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鴻,孔 莉,李建春
( 山東濟寧學院中文系,山東 曲阜 273155 )
大眾文化語境中文學理論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
王欽鴻,孔 莉,李建春
( 山東濟寧學院中文系,山東 曲阜 273155 )
大眾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理論教學,應采用理論講解與案例分析相結(jié)合,案例分析不僅要引經(jīng)據(jù)典,而且要大膽的引入大眾文化熱點問題作為實例;采用“情景模擬”、“對話”式審美體驗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各種文學活動的興趣;合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增強圖像意識,更好的推進文學理論課程改革,建立一套適合于本校學生學習的文學理論體系。
大眾文化;創(chuàng)新;媒介
大眾文化是與學術界精英文化、官方主流文化相對的一種市民文化,具有普及性、通俗性、流行性、娛樂性的基本特征。中國的大眾文化在20世紀后期迅速崛起,并與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這種形式下探討文學理論的教學改革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謂大眾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理論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就是把文學理論教學放置在當下的大眾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挖掘一套適合于本校學生學習的文學理論教學模式。消遣、娛樂是當代大眾文化的顯著特征之一,而消遣、娛樂與大眾電子媒介結(jié)合,使得大眾文化更加直觀化、視像化,形象化,簡而言之,在今天大眾文化語境中,大眾文化的內(nèi)容大多數(shù)通過視覺文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通過視覺文化對大眾文化的改造、包裝、制作,不單使大眾文化變得越來越“好看”,而且降低了普通大眾接觸大眾文化的門檻,大眾文化迅速得以普及。在印刷文化時代,一個人即使要去接觸老舍、茅盾、巴金等的通俗小說,必須最起碼要認識字,所以識文斷字是其必須具備的起碼能力。但是在視覺文化時代,訴諸視聽感官的大眾文化已不再需要識文斷字的閱讀能力,只要看得見,聽得著就行。美國批評家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說:“看電視不僅不需要任何技能,而且也不開發(fā)任何技能?!盵1]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約書亞·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itz)也有深刻的見解,他指出:“一個人沒有必要在看‘復雜節(jié)目’前,一定要先看‘簡單的’節(jié)目。一位只看了幾個月電視的成年人與看了幾年電視的成年人對電視的理解可能相差無幾?!盵2]在當代大眾文化語境中,當代文化的“大眾化”、“全球化”對文學理論的教學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力、沖擊力,也為文學理論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叭蚧笔钱斀駮r代的重要特征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西方涌現(xiàn)出來的新現(xiàn)象。所謂“全球化”是指一個以經(jīng)濟全球化為核心、涌現(xiàn)了全世界各民族在文化、政治、社會生活、審美價值觀念等多方面的相互融合。所謂“大眾化”就是以商品化、大眾化為其本質(zhì)屬性,以通俗化流行性為表面特征,以大眾電子、影視等多種傳播媒介為主要推動力,目的是使普通大眾市民在大眾文化消費中獲得感性審美愉悅的文化狀態(tài)。
面對當今社會全球化、大眾化普及的洪流,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需要進行合適調(diào)整和不斷轉(zhuǎn)換,可以適當運用大眾文化傳播的通俗性、娛樂性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研究和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運用文學理論知識分析新現(xiàn)象的能力及根據(jù)當下新的文化現(xiàn)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也可以運用大眾文化的大眾媒介的傳播手段,將文學理論的抽象性、枯燥性、深奧性轉(zhuǎn)化為形象性、可感性,這樣就豐富了教學手段,采用傳統(tǒng)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jié)合,構建新型教學平臺。可以利用大眾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增強文學理論教學與美學、心理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性,培養(yǎng)學生復合型的知識結(jié)構體系。大眾文化語境中文學理論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概括為以下三點。
《文學理論》是一門理論性、基礎性很強的課程,具有深奧性、抽象性、理論性、枯燥性的特點,現(xiàn)在的學生對純理論性質(zhì)的課程不感興趣,即便學習了理論也不會應用于實踐活動之中。文學理論的枯燥、難理解使得學生對文學理論課程的學習提不起興趣,不能把文學理論學到的知識很好的用于實踐活動中,解決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其實通過對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文學理論課程蘊涵豐富巨大的信息量且近來發(fā)展迅速。這就給文學理論的教學帶來了難度。大眾文化時代,是個開放彰顯個性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們大多數(shù)是伴隨著電子媒介、影視、網(wǎng)絡成長起來的,大眾文化已經(jīng)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們對新藝術、新形式、新媒介有很強的適應力、親和力、接受力,比如他們對網(wǎng)絡文學、動漫作品、大場面大制作的奇觀電影感興趣,而對于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不感興趣,甚至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疏離,他們喜歡收看動漫作品、奇觀電影,不喜歡閱讀紙質(zhì)文學作品,更不愛看同樣是電視節(jié)目的京劇、越劇等表演藝術。