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穎
(蘇州市第十六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3)
熟悉的旋律 陌生的情感—吳地民間音樂融入校園的實踐研究
徐 穎
(蘇州市第十六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3)
柔婉清雅又豐厚多姿的吳地民間音樂對于當代中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優(yōu)秀吳文化傳承的根應該在學校,研究吳地民間音樂融入中學校園,要從挖掘地方音樂教學資源入手,加強吳地音樂的課程化研究,在交流與實踐中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旋律中引起親切的情感共鳴,讓吳方言的民間曲調(diào)、歌謠能代代傳唱下去,在全球化過程中留下吳文化的精、氣、神,留住民族的根。
吳地民間音樂;課程化;實踐研究
在充斥著速食文化和時尚追求的網(wǎng)絡(luò)時代,新生代學生徜徉于信息網(wǎng)絡(luò)文化里的“非主流”,已然是都市快餐文化的“原住民”,不時沐浴著后現(xiàn)代文藝氣息的“小清新”,曾經(jīng)人們耳熟能詳?shù)牡胤矫耖g音樂文化,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離我們遠去。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著名音樂學家田青曾建議,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要兼顧“文化多樣性”,更要做好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身處吳儂軟語的姑蘇城,很多教師有著與筆者相似的感受:中學生對于吳地民間音樂能夠聽辨出是昆曲還是評彈,并且認為其旋律是具有特征、較易辨認的,但若要再作進一步探討時,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在吳地民間音樂中,盡管是很熟悉的旋律與音調(diào),卻總難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性。上述現(xiàn)象說明,這些聽起來似曾相識的旋律曲調(diào),已很難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與地方民間音樂之間無形中形成了一道陌生的隔閡。打破這一隔閡是每位音樂教師的理想愿景,需要教師調(diào)動一切正能量,積極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才能使之在體驗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過程中,碰撞出理解與欣賞的火花。
基于此,結(jié)合地方特色、學校特色與教師的特長,挖掘吳方言地區(qū)尤其是蘇州以及周邊具有豐富
的濃郁地方特色的吳地民間音樂資源,開展初級中學吳地民間音樂融入課堂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為使學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激發(fā)認同與共鳴,筆者就如何在中學教學中適時融入?yún)堑孛耖g音樂作了有益的思考與實踐。
吳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昆曲、蘇劇、評彈、吳歌等,更是吳文化音樂百花園中的朵朵奇葩。昆曲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評彈、吳歌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通過對這些“非遺資源”的挖掘、整理、分類、比較后,我們發(fā)現(xiàn)如今很多為人們耳熟能詳?shù)挠耙曇魳纷髌放c吳地民間音樂有著深厚的淵源,為音樂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經(jīng)典的戲曲老電影《三笑》中大量運用了吳地民間音樂中評彈、吳歌等音樂曲調(diào),如《無錫景》《紫竹調(diào)》《茉莉花》《山歌調(diào)》(評彈調(diào))等,旋律優(yōu)美,配以劇情唱詞,風趣幽默,生動感人。由評彈曲牌《大九連環(huán)》(又名《姑蘇風光》)曲調(diào)重新改編而成的《蘇州好風光》,保留了原《大九連環(huán)》原汁原味的基本元素,歌詞、旋律盡顯優(yōu)美柔情,在第2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期間,此歌一經(jīng)亮相好評如潮,2004年被定為蘇州市市歌。又如被廣為傳唱的江蘇小調(diào)《茉莉花》,又名《鮮花調(diào)》,經(jīng)過加工處理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旋律愈顯委婉細膩,1981年由著名歌唱家程桂蘭用蘇州方言演唱的《好一朵茉莉花》在全國范圍流傳開來,是第一首流傳到海外的中國民歌,也是近年來在世界性重要活動中演出頻次最高的一首吳歌小調(diào)。
近年來,同樣涌現(xiàn)出不少新創(chuàng)的作品,為吳地民間戲曲、曲藝的賞析提供了很多可供選擇的素材,如臺灣范宗沛《水色》專輯中的《擺渡人之歌》,融合了評彈元素,配以琵琶、鋼琴以及水波聲,頓使吳儂軟語、輕彈柔唱、姑蘇風韻撲面而來。又如,王力宏的《在梅邊》,將昆曲元素融入了現(xiàn)代音樂;姚謙在李玟的《流轉(zhuǎn)》中運用了一段蘇州傳統(tǒng)方言的RAP配唱,開啟吳方言與流行演唱結(jié)合之先河;黑棒的《霞飛路的87號》中融入了上海方言,歌曲后半段還交織著《天涯歌女》的旋律以及《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篤篤篤賣糖粥》的吳地童謠;還有根據(jù)二胡演奏家賈鵬芳演奏的《春景》旋律填詞、近來爆紅網(wǎng)絡(luò)的蘇州原創(chuàng)方言歌曲《姑蘇城》,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諸多精彩紛呈的吳地小調(diào)、曲藝、戲曲等音樂元素的吸納、移植而成的新作,使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上改變了以往對吳地民間音樂“土” “舊”的印象,從而生出濃厚的興趣,愈發(fā)珍愛家鄉(xiāng)音樂。
