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斌 娬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薄暗馈笔且粋€重要范疇,體現(xiàn)著老子的宇宙觀?!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117老子的“道”具體指什么呢?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并沒有對“道”給以準確的定義,他只是用否定性的語句對“道”進行了一系列描述。老子認為,“道”是不能被看到和聽到的,不能被觸碰甚至是不能被感知的,但是“道”又是渾然一體的、無形無狀的真實存在。老子的“道”是先于萬物存在的,是萬物的源頭。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14 章中說:“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保?]31“道”含藏于事物之內(nèi),也存在于事物之間,恍恍惚惚,貫穿古今。通過老子對“道”的描述可以看出,“道”是具有不可言說性的,是不以恒定的形象被我們所體悟的?!暗勒呷f物之奧。”[1]161老子的“道”作為萬物的本根,具備著生發(fā)萬物的本能。由此可見,老子的“道”具有貫通萬物的普遍性。老子說:“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1]137“道”不僅能生發(fā)萬物,而且具有使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加以干預,使萬物得以興盛而不居功自傲的品質。這也正是“道”之恒常性的體現(xiàn)?!暗馈背掷m(xù)地、恒常地存在于事物從無到有、從生到滅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老子哲學中的“道”具有不可言說性、普遍性以及恒常性?!暗馈钡倪@三種特性,注定了其在老子哲學中的本體地位。公正觀是人們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行為準則,其表現(xiàn)形式是人們用相對統(tǒng)一的價值標準來衡量社會的公平、正義。公正觀是建立在“社會”這個集體概念之上的,而社會是由不同職業(yè)、不同階層的人相互融合而成,是萬事萬物匯聚的整體。老子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36國家要長久,社會要實現(xiàn)公平公正,君王治國之道就要效仿“天道”,“天道”效仿的也是“道”的運行規(guī)律。因此,老子的“道”不僅是萬物之本體,更是實現(xiàn)其社會公正的本體依據(jù)。
“道”是老子眼中萬物萌發(fā)、生長的本根,“道”也是事物發(fā)展、繁衍生息的必遵規(guī)律。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道”具有撫育萬物卻不對萬物的發(fā)展方向和程度加以干涉的品德,這種不主宰萬物生長進程的品質就是“道”以“自然”為標準的體現(xiàn)。老子的“自然”是在保證事物向上、向善發(fā)展的前提下,任由事物自由發(fā)展的自然。由此可見,“自然”是“道”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也是以“道”為本的老子思想判斷事物的客觀標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4在老子的邏輯順序中,“人”、“地”、“天”、“道”以及“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層層遞進的,而作為哲學最高范疇的“道”是效法“自然”運轉規(guī)律的。老子哲學中的“自然”是“道”之自然,是“道”的客觀標準?!白匀弧笔侵甘挛锇凑崭髯缘谋宰杂缮L、向善發(fā)展的狀態(tài)。蔣錫昌先生說:“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貴,即在于不命令或干涉萬物,而任其自化自成也?!保?]256蔣先生說的“自化自成”就是“自然”,順應“自然”是“道”所遵循的法則,更是以“道”為本根的萬物應該遵循的客觀標準。
作為世間萬物之一的人,無不例外地也遵循著“自然”這個客觀標準。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19 章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45老子是希望人們能明白返璞歸真的必要性,拋開世間的各種誘惑和紛擾,淡薄私欲,實現(xiàn)人自己本身以及人與自然最原初的平衡?!疤斓厮阅荛L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1]19天地之所以能夠不因外在環(huán)境的改變而長久的存在,是因為它們的循環(huán)往復不是為了自己,天地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世間萬物的繁衍生息。正是因為天地這種把自己置之度外的原則,使得它們反而能夠得以長存,并且得到世間萬物的崇敬。這是天之“道”,人們應該學習這種天“道”的自然觀,回歸到對無盡的私欲毫無貪求的嬰兒般的心境。老子所提出的這種無私欲的“自然”,就是人們實現(xiàn)個體公正的客觀標準。
社會作為萬物聚集而成的整體,當然不能違背“道”的規(guī)律和準則?!暗馈彼Хǖ摹白匀弧保簿褪窃u判社會是否公正的客觀標準。老子看慣了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因為利益的爭奪而出現(xiàn)的各種不公正現(xiàn)象,他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保?]166老子主張“希言自然”[1]57,希望百姓能在國泰民安的環(huán)境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君王應該盡力地滿足百姓對社會安定的需求,最終實現(xiàn)社會整體的公平公正。作為匯聚了天地間眾多個體形成的整體,評判社會公正與否的標準也應是遵循于“道”?!白匀弧弊鳛樘熘暗馈?、人之“道”的共同準則,是社會實現(xiàn)公正應當遵循的準則。只有個體從天“道”的“自然”標準出發(fā),并推己及人,實現(xiàn)由點到面的推廣過程,才能實現(xiàn)合于“自然”的社會公正。
老子主張“貴柔守雌”,在“忘身”、“無身”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致虛守靜”,通過“無為而治”的方式實現(xiàn)社會整體的公平公正?!吨芤住氛f:“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保?]23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認為天之“道”是不可違的,人之“道”應該順應天之“道”。老子也傳承了這一思想,認為天之“道”即“自然之道”,是客觀公正的,是無偏私的,善人之“道”與天“道”是一致的。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79 章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保?]188正因為君王治國的策略是與天之“道”相應的,善人之“道”也是與天之“道”一樣的,所以社會的秩序與天之“道”、善人之“道”相吻合。老子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xiàn)社會秩序與天之“道”、與善人之“道”相合,并最終實現(xiàn)社會的整體公平公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29這是實現(xiàn)個體公正時每個人需要達到的境界。由此看來,社會作為一個由個體匯聚的整體,要實現(xiàn)社會整體的公平公正,首先應該落實實現(xiàn)個體公正這個根本。因而,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第一步是實現(xiàn)個體公正。