當代大學生感興趣的是一些形象的藝術形式,因此他們?nèi)狈ο鄳睦碚摶A知識,這樣就很難適應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因而學習文學理論這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就比較困難,感覺很難融會貫通,認為文學理論比較難學習難理解。因此,為了解決這種難接受、枯燥的理論學習,適應大眾文化的時代特征,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例證的選擇、分析就舉足輕重,在教學中所舉的案例盡量適合大眾文化時代的需求,盡量迎合學生的興趣點。由此可見,文學理論教學中選擇一個恰當?shù)陌咐饶苷{(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說明一個原本十分枯燥、深奧的理論問題。翻閱多部文學理論教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材多選擇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作為例證,這些例子雖然能夠達到有效說明理論問題的效果,但是太古板、生硬,缺乏新鮮性、時代性、活潑性。與當代大學生們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相差比較遠, 難以調(diào)動他們的興趣。經(jīng)過多年的文學理論的教學,我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奇觀電影、動漫、電子讀物、網(wǎng)絡文學作品等方面, 如果將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大眾文化現(xiàn)象引入到文學理論的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即鞏固了大學生原有知識結(jié)構,又提升了大學生分析理論問題的應用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補充了文學理論自身的涵蓋力。例如在講到“敘事結(jié)構”這一節(jié)敘述視角內(nèi)容時,我選取了陸川導演的電影《南京!南京!》加以分析,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打破了以往抗日片中人物形象模式化、平面、視角單一的敘述模式。放棄線性敘事手段、采用獨特的敘述視角,將日軍的“反角”作為主角,采用了一個日本士兵角川的視角來經(jīng)歷南京大屠殺。《南京!南京!》雖然是歷史片,但是視角很獨特。把侵華日軍還原成人,采用了一個日本士兵的視角來經(jīng)歷南京大屠殺。以一個日本兵的視角,一個占領者的視角來敘述,比較獨特,新穎,比較能讓現(xiàn)代觀眾接受,這表現(xiàn)出中國人已經(jīng)有覺悟從更高、更開闊的視角來看待這場戰(zhàn)爭,而不僅僅著眼于民族情緒。但處理起來也有一些局限。陸川把角川這個日本人描寫得太有血有肉,整條脈絡和整個形象通過種種優(yōu)美的細節(jié)自然鋪陳。
總之,大眾文化時代,文學理論教學所面臨著枯燥的理論如何選擇合理的論據(jù)加以論證的困惑,選擇什么案例對于講課效果至關重要。在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教學體系中,當老師試圖講解、說明某一枯燥理論問題時,大多數(shù)選擇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作為論據(jù)。這樣的論據(jù)用得多了,就不新鮮了,學生不感興趣,另外有時舉到的文學作品的例子,學生沒有讀過,感到陌生,起不到說明理論的問題。然而,在大眾文化時代,作為文學理論教學授課對象的大學生,他們經(jīng)常面對的、感興趣的恰恰不是所謂“文學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而是“應運而生”的眾多身邊的大眾文化現(xiàn)象。他們感興趣不是審美活動,而是大眾文化產(chǎn)品如何生產(chǎn)、傳播和消費等環(huán)節(jié)。因此,他們的接受經(jīng)驗、接受能力大多數(shù)是由消費性、娛樂性、游戲性產(chǎn)品的訊息刺激而形成的。這樣,當文學理論老師用“文學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來說明抽象、枯燥理論時,大學生因為缺乏體驗,沒有讀過作品,具體情節(jié)不熟悉,始終處于隔膜狀態(tài),這樣最有說服力的經(jīng)典例子也就失去了說明理論問題的經(jīng)驗基礎。因此,大眾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理論教學,不僅要引用經(jīng)典文學作品作為例子,而且要大膽的引用當今熱門的大眾文化產(chǎn)品的實例。這樣不僅是為了適應當代大眾文化語境的要求,盡可能地吸引當代大學生學習文學理論課程的興趣,關注大眾焦點,而且也是為了通過對當代大眾文化產(chǎn)品的解釋、賞析,使文學理論知識在實際運用中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從而促進大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掌握。
文學理論來源于文學實踐,反過來又去指導文學實踐,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的就是文學實踐,學生只有具備了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閱讀的實踐活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學理論知識?!皩嵺`出真知”,學生只有經(jīng)過大量的文學活動的體驗,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閱讀等體驗活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學理論中涉及的各種文學現(xiàn)象、各種文學原理。采用“情景模擬”、“對話”審美體驗教學模式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于各種文學活動的興趣。