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音樂喜好與心聲,找準學習興趣點,傾力于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最優(yōu)化的研究,勤于挖掘我們身邊的吳地民間音樂資源,從中整合出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資源,由似曾相識的熟悉旋律入手,拋磚引玉,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意愿,探尋這些熟悉的旋律源自何處,進而追本溯源,引領(lǐng)學生領(lǐng)略旋律之中的吳風雅韻,感悟旋律之外的深厚情感。
吳地音樂課程化要求教師做民間音樂的欣賞者和愛好者,提高對吳地民間音樂的理解、認同和研究,合理、有度地開發(fā)與利用吳地音樂資源,將其納入學校課程內(nèi)容,通過全面規(guī)范地設(shè)計和有序地組織,開展相關(guān)的吳歌校本課程研究,使之有機融入中學校園教學實踐,努力探索吳地音樂課程化的多種實踐新路徑。
(一)致力于實踐研究,適時將吳地民間音樂與教材有機結(jié)合,滲透吳地音樂文化
音樂教育的主陣地在于課堂教學,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智慧地實施吳地音樂課程化,要確立讓學生了解、感知、珍愛吳地音樂的教學目標,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結(jié)合學生認知特點,靈活運用不同教育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融入?yún)堑孛耖g音樂。
以“小調(diào)集萃”賞析為例,融入?yún)歉琛盾岳蚧ā愤M行吳地民間音樂的拓展賞析。首先由梁靜茹演唱的流行歌曲《茉莉花》最后一分鐘的片段剪輯導入新課,這一片段與《好一朵茉莉花》的唱詞與旋律基本一致,只是采用了流行的演唱風格與編曲配器。隨后,教師可以直接切入主題,展開對小調(diào)《好一朵茉莉花》的賞析,再對吳歌《茉莉花》(前身又名《鮮花調(diào)》)的旋律、節(jié)奏等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了解民間小調(diào)的音樂特征,鼓勵學生分別用吳地方言與普通話演唱并體會由此產(chǎn)生的不同韻味,并適時進行音樂文化的延伸與拓展。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元素根源于民間音樂,很多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作品都是在民間音樂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如20世紀90年代,周艷泓作詞、張宏光譜曲的《又見茉莉花》直接引用《好一朵茉莉花》的旋律;閻肅作詞、孟慶云譜曲的《親親的茉莉花》則間接運用了《茉莉花》的第一句
旋律,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以《茉莉花》的主旋律串起整節(jié)課的文化結(jié)點,使學生理解一首民歌能衍變出多首新歌,培養(yǎng)出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親切感,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在吳地音樂課程化研究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學習,勤于鉆研,恰當?shù)厝谌雲(yún)歉?、評彈、昆曲等賞析,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結(jié)合教材滲透吳地音樂,潛移默化地使學生認識到民族民間音樂在文化傳承以及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造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成為引領(lǐng)學生學習的智者,合理推進吳地音樂課程化研究。
(二)開發(fā)校本課程,在活動課程中普及并提高吳地音樂文化的校園受眾面
傳統(tǒng)民間音樂是在過去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所產(chǎn)生并流傳至今的音樂。吳地音樂歸屬傳統(tǒng)民間音樂,也被稱為“原生態(tài)”音樂,其“地方性知識”因素起到了非遺保護的核心作用,受到城市民眾的歡迎。[1]在傳統(tǒng)社會尤其是廣大鄉(xiāng)村,音樂中的歌唱形式通常與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是人們用來“表達”生活的一種方式,因此傳統(tǒng)民間音樂一直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如今的城市中,人們已很少使用這種傳統(tǒng)的歌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2]在中學開發(fā)吳地音樂校本課程研究,可以使吳歌這種傳統(tǒng)音樂在校園課程中得到有效拓展,有助于學生理解民間音樂與人們生活相互依存的文化內(nèi)涵。
1.吳地音樂校本課程的研究