實現(xiàn)個體公正的先決條件是讓個體能夠正確地、無私欲地、公正地看待自己。要想實現(xiàn)個體公正,應該先讓每個個體都達到“忘身”、“無欲”的境界。實現(xiàn)個體自身的公平公正之后,則需要實現(xiàn)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公正,這種公正的實現(xiàn)是要個體與他人交往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做到“不爭”。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1]2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1]192圣人的處世之道是能對眾人有所幫助卻不與眾人爭名逐利。一個能夠完全實現(xiàn)個體公正的人,一定有著不張揚的個性,有著不自以為是、自滿自足的品質,能夠利于大眾卻與世無爭,也正是因為能實現(xiàn)自己的與世無爭,所以天下才沒有人能與之抗衡。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保?]120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卻有著無窮的力量,能滴水穿石。水之所以能夠填補低洼,是因為低洼的地方本來就空出了讓水匯聚的空間;物體能夠伸展是因為它的收縮為它的伸展留出了余地。老子“貴柔”,主張以柔克剛。君王治理國家不應采用強硬的手段,君王應該像水一樣,以無形的力量穿透有形的間隙,充盈、包容著臣民?!笆且允ト颂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保?]6以“無為”的方法來應對世事,采用“行不言之教”的方式來影響他人,這種為人育人的模式,也是“道”的體現(xiàn)。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對待世人世事會順應“自然”,不妄加作為,不會將個人的意識強加給他人,更不會強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老子說的“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1]93就是這個道理。
天之“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1]85?!暗馈笔侨f物生長的動力,有滋養(yǎng)萬物的成就卻不恃功矜能,養(yǎng)育萬物卻不主導萬物的品質?!暗馈钡膫ゴ笤谟谒鼘θf物毫無保留地潤澤,更在于它在滋養(yǎng)萬物過后默默無言的謙遜。只有順應“天道”、合乎“自然”的事物才能得以長久。要想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社會能夠公平公正,君王治國就應順應天“道”,合于天“道”,將“道”的品行融入到治國之策中,效仿“道”潤萬物的方式來治理國家。君王不應該標榜圣賢,如果百姓不清楚有何種作為的人會得到君王的嘉獎,就不會相互競爭著去效仿,百姓自然就各安其分、各盡其職了?!笆且允ト酥?,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1]8所以,老子的“無為”是“無不為”的,是能萬事亨通的。君王要減少巧智,減少強加給百姓的賦稅,減少對民眾的無盡要求,一直減少到“無為”的境地,改善百姓的生活,使人民都能保持清靜,不受他人打擾,社會自然就能實現(xiàn)安定,天下自然就能太平,國家自然就會強盛?!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150當君王能夠做到“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的時候,百姓自然就能達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的境地。君主對百姓能實現(xiàn)“無為而治”,百姓能夠“自化自成”,社會就自然能實現(xiàn)公平公正。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5]22“致虛”、“抱柔”是老子對“道”的形容,更是老子社會公正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老子尚“虛”尚“空”,認為事物之所以能夠滿溢,是因為存在著能被填滿的虛空之地?!疤摱磺瑒佣?。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保?]14老子認為,“虛”和“空”不但不會使萬物衰竭,反而能促使萬物的生長,正是因為有“虛”有“空”,萬物才有足夠的空間得以繁衍。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保?]169賢明的君王之所以賢明,是因為他能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能夠體察民心并嚴于律己,為人民做出表率。君王不與天下人爭奪利益,而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君王以身作則,臣民耳濡目染,社會便會實現(xiàn)公平公正。政治制度的嚴苛不會讓百姓變得安定,反而會激起民怨,加速社會矛盾的凸顯,從而加速國家的敗亡。老子的“守靜”是深知對方的雄強,卻能安守自己的雌柔。君王用真樸的態(tài)度對待臣民,遵循并效仿“道”的行為方式,做到“致虛守靜”、“貴柔守雌”,那么國家自然會和諧,社會自然會公正。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描繪他所期望的社會狀態(tài)是“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6]91。老子反對以兵戎強取天下,“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1]173。老子理想的國家是雖有強大的軍隊,卻不需要出兵布陣來捍衛(wèi)國家的疆域;雖然有敵人,但是卻像沒有敵人來赴戰(zhàn)一樣太平;雖然有精銳的兵器,卻無需使用,國家處于一片祥和、安定的局勢之中。
老子認為,君主首先要體察百姓的意愿,把百姓的欲求和利益看成治國之本,做到“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1]129,幫助臣民實現(xiàn)共同的理想之后再考慮自己的愿望,做到先人后己?!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1]13天之“道”是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不會因為物種的不同、優(yōu)劣的不同而區(qū)別對待。君王治國也應該效法天之“道”,對待臣民都能做到一視同仁?!暗馈笔鞘挛锷L的本根,“道”是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君王要領悟“道”“無為而不為”的道理,持守“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百姓就能自生自長、自給自足。君王用“道”的質樸去鼓勵臣民安定地生活,用“道”的真實去消融臣民膨脹的私欲,使萬物能在合乎“道”的前提下寧靜地發(fā)展,這樣國家實現(xiàn)了“無為而治”,天下人就能沒有傷害的相互往來,大家都會和平而安泰。
[1]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M].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2]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周義正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釋德清.道德經(jīng)解[M].黃曙輝,校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高亨.老子正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