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科,張 宇,張永夏
(深圳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深圳 518060)
Seminar教學法在本科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黎 科,張 宇,張永夏
(深圳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深圳 518060)
在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實驗教學中引入Seminar教學法,通過改進實驗教學方法、成績評價方式提升學生素質、增強學生各項能力,建立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Seminar教學法;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實驗教學
“植物學”是許多綜合性大學、農業(yè)大學、林業(yè)大學、職業(yè)技術類高等學校的一門主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具有基礎性強、實踐性強、知識范圍廣等特點[1]。按照傳統(tǒng)的理論體系,在教學實踐中一般把“植物學”分為2部分,即“植物形態(tài)解剖學”和“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2]。植物學實驗教學在生命科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礎地位[3-4],在這門實驗課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對學生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和示范意義[5]。其中“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尤其是被子植物分類這一部分,實踐內容更多。因此,要真正地教好、學好、掌握好這門課程,必須抓好實驗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6]。本文以深圳大學生命科學學院Seminar(討論會或研討會)教學法在“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為例,探討如何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倡導啟發(fā)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體系[7]。
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是植物科學中最基本的一個學科,歷史悠久、學科發(fā)展比較成熟,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對它產生“沒有新意”、“不生動”、“簡單而枯燥”的感覺,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8]。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該門課程所講授的學時越來越少。例如,本校目前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的理論和實驗課僅為54課時,野外實習也僅為10天左右,實習內容包括植物形態(tài)解剖觀察、植物標本采集和制作、檢索表的編制和工具書的使用和主要植物種的識別和分類鑒定[11]。
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內容龐雜,面臨如何取舍的問題。許多院校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是理論課和實驗課分離,即由不同的教師主講理論課和實驗課。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植物理論知識是不利的。傳統(tǒng)的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理論與實驗教學課堂以驗證性為主,平時作業(yè)較少觸及探究性的問題,缺乏深度和廣度,難于使課程達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啟發(fā)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的高度。
Seminar教學法起源于近代德國,產生于19世紀初期洪堡創(chuàng)立的柏林大學,是一種在歐美國家大學課堂中流行的教學及學術交流方式[9]。Seminar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在研究學術問題時,與教師或本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共同討論。Seminar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是突出教學的能動性,即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科研的思路,使師生在共同研討及實踐過程中解決一些難點和疑問。該教學模式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型學習變?yōu)橹鲃有蛯W習,變教學上的單向傳導模式為雙向互動模式[10]。同時,它也促使教學重心傾斜,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隨著教育制度不斷的改革,在國外風靡的Seminar教學法也引起國內學者的注意,并受到研究創(chuàng)新型大學的青睞。在國內Seminar教學法除了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廣泛應用,也在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的本科教育階段推廣[11]。相比傳統(tǒng)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Seminar教學法具有以下優(yōu)勢[12]:
(1)互動性突出,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有利于建立師生、學生間的溝通模式;
(3)有利于塑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我校近年來積極推動教學改革,鼓勵教師試用新的教學方法。我們在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教學中運用Seminar教學法,嘗試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校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實驗課程的主選學生是生物科學專業(yè)本科生,每年修讀人數40人,分2個班級。具體的Seminar教學分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成績評定3個方面[13]。
3.1 教學準備
任課教師在課程開始時向學生提供詳細的Seminar課程計劃,內容包括Seminar教學目標、Seminar選題范圍、每周選題安排、課程流程設置、成績考評標準以及相關閱讀材料和書目。在開課后的2周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教師提供的范圍內進行自主選題或由教師直接指定、分派題目,并根據選題的具體情況,結合成2~6人的人數不等的小組。選題經確定后上報至教師,一般不允許隨意變動。
3.2 教學實施
按照Seminar教學大綱流程和時間安排,每周都安排1次以上的seminar教學,每個小組選出1名主講人,當眾宣講本組對于某個課題研究成果的思考報告,時間約為10min。其后,教師和學生在此基礎上展開提問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不同意見,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辯論和批評,時間通常約為10~15min。小組其他成員除了要收集資料,制作Seminar報告,還可以替主講人回答教師和其他學生所提的問題。教師在Seminar上除了傾聽、參與和評價學生的討論之外,還承擔著控制討論節(jié)奏、引導學生發(fā)言的任務,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最后,再由教師對每個Seminar報告的內容做出簡明的梳理、總結、擴展和引申,對每名主講人和提問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點評,時間約為3min。
