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靜
眾所周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封建王朝。然而,秦王朝并未因時而變,仍然采用一貫的法家策略,采取了焚書禁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文教政策。并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制造了歷史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然而要追溯“焚書坑儒”的原因,還有必要從秦始皇兼并天下之前說起,秦自周平王東遷時封為諸侯算起,立國已有550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天下時,也已即位26年之久,因此,秦有自己的固有傳統(tǒng)、治國方略和制度措施。秦本為西戎之地的嬴姓部族,后“將兵救周,戰(zhàn)甚力,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但中原諸侯長期以來將其視為絨夷,不大與之來往,故秦國的治國方略及其制度具有更多的自身特色。還在春秋前期,由余就對秦穆公批評了中原各國以詩書禮樂為政“乃中國所以亂也”。
戰(zhàn)國初,秦國用商鞅為政,進行變法圖強。而商鞅是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而法家是極端專制最狂熱的鼓吹手。商鞅認為:“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法令就要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意志,而臣民必須無條件執(zhí)行,因此要做到使民不議政,最好的辦法就是杜絕民間學術活動。商鞅之后,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來到秦國,更加系統(tǒng)的論證了以法為教、鉗制言論的觀點。與商鞅的觀點無異,韓非主張堅決禁止民間學術,徹底取締私學活動和學派團體,他提出:“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師,以吏為師。”而這正式后來秦實行焚書禁學的理論先導。
秦的強大,從上文可以看出,顯然不是靠恪守周禮起家的,而是采用法家思想進行統(tǒng)治才強大起來的,秦滅六國后,建立了全國中央集權的專制獨裁統(tǒng)治,政治上的專制集權制必然要求與此相一致的統(tǒng)治思想,眾所周知,秦始皇本人就是一個具有法家思想的皇帝,而丞相李斯也是一個法家思想家,因此,為達到專制的目的,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法家思想就成為了秦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這樣也就結束了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
當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統(tǒng)治之時,一向維護上層正統(tǒng)統(tǒng)治的儒家并不甘心寂寞.當時的儒家竭力并直接同秦始皇爭奪統(tǒng)治權.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咸陽宮的大宴會上,博士淳于越同仆射周青臣的一場激烈的“唇槍舌劍”,表明當時儒、法兩家爭奪統(tǒng)治權的斗爭已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矛盾已發(fā)展到不可調合。在此關鍵時刻,秦始皇毅然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欲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钡诙?公元前212年),有兩個儒生(侯生和盧生),私下說了秦始皇的一些壞話,如剛愎自用,專任獄吏、貪于權勢等等,然后就逃亡了。秦始皇聞后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悉坑之咸陽”還流放了一批儒生。以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總的來看,焚書、坑儒的基本動因是要鉗制思想言論,確保封建帝王的絕對專制,并非和哪一個學派過不去。這一措施固然適合專制君主的胃口,但專制畢竟不能超過社會的承受程度,任何凌駕與社會之上的恣意妄為,最終都將遭到社會的嚴厲懲罰,秦王朝短短十余年的統(tǒng)治便為后世提供了最好的證明。
漢朝建立之初,當時社會經(jīng)濟政治嚴重破壞,在此形勢下,全力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是擺在漢初統(tǒng)治者面前的刻不容緩的最重要的任務,以史為鑒,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舉措顯然不會被統(tǒng)治者采用了,而主張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與漢初急需恢復、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相一致,故而黃老之學成為了漢初的統(tǒng)治思想。
漢武帝即位后,國立得到充分恢復,在漢景帝時發(fā)生的吳楚齊國叛亂使統(tǒng)治階級認識到加強中央集權專制的必要性,然而此時的黃老之學已經(jīng)無法滿足統(tǒng)治階級的權勢欲望,采用何種統(tǒng)治思想此時已成為統(tǒng)治者首要解決的問題,不從思想意識上確立君君臣臣的封建倫理,王朝的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在此時,大儒家董仲舒《舉賢良對策》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這就是獨尊儒術的經(jīng)典論述,董仲舒的建議可以說與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是十分吻合的。所以,漢武帝便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獨尊儒術。