吳地音樂校本課程的開設(shè)要結(jié)合學校具體情況與教師自身特長,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需求,對授課時間、課程內(nèi)容、教學模式等作精心安排,通過多種有效方式進行吳地音樂的普及與提高。學校一開始可以采用培訓、采風、收集、整理資料研究的方式,幫助教師提高對吳地音樂的理解與研究能力。普及初始,也可開設(shè)專家講座普及吳地音樂文化藝術(shù),用說說、講講、唱唱等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了解吳地音樂的起源與藝術(shù)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校園廣播幫助學生了解吳地音樂,宣傳其藝術(shù)魅力,在校園里推廣,受眾面廣,更有益于找尋更多吳地音樂小“知音”;通過與蘇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昆曲傳習所協(xié)作,掛牌成立“吳歌傳習所”,合作開展校園昆曲傳承活動,定期由國家級、省級吳歌傳承人進校園教唱吳歌、昆曲,邀請評彈表演藝術(shù)家和評彈學校的學生進校園為學生表演,讓學生直接感受蘇州評彈婉轉(zhuǎn)清雅的藝術(shù)魅力。
2.吳地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學方法
參與校本課程學習的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的普及,大多會對吳地音樂產(chǎn)生興趣,因此教師可在研究層次上有所提升。對于昆曲、評彈等看似學生較熟悉的音樂形式,教師不能僅僅套用講解、學生聽賞的教學模式,要盡量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學習,貼近學生生活,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多講多練多實踐,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吳地音樂校本課程的研究。實踐活動中,指導學生唱詞、旋律、發(fā)音等要盡量尊重原作,保留吳地音樂的韻味,在評彈、吳歌的讀詞或是唱詞中都必須使用吳地方言。實踐證明,結(jié)合歷史故事,借助演唱的方式,運用方言可以幫助學生盡可能準確地理解地方音樂的優(yōu)美旋律,更能使學生從中感受吳地音樂鮮明濃郁的特點。也只有將地方色彩的研究與吳語的研究結(jié)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感悟吳文化的音樂內(nèi)涵。
在中學校園進行吳地音樂的課程化研究,需要教師在教授吳語音樂文化時,堅持以音樂學科特有的知識和技能為出發(fā)點,幫助學生理解吳地民間音樂中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地方民俗文化,同時又要啟發(fā)學生感悟吳地民間音樂所傳達出的音韻之美。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的引導密切相關(guān),所以吳地音樂的課程化需要教師具有持之以恒的鉆研精神和對文化研究與教學研究敏銳與執(zhí)著的品質(zhì),勤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熟悉的旋律賞析辨析,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審美,走出模棱兩可甚至似是而非的情感誤區(qū),催生出認同與欣賞的情感。
“文化總是要與人類及其實際活動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存在”[3],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生活與習得經(jīng)驗,要讓學生真正喜愛家鄉(xiāng)的音調(diào),愛聽愛唱并形成習慣,還要通過交流與實踐活動,讓音樂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吳地音樂課程化研究的基礎(chǔ)上,除了實踐賞析與校本課程相結(jié)合的形式,還可以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在社會的民族音樂環(huán)境氛圍中,以采風、參與體驗民俗活動、深入民間音樂社團等方式,學習生動的吳地音樂;也可以在學校藝術(shù)節(jié)期間開展吳地音樂主題活動,通過舉辦吳地音樂知識講座、音樂表演活動,學生參與體驗
吳地音樂的演奏演唱互動,開展各類學生社團的交流實踐匯報演出,使吳地音樂滲透傳遞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學校可以有效利用學生社團資源,在活躍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如學生音樂社團每兩周舉辦一次的演出交流活動,極受學生喜愛,參與表演的曲目有抒情委婉的《蘇州好風光》《月兒彎彎照九州》,歡快活潑的《搭涼棚》《銀河落勒太湖里》,甚至還有學生自編自創(chuàng)的“陳曲新唱”,如改編《開心調(diào)》:“一二年盼來新輕軌,我俚(襯詞)學生得實惠,免費公交乘地鐵,蘇州市民樂陶陶!”依據(jù)《哭七七》曲調(diào)創(chuàng)編《四季歌》:“一年之計在于春,學生窗下讀書忙,江南姑蘇好風光,勤奮學習為家鄉(xiāng)!”所填唱詞雖顯稚嫩卻不失真摯,學生自創(chuàng)的校園吳歌新作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調(diào)動了學生歌詞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激發(fā)了他們的音樂學習熱情。校園舞臺上下的互動頻繁,演唱形式多樣,氣氛熱烈,能激勵更多的學生自發(fā)加入到吳歌、評彈的跟唱隊伍中,優(yōu)美的旋律從學生中來又到學生中去,感染著每一位同學。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既為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我風采的機會,又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與實踐地方音樂的空間。
