是染上瘴疾后,積熱不散,火熱上攻,燔炙雙眼,以致目赤腫痛?;馃嵊|發(fā)目疾,這在中醫(yī)學(xué)上可以得到明證?!端貑枴け静≌摗?“暴熱乃至,赤風(fēng)朣翳?!保?]1076《儒門事親》:“目不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9]32綜上,岳飛由于受暑毒、瘴疾的影響,積熱不散,導(dǎo)致目赤腫痛。
(二)關(guān)于岳飛目疾的起止時間。關(guān)于岳飛目疾的起始時間,鄧廣銘先生認(rèn)為“自從攻討曹成”開始,即紹興二年(1132年)四月;王曾瑜先生認(rèn)為“自收復(fù)建康府后”,即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龔延明先生認(rèn)為是“岳飛接到高宗催促東下的手詔時”的“近五六年來”,即建炎四年(1130年)、紹興元年(1131年)年間。三家說法各不相同。要確定岳飛目疾的起始時間,需對前引岳飛《乞?qū)m祠札子》進行正確的解讀。紹興五年(1135年)六月,岳飛平定楊么,次月,即上札子,以目疾為由,乞求解除軍務(wù),回家養(yǎng)病。從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收復(fù)建康到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上《乞?qū)m祠札子》正好“相繼六年”,六年中岳飛常在夏天討捕寇攘,勞苦功高。從岳飛目疾成因來看,他收捕曹成進入兩廣地區(qū),“漸染瘴癘”,后來又“屢中暑毒”,這才導(dǎo)致他“每至夏月”目疾發(fā)作。岳飛所謂“相繼六年”,旨在突出盛夏行軍之艱苦,他的目疾并非發(fā)于收復(fù)建康之時,而是發(fā)于他收捕曹成之時,即紹興二年(1132年)四月至六月間。故而,三家說法中,鄧廣銘先生之說為準(zhǔn)。
鄧廣銘先生、龔延明先生沒有述及岳飛目疾痊愈的時間。王曾瑜先生指出,紹興六年(1136年)九月下旬,岳飛回到鄂州后,眼病劇烈地發(fā)作,一臥不起,痛楚異常,“痛苦的眼病糾纏了岳飛一年有余,終于逐漸痊愈”[2]195??芍跸壬J(rèn)為岳飛的目疾在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以后已經(jīng)逐漸痊愈。但,紹興八年(1138年)九月,岳飛上札以“眼目腳疾時時發(fā)動”[4]1260為由請求致仕;紹興九年(1139 年)七月,岳飛上《乞解軍務(wù)札子》提到“舊患目昏,新加腳弱”[4]909,又上《乞解軍務(wù)第二札子》以“臣頃以多病易衰,仰瀆宸聽,乞退處丘垅,以便養(yǎng)痾”,“止以疾病余生,恐悮任使”為由請求“特許退休,就營醫(yī)藥”[4]910。可知,在紹興九年(1139 年)七月以后,岳飛的目疾依然時時發(fā)作,并未痊愈。
根據(jù)上述研究結(jié)果,結(jié)合歷史文獻,以下以編年方式梳理岳飛的目疾史,以補三家記述之不足。
(一)紹興二年(1132年),三十歲。四月至六月,追擊曹成進入廣南西路、廣南東路,漸染瘴癘,屢中暑毒,以至每至夏月,目疾發(fā)作。
(二)紹興五年(1135年),三十三歲。六月,平定楊么后,目疾發(fā)作嚴(yán)重,兩目赤昏,飯食不進。六月至八月,連上數(shù)道札子,以目疾及母病為由,請辭軍務(wù)。不允。
(三)紹興六年(1136年),三十四歲。三月,母喪,三日水漿不入口,慟哭如初,目疾加重。高宗下詔,催岳飛起復(fù),帶領(lǐng)精兵,疾速起發(fā),前去襄陽。四月,丁母憂,憂苦號泣,兩目遂昏,居處用重簾蔽明,不勝痛楚,方寸亦多健忘。乞求離職,為母丁憂三年,宋廷催促起復(fù)。五月,以母喪及目疾為由,繼續(xù)請求離職丁憂。不允。九月,巡邊回到鄂州軍前,目痛昏暗,不能治事。都督行府差醫(yī)官皇甫知常、僧中印馳至軍中療視。高宗手札囑善自調(diào)攝,細務(wù)委之僚佐,軍中大計仍須親決之,并敦促提兵東下。十月,目疾昏痛,不能視物,每日連并服藥,全未見效。以目疾請求解除軍務(wù)。不允。十一月,目疾昏痛愈甚,金齊兵分路來犯,躬親渡江,措置賊馬。高宗賜御札嘉獎。
(四)紹興七年(1137年),三十五歲。三月,以目疾廢事日久,就醫(yī)至今。以目疾推辭太尉一職,不允。高宗手詔“卿目疾邇來必好安”。
(五)紹興八年(1138年),三十六歲。眼目腳疾,時時發(fā)動,乞致仕,不允。
(六)紹興九年(1139年),三十七歲。七月,上《乞解軍務(wù)札子》,以“從事軍旅,疲耗精神,舊患目昏,新加腳弱”為由,請求退休,不允。再上《乞解軍務(wù)第二札子》以“止以疾病余生,恐悮任使”請求退休治病。不允。
岳飛一生共四次北伐,第一次在紹興四年(1134年),第二次、第三次在紹興六年(1136年),第四次在紹興十年(1140年)。前三次北伐,岳飛都患有目疾,尤其是第二次、第三次北伐時,岳飛的目疾癥狀最為嚴(yán)重,目赤昏痛,幾乎不能視物,但他克服困難,指揮得當(dāng),取得了北伐的階段性勝利。根據(jù)前文考證可知,岳飛第一次北伐時,已經(jīng)患有目疾,可能不太嚴(yán)重,由于史載不詳,此存而不議。以下重點圍繞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兩次北伐時的目疾狀況,探討岳飛抱病出征時的態(tài)度、趨向和選擇。