“情景模擬”就是講到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論時,通過設計一些直觀、形象的情景,使抽象的理論盡可能的具象化,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理論知識,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調(diào)動學生掌握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學科的知識,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展示自己的空間。比如我在講到文學風格這一章時,為了證明有無文學風格,我就設計了“情景模擬”,即“一個小伙子遇到了一個彩票的漂亮姑娘,你模擬一下瓊瑤、金庸、柯南道爾會怎么寫?!蔽曳謩e找了三個女生,三個男生,一個男生與一個女生自由組合成一組,讓他們分別以瓊瑤、金庸、柯南道爾的風格來模擬表演,學生調(diào)動了自己的想象力,生動演繹出了瓊瑤、金庸、柯南道爾的風格,由此得出不同的作家創(chuàng)作風格是不同的,學生興趣很高,發(fā)揮了他們的想象力、表演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枯燥的理論變得直觀、形象、易懂。再比如講到戲劇時,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戲劇作品,在此基礎上學生自己評價,這樣戲劇的特點、分類等理論知識學生就自己總結(jié)出來了。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多幕劇《搶坐》、獨幕劇《電熱棒的故事》等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皩υ挕笔綄徝荔w驗教學模式,即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采用啟發(fā)性互動式教學方式。具體應做到:一、在教學中多使用疑問句,反問句等形式以啟發(fā)引導學生對文學理論問題的積極思考,多給學生總結(jié)發(fā)言的機會,幫助他們養(yǎng)成邊學邊思考、邊運用的良好習慣;二是課堂對話和課下對話同時進行,課堂對話是在教授文學理論的課堂中,老師圍繞本堂課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精心設計一些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或根據(jù)課堂學生反應情況,即興提出一些引導性話題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用以來培養(yǎng)大學生進行理論思考的興趣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對話”式審美體驗教學模式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也可以利用課外業(yè)余時間,課下進行,如采用電腦播放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電影,或播放當今一些學生喜歡的熱點視頻,組織學生觀看,觀看后安排學生討論、對話交流,讓學生對古今中外的文學經(jīng)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有直觀的心靈接觸,然后再布置學生去閱讀相關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原著,了解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內(nèi)容,通過比較文學經(jīng)典與根據(jù)文學經(jīng)典改編成的影視劇,學生發(fā)現(xiàn)文學經(jīng)典作品一旦改編成影視劇后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蘊。這樣提高了學生比較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審美趣味。課下“對話”式審美體驗教學模式就是下課后給學生提供適合對話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場所,比如宿舍、餐廳、草坪自由結(jié)合暢所欲言地討論,下次上課時再提供機會讓他們闡述討論的結(jié)果。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文學理論教學過程要不斷總結(jié)改進“情景模擬”、“對話”式審美體驗教學模式,以適應不同階段、不同基礎的學生。全方位確立學生在文學理論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的教學模式往往剝奪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存在只是單純的灌輸、單純應試等多方面的弊端?!扒榫澳M”、“對話”式審美體驗教學模式,把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首先放在第一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能力,強調(diào)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扒榫澳M”、“對話”式審美體驗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重大改革,它不但把課堂上與課堂下完美結(jié)合為互動狀態(tài),而且把審美教育、專業(yè)教育、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緊密結(jié)合起來,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文學理論的興趣。
大眾文化語境下,對文學理論的教學從對象到觀念都提出了諸多挑戰(zhàn)性問題,我們應該看到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的應用提高了文學理論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大眾文化語境中,文學理論的教學應合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合理吸收傳統(tǒng)的“黑板板書”教學的優(yōu)點,大膽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增強圖像意識,更好的推進文學理論的課程改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文學理論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鮮活性和豐富性,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存在以下兩點優(yōu)點:第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形聲兼?zhèn)涞囊曄裥Ч?,吸引學生眼球,增加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文學的形象性”內(nèi)容時,我結(jié)合學生每天使用的手機,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影片《手機》的精彩片段后,提出了一個問題:手機短信是文學嗎? 