總之,漢武帝是經(jīng)過一系列的制度上的配套措施,將興學、選士和獨尊儒術結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興學是儒術控制了人才的培養(yǎng),選士是儒術控制了人才的選用,從而奠定了貫徹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堅實基礎。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與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獨尊儒術固然是由于董仲舒等人的建議和漢武帝的決策,但歸根結底,它是社會經(jīng)濟、政治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自漢代以后,歷朝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無一不把儒學作為自己的統(tǒng)治思想,并根深蒂固,成為中國兩千年的傳統(tǒng)思想。歷史上毀佛滅道的事屢有發(fā)生,然而卻鮮有統(tǒng)治者采取廢儒的舉措。由此可見,儒學之所以在中國封建時代一直維持意識形態(tài)上的統(tǒng)治地位,并非是以統(tǒng)治者的意志為轉移,而是植根于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基礎之上的。首先,以家庭為單位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小生產(chǎn)形式,為儒學提供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再者,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制度,保證儒學的合法性,反過來儒學為專制的合理性進行辯護;最后,儒學自身的廣博性和兼容性,保證了它擁有充實的實用功能,并能維持其活力長久不衰。
秦王朝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但因為所用的手段不同,實行后卻產(chǎn)生了兩種相反的結果,秦代以“禁”為抑制,即用焚、坑、殺等各種暴力手段來取締一切非方認可的民間學術活動,結果喪盡民心,結怨天下,統(tǒng)治很快垮臺。漢代則以“尊”為誘導,并沒有禁止任何學術的研究和傳授,只是不讓它們和儒學平起平坐,即“勿使并進”。把儒學作為官方唯一學術,選士的標準僅限于官方學術,這樣一來,儒學成為唯一可以“學而優(yōu)則仕的”的學問,從而使天下“學士靡然向風矣”。
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對中國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影響之大,使我們不能忽視的,同樣也是無法估量的。最基本的事實:正式在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下,中國封建專制集權國家一直緩慢延續(xù)了兩千年之久,成為全世界封建專制社會延續(xù)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而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社會生產(chǎn)力雖有發(fā)展,但兩千年后同兩千年前相比,并沒有取得驚人的發(fā)展,誠然,把這些完全歸罪于儒學是不公正的,但是,作為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儒學,對此起的阻礙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我們要站在理性的角度給出公正的評價,并為后世所警醒。
[1]劉偉杰.漢武帝獨尊儒術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與反思[J].歷史學研究,2007,(2).
[2]施堅.獨尊儒術與文藝復興-對東西方科學發(fā)展思想的解讀[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2006,(5).
[3]蔣薇.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與儒教文化圈——秦漢儒學與當今儒學的社會作用[J].烏蒙論壇,2004,(1).
[4] 馬執(zhí)斌.“焚書坑儒”辨[J].中華讀書報,2010,(2).
[5]陳生璽.秦始皇緣何焚書坑儒[J].南開大學歷史學院,2011,(5).
[6]李開元.焚書坑儒的真?zhèn)翁搶崱霕秱卧斓臍v史[J].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2010,(11).
[7]李宏.焚書坑儒對秦漢文化教育政策的影響[J].渤海大學教育學院,2008,(11).
[8]楊生民.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探——兼論漢武帝“尊儒術”與“悉延(引)百端之學”[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0).
[9]張鈴棗.董仲舒獨尊儒術是對先秦儒學的再創(chuàng)造[J].社會科學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004,(3).
[10]許寧.獨尊儒術與重繼道統(tǒng)——漢、唐儒學文化觀的個案比較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11]袁德良;袁剛.論漢武帝前期政治思想的嬗變——兼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悉延百端之學”[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