紹興六年(1136年)是岳飛目疾最為嚴(yán)重的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岳飛母親姚氏病逝。岳飛是有名的孝子,姚氏的逝去,令他哀痛不已。他憂苦號泣,三日之內(nèi),水漿不入口,因為慟哭,目疾加重,兩眼赤昏刺痛,且懼光,居處不得不用重簾蔽明。四月,按照禮法,岳飛請求丁憂三年,但宋廷未準(zhǔn),敦促岳飛起復(fù)。五月,岳飛的目疾依然不見好轉(zhuǎn),他再次請求為母丁憂,仍未獲準(zhǔn)允。在宋廷多次催促起復(fù)的命令下,岳飛以國事為重,在丁憂未滿、眼疾未愈的情況下回到軍中,旋即于七月至九月進行了第二次北伐。岳飛于七月下旬到達襄陽,他帶病指揮作戰(zhàn),命令牛皋攻打偽齊的鎮(zhèn)汝軍,活捉薛亨;又派遣王貴、郝晸、董先等攻克虢州盧氏縣,獲谷物十五萬斛[10]437;相繼攻克商州、伊陽縣、長水縣,取得了第二次北伐的階段性勝利。后因長途奔涉,錢糧不繼,九月,岳飛從襄陽移軍回到鄂州[10]440。由于第二次北伐的勞累,九月二十八日,岳飛回鄂州后,眼疾加重,幾乎不能視物。都督行府差遣醫(yī)官皇甫知常、僧中印馳至軍中為岳飛療視。高宗手札囑岳飛善自調(diào)攝,細務(wù)可以委之僚佐,但軍中大計仍要求岳飛親自決策,并敦促提兵東下江州,支援淮西戰(zhàn)區(qū)。十月初,經(jīng)過治療,岳飛目疾小愈,當(dāng)即提兵東下江州[4]10,高宗手詔表揚:“聞卿目疾小愈即提兵東下,委身殉國,竭節(jié)事君,于卿見之,良用嘉嘆?!保?]11由于十月中旬,淮西戰(zhàn)事已定,高宗又令岳飛不必再東下。
十月下旬開始,偽齊軍分路侵犯盧氏縣鐵嶺關(guān)、商洛縣、襄陽、鄧州、信陽軍等處。此時,岳飛目疾雖經(jīng)治療,但并非痊愈,依然昏痛。面對偽齊軍的反撲,岳飛上書表示:“飛雖目疾未安,不免將帶在寨軍馬過江措置”[4]404。十一月,岳飛在目疾未安的情況下,開始了第三次北伐。岳飛遣董先、牛皋等人迎擊侵犯襄陽一線的偽齊軍,在唐州界內(nèi)牛蹄、白石地方大敗偽齊軍,追擊至蔡州界。十一月十五,岳飛帶病往前線指揮,星夜兼程,率軍渡江往蔡州相助,“飛見星夜前去相度,若蔡州可下,即行收復(fù)”[4]1243。岳飛雖然目疾昏痛,但以國事為重,正如他自己所言:“飛比來目疾雖昏痛愈甚,深惟國事之重,義當(dāng)忘身,遂不免于十一月十五日躬親渡江,星夜前去措置賊馬?!保?]959岳飛達到蔡州前線后,領(lǐng)兵兩萬,身先士卒,夜攻蔡州城。蔡州城有李成等人的伏兵,岳飛部所帶口糧不足,不易久攻,岳飛遂下令撤軍,在途中成功伏擊了李成的追兵,取得了第三次北伐的階段性勝利。
綜觀岳飛在紹興六年(1136年)的兩次北伐,他是在身患嚴(yán)重目疾的不利條件下,以堅強的意志、正確的指揮獲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十分不易,難能可貴。
岳飛的目疾持續(xù)時間較長,從紹興二年(1132年)追捕曹成進入廣南,漸染瘴癘,屢中暑毒,出現(xiàn)目疾,以后每至夏月,疾間發(fā)作;紹興五年、六年,目疾最為嚴(yán)重,目不能視物,雖經(jīng)醫(yī)治,并未痊愈,一直延續(xù)到紹興九年(1139年),仍見有記載。
全面梳理岳飛的目疾史,意義不僅在于還原岳飛目疾的歷史面貌;將岳飛目疾史放置到紹興年間岳飛北伐的歷史中去考察,可以看出岳飛的獻身精神。正如岳珂所言:“(岳飛)不顧目疾,東下赴援,而上有‘委身殉國,竭節(jié)事君’之嘆;自力寒嗽,疾馳先驅(qū),而上有‘國爾忘身,誰如卿者’之褒者,不一也?!保?]745岳飛長年罹患目疾,帶病征戰(zhàn),以身殉國,國爾忘身,其精神彪炳史冊,令人敬佩。
[1]鄧廣銘.岳飛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王曾瑜.岳飛新傳[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龔延明.岳飛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4](宋)岳珂編,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xù)編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元)脫脫,等撰.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明)張介賓.景岳全書集要[M].沈陽:遼寧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7.
[7](宋)趙佶.圣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2.
[8]山東中醫(yī)學(xué)院,河北醫(yī)學(xué)院校釋.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9](金)張從正.儒門事親[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10](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