讓學生踴躍回答,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我搜集了許多有關手機短信的視頻資料,包括有審美價值的手機信息、手機短信連載小說《城內(nèi)》、“全球通”短信文學大賽等,把這些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用以輔助課堂教學,使抽象的理論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這一內(nèi)容既在講解的范圍之內(nèi),又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而很具有現(xiàn)實意義,大學生學習文學理論的興趣大增,他們討論熱烈,各抒己見。再比如在講解“文學意境”內(nèi)容時,我結(jié)合張藝謀的電影《英雄》,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影片《英雄》的精彩片段后,用張藝謀的話來說明意境的重要性,張藝謀曾經(jīng)說過:過兩年以后,說起《英雄》這部電影,你肯定把整個電影的故事都忘了。但是你可能永遠記得一些有意境的畫面。你會記得在漫天黃葉中,有兩個紅衣女子在飛舞;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有兩個男子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鳥兒一樣的,像蜻蜓一樣的。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理論認識水平,我搜集了一些有意境的繪畫,如朱耷的《荷花水鳥圖》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fā)起了學生學習文學理論的興趣。第二,多媒體容量大、直觀、形象。多媒體教學綜合應用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等資料來進行教學活動,而應用傳統(tǒng)的“黑板板書”教學手段難以講清楚,文學理論中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重點、難點,可以通過多媒體用直觀、形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采用鮮明的圖片,生動動畫和視頻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論變得更直觀更形象!這樣課堂教學活動變得活潑,生動形象有趣,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黑板板書”教學單調(diào)的模式,從而活躍學生的理性思維,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圖像意識,更好的推進了文學理論的教學改革。
總之,大眾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理論教學,應采用理論講解與案例分析相結(jié)合,案例分析不僅要引經(jīng)據(jù)典,而且要大膽的引入大眾文化熱點問題作為實例;采用“情景模擬”、“對話”式審美體驗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對各種文學活動的興趣;合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增強圖像意識,更好的推進文學理論課程改革,建立一套適合于本校學生學習的文學理論體系。遵從文學理論課程的特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盡量為枯燥理論注入鮮活生命,注重多媒體教學技巧的運用,使枯燥抽象的文學理論散發(fā)鮮活生動氣息。
注釋:
[1]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吳燕莛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3.
[2]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70.
(責任編輯:孫建華)
Teaching Innovation Mode of Literatur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Culture
WANG Qin-hong,KONG Li,LI Jian-chun
( Jining College, Qufu, Shandong 273155, China )
The teaching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culture should use the explanation of theory combined with case analysis. Case analysis not only copiously quotes authoritative works, but also boldly takes popular culture issues as an example. The teachers should adopt the "scenario", "dialogue" aesthetic experience mode of teach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all kinds of literary activities, us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to enhance the image consciousness, promote the literature theory curriculum reform, and establish a suitable system of literary theor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culture; innovation; media
2014-06-19
王欽鴻(1963-),男,山東汶上人,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的教學與研究。
G642.0
A
1671-4385(2014)05-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