3.3 成績評定
在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實驗教學的成績評定中,加大Seminar課程分數比例,現(xiàn)已占總評成績的30%。在Seminar課程成績評定中,教師根據歸納總結能力、內容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能力、PPT制作水平、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綜合情況評分,同時給學生發(fā)放相關的互評表,要求學生填表,做出評價。最后,綜合教師和學生的評分得出Seminar課程最終成績。
4.1 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Seminar教學中,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通過選題、查閱資料,逐步改變了對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的看法,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同時Seminar把教師和學生作為共同的教學主體,以研究的方式組織教學,創(chuàng)造了既熱烈、活躍又平等、和諧的學習氣氛,在最大限度上實現(xiàn)了師生的互動合作,給予學生更開放的思考空間和更充分的思考時間,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熱情。
經過2年的Seminar教學實踐,學生的“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課程成績有了提高,尤其是及格率提升較明顯,專業(yè)學習興趣也有很大提高。我院參加深圳大學實驗室與設備處開放基金項目、“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學生大部分是接受過Seminar教學的學生。參與學校鄭易之教授的聚徒教學項目“深圳大學校園植物資源調查”的學生,大部分是接受過Seminar教學的學生。Seminar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的興趣,也激發(fā)了他們對其他學科的興趣。學生在2012年自發(fā)成立深圳大學觀鳥協(xié)會,其會長和主要成員也是接受過Seminar教學的學生。
4.2 提升學生素質,增強學生各項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Seminar教學中,學生通過選題、查資料、讀文獻、擬講稿,思考、分析并最終解決問題,提升了文獻檢索查詢能力、閱讀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學習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Seminar題目注重聯(lián)系實際,學生根據深圳大學地處亞熱帶、熱帶地區(qū),植物種類十分豐富,結合課程講授內容以及自身興趣,選擇“深圳大學校園藥用植物調查”為Seminar課題,拍攝實地照片按照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知識制作PPT,采集校內藥用植物作為實物佐證,講演時引起教師學生的廣泛興趣和深入探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2012年的生物科學專業(yè)野外實習中,獲得優(yōu)秀實習學生的2名學生也是Seminar教學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參加鄭易之教授的聚徒教學項目的學生,現(xiàn)為出版《深圳大學校園植物志》(第二版)做資料準備工作。深圳大學觀鳥協(xié)會2012年暑期到廣東省肇慶市進行水雉的調查,獲深圳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優(yōu)秀項目,所作報告“肇慶水雉的生存困境”發(fā)表在《大自然》2013年第1期。另外,Seminar教學中重要的講演和答辯環(huán)節(jié)提高了學生論文答辯、演講、表達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獲益匪淺。良好的論文答辯[14]、演講、表達才能及出色的面試就業(yè)的能力等,能有效地展現(xiàn)學生良好的內在素質與外在形象,不斷提升持續(xù)發(fā)展的信心和能力。
通過Seminar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15]。批判性思維是學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維是學生在未來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的基礎。Seminar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平等的學習氛圍,學生擁有自由的話語權;教師尊重、重視學生不同的觀點,哪怕這個觀點在目前看來是錯誤的;教師鼓勵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質疑,不迷信某本教材、某篇文章、某個教師,不墨守成規(guī),學會思辨,學會從多個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通過Seminar教學,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Seminar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許多Seminar任務需要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選題、查詢資料,提出研究方案,進行課堂宣講,完成書面報告。這種小組分工、合作研究的學習形式,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學會討論、說服、聽從和分享,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啟發(fā)、影響、互補和合作,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交際活動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4.3 促進教學效果評價方式的改變
傳統(tǒng)的教學效果評價,注重學習成績的優(yōu)異與否,主要通過考試來實現(xiàn),由教師來評價學生。Seminar教學中,除了教師的評價,學生也可以通過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打出自己的分數,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同時,學生通過填表對自己和別人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和反思,促使學生不斷改進和完善。
Seminar教學是一種新型的師生互動的探究式教學,在我國引入和發(fā)展的時間不長,多數本科院校的師生對這種教學模式還很陌生。Seminar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一種復雜且高級的形式,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較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
5.1 Seminar教學中的討論易流于形式、疏于內涵
對于專題式討論,由于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內容龐雜,學生難于把握,加之學生學習負擔較重、時間緊及檢索文獻資料和整理文獻資料能力的不足,導致部分主講小組的資料準備不充分,因而學生發(fā)言的質量不高;另外,參與討論的其他學生資料預習得也不是很充分,因而也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討論也就難以切中要點,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參與的熱情。雖然教師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與準備,但討論卻流于形式,導致失去了真正的教學效果。雖然Seminar這種教學方式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歡迎和接受,但仍有部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課前準備并不充分。