如今國際間學校文化友好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學生有更多機會展示特色民間音樂,傳播民族文化。在文藝交流中,學生展示的吳地音樂令國外友人對昆曲、評彈情有獨鐘,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特色,吳地音樂成為增進友誼、傳遞文化的紐帶。學生在與海外同齡人分享清雅吳文化的同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聲聲熟悉的旋律已然成為濃濃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學生們在學生時代便悄然銘記于心靈深處。只有這樣的音樂才能引起心靈的共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綜上所述,吳地民間音樂要融入中學校園,不僅是簡單的知識積累或是教材的編寫,還需要在課程中進行資源的挖掘整合和課程化實踐研究。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品味經(jīng)典雋永的蘇昆、評彈與吳語小調(diào)等熟悉的旋律,使學生感受到陣陣清新淡雅、歷久彌新的人文氣息,增強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自豪感。音樂教育工作者并不是一味地去守護“他人牧場”的羊群,更應該守護好“自家牧場”的羊群。要守護好自家的這群“羊”,必須先讓學生了解、熱愛家鄉(xiāng)音樂文化,從而能自覺傳承地方音樂文化。中學生是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需要教師悉心引領(lǐng),音樂教師責無旁貸。我們理當排除干擾,堅持傳遞民族民間音樂的正能量,主動擔負起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和引導學生審美趣味的責任,堅持其公益性、社會性以及民族特色的傳承性,在校園審美的主陣地上務實創(chuàng)新,讓耳邊熟悉的吳地民間音樂如涓涓細流,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心智,實現(xiàn)和諧共鳴。
[1] 宋瑾.鄉(xiāng)村視野的城市音樂[J].音樂藝術(shù),2013(1):76-84.
[2] 薛藝兵.中國城市音樂的文化特征及研究視角[J].音樂藝術(shù),2013(1):65-75.
[3] 魯潔.超越與創(chuàng)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4.
[4] 吉爾茲.地方性知識[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5] 胡定榮.課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6] 萊頓 羅伯特.他者的眼光[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7] 布萊金 約翰.人的音樂性[M].馬英珺,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8] 馮光鈺.中國同宗民歌[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
(責任編輯:宋現(xiàn)山)
Familiar Melody, Unfamiliar Emotion: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Wu Folk Music into Music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XU Ying
(Suzhou No.16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003, China)
The gentle, elegant, rich and colorful Wu folk music is both familiar and strange to contemporary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xcellent Wu culture lies in schools. The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Wu folk music into music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hould start from seek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local music. The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of Wu music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have emotional resonance to the familiar melody in exchange and practice, so that the folk tune and songs of Wu dialect can b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Wu culture can be preserved in globalization.
Wu folk music;curriculum development;practice research
G622.4
A
1008-7931(2014)05-0098-04
2014-05-30
徐 穎(1974—),女,江蘇蘇州人,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學、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