5.2 許多學生習慣被動學習,仍需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Seminar教學模式提倡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學科課程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學生是Seminar的主角,想要達到良好的Seminar教學效果,本科教學中構建Seminar教學模式的探討首先必須改變我國大多數本科生長期以來在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下養(yǎng)成的被動學習的習慣。但是,我們的學生還不太適應自主學習,課堂宣講、發(fā)言以及參與討論的效果不甚理想。要想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習慣,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給學生一個適應過程。
5.3 師資問題仍是Seminar教學的重點問題
在從準備到實施的整個Seminar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非常關鍵,且貫穿始終,因此,Seminar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首先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了解和把握學科發(fā)展動向,收集分析文獻資料,提煉升華課程內容,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為學生提供大量有價值的參考選題和詳細的閱讀文獻索引。其次,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組織、協(xié)調、溝通和表達能力,并且思維敏捷、反應能力強。第三,在Seminar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具體表現(xiàn)在備課難度增大、課時數量增加,課外指導學生的時間增加,這都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因此更加要求教師具有敬業(yè)精神,也仍需學校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統(tǒng)籌安排。
我們在本科生物科學專業(yè)“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的實驗教學中已經進行了2年的Seminar教學實踐,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成績、提高了學生素質、增強了學生各項能力,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促進教學效果評價方式的改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References)
[1]宋東杰,李朝暉,陳全戰(zhàn),等.《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30):14635-14636.
[2]孫會忠,侯小改,薛嫻.提高《植物學》植物分類教學質量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7):209-210.
[3]張秀玲,李妍,鄭世英.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2):156-170.
[4]周云龍.師范院校植物學(系統(tǒng)分類)教學改革的初步研究[J].生態(tài)科學,1994(2):112-116.
[5]陳鳳娥,吳珍,祝社民,等.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商洛學院學報,2009,23(4):66-69.
[6]劉鵬,吳惠芳,張艷英.“植物分類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2(7):146-153.
[7]黎科,鄒永東,張永夏.植物學創(chuàng)新性實驗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8):309-311.
[8]竇萍珍,馬玉心.《植物分類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做法[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0(1):124-126.
[9]朱文赫,張巍,羅軍,等.Seminar教學法在本科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2,(13):197.
[10]尹海波,王冰,許亮,等.六年制本碩連讀專業(yè)藥用植物學Seminar教學法應用[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11):154-156.
[11]張海軍,張淑蘭,許龍,等.生物科學專業(yè)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模式體系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2):187-193.
[12]官杰,王琪.Seminar教學法效果評價[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9,30(14):1755-1757.
[13]雷化雨.本科教學中構建Seminar教學模式的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7):102-106.
[14]吳紹春.畢業(yè)答辯Presentation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8,6(4):8-12.
[15]朱旭東.論大學課堂學術文化的重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3):57-63.
Application of“Seminar”teaching method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lant taxonomy
Li Ke,Zhang Yu,Zhang Yongxi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The“Seminar”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lant taxonomy.Improv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The teaching mode of“Teacher-guided,Students centered”was set up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lant taxonomy.The results are very satisfactory.
Seminar teaching method;plant taxonomy;experimental teaching
G642.0
B
1002-4956(2014)1-0162-04
2013-06-13
深圳大學教學改革項目(JG2012049);深圳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研究基金項目(2012046);深圳市城管局深圳市城管局項目(201210,2012—2013)
黎科(1973—),男,廣東廉江,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植物學教學和研究
E-mail:like@szu.edu.cn
張永夏(1975—),男,山東,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學教學與研究.
E-mail:zyx@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