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生
(上饒師范學院,江西 上饒334001)
“期刊”,也叫“雜志”,是一種“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xù)出版物”。1665年,法國著名文學科學期刊《學者雜志》(1665—1792)創(chuàng)刊,因刊名中首次采用了Journal(期刊)一詞,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不過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它其實是報導法國出版的各類圖書目錄;“期刊”而有“學術”,也在1665年,是年3月,英國皇家學會出版《哲學會刊》,該刊被奉為“學術期刊”的鼻祖,至今仍在出版。這些350年前的期刊,為后人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孕育了此后突飛猛進的期刊的歷史發(fā)展。
中國最早的“期刊”出現(xiàn)在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和米連共同主編的《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馬六甲創(chuàng)刊,學界一般認為這是近代以來以中國人為讀者對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開了中國期刊史的序幕。和西方比起來,時間上晚了150年,而且和期刊的“學術”宗旨也相去甚遠,還不好稱之為“學術期刊”。
20世紀以降,正在經(jīng)歷社會變革的中國知識分子順應時代潮流,各種各樣的“期刊”應運而生,用“雨后春筍”來形容亦不為過。1904年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辦《東方雜志》,這是中國近現(xiàn)代期刊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雜志,在數(shù)十年的出版過程中,它順時改革緊跟時代,編輯體例模式隨時代需要而改變,為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事業(yè)作出了貢獻;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同年11月創(chuàng)辦機關報《民報》月刊,“鼓吹三民主義,遂使革命思想彌漫全國,自有雜志以來,可謂成功最著者”(孫中山語);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提倡民主與科學,開創(chuàng)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期刊史上最杰出的雜志之一。據(jù)《中國現(xiàn)代出版史料》記載,截止1936年,全國三日刊以上的雜志達1793種。這一時期的期刊種類雖然很多,但多以時政、社會、知識、生活類為主,真正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還為數(shù)有限。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期刊事業(yè)也在一片廢墟上得以復蘇,并且有過一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一批奠定共和國思想文化根基的至今依然影響深遠的“學術期刊”。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成立,這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搜集、整理、編輯、發(fā)布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gòu)。它堅持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為己任,始終遵循“學術為本,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宗旨,“精選千家報刊,薈萃中華學術”,編輯出版了大量享譽海內(nèi)外的高質(zhì)量、高水平的學術信息資料,被譽為“中華學術的窗口”。至1965年,期刊總數(shù)達到790多種。這之后的十幾年,文化事業(yè)有所停滯。1978年以后,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的思想、文化、學術界從此迎來了真正的“學術春天”。1980年,代表了國內(nèi)社會科學研究最高水準的《中國社會科學》雜志正式出版發(fā)行,由此引發(fā)了大批的學術期刊或復刊、或創(chuàng)刊。據(jù)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介紹,2012年版共涉及期刊14400余種,其中學術期刊6000多種,[1]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4700多種。[2]
目前,我國的期刊出版發(fā)行種數(shù)和論文發(fā)表總量世界數(shù)一數(shù)二。據(jù)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1年底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10年美國發(fā)表SCI論文39.01萬篇,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國發(fā)表SCI論文14.84萬篇(含港澳地區(qū)),排在第二位;[3]另據(jù)人人網(wǎng)2011年11月23日報告,近十年(2000-2010)中國社會科學領域論文數(shù)6,986篇排名在第9位、論文的總被引次數(shù)25,220次排名在第9位、篇均被引次數(shù)3.61未進前20名(第51位)[4];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機構(gòu)統(tǒng)計,每年收到的中國投稿量為3000多篇,是來自英、法、德三國的投稿量的總和,稿源外流現(xiàn)象可見一斑;[3]目前中國大陸期刊只有127種自然科學期刊被SCI收錄,1種社會科學期刊被SSCI收錄。[5]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的期刊事業(yè)尤其是學術期刊水平與世界大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國學術期刊如此尷尬的局面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中國學術期刊的“亂象”吧。
一是學術期刊“妖魔化” 曾經(jīng)讀到過江飛博士的文章《不要妖魔化學術期刊》,[6]其為學術期刊解脫之情,拳心可鑒。然而,反觀當前中國的學術期刊現(xiàn)狀,筆者倒是覺得“妖魔化學術期刊”不假,若“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之類,鬧得整個學術界是“著者畏聞核心論,編者懼見來源刊”。如果說這是學術期刊“被妖魔化”了,那么,學術期刊自身的“妖魔化”現(xiàn)象似乎更能照見“學術期刊”的實際狀況。君不見,也就十幾年前吧,一本學術期刊,一百個左右的版面,一二十篇文章;有季刊、有雙月刊,月刊都不是很多。一冊在手,雅致大方、賞心悅目?,F(xiàn)在你看看,有的“學術期刊”動輒二三百頁,一兩百篇文章;而且,原是季刊的,改成了雙月刊;原為雙月刊的,改成了月刊;原是月刊的,改成了半月刊,繼而還改成了旬刊。有一份近百年歷史的“學術期刊”,一個月下來就是三大本,六、七百個頁碼,數(shù)百篇“論文”,不要說是研讀,就是看上一眼,也會讓你“膽戰(zhàn)心驚”!這還是“學術期刊”嗎?就是出版書籍也不是這么印的吧?。渴菍W術期刊自己“妖魔化”了自己,變得讓人們都不敢認了!
二是學術期刊“單位化” 我們當下的學術期刊都有一個自己的“單位身份”,機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依照級別,可以擁有一份學術期刊,有的就直接標為“機關刊物”,刊載的文章基本上也來自本單位、本部門。若要用一些別的部門稿件,那是要被稱之為“外稿”的。隨便翻開一本學術期刊,先看一下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然后再看刊載的文章,十之六七是本單位人員的稿件,加上領導、名家,剩下的有十之一二“外稿”就很不錯了;近年好像搞了一個什么“名刊工程”,由國家有關部門拿出不菲的經(jīng)費,資助一些學術刊物,如獲資助,每年可以拿到四十萬元經(jīng)費;剛剛試行不久,很快就有一些學術期刊拿出專門的版面,設立“某某基金”專欄。一旦本單位有人獲得基金課題,同時就會收到本單位期刊編輯部的約稿函:“若有階段性研究成果,請投本刊”。諸如此類,對于這種單位的學術期刊來說,顯然是“錦上添花”;而相對于沒有這些待遇的學術期刊來說,就無異是“雪上加霜”。如果再聯(lián)系到目前各種各樣的“學術評價”,那更是“火上澆油”了!
三是學術期刊“評價化” 學術期刊的本身定位,應該是某一科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進行研究后,發(fā)表研究成果的定期或不定期連續(xù)出版物。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先是,199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推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二十年來已經(jīng)出到了第六版,雖然一再強調(diào)其主要目的:一是圖書情報界研究“文獻計量"的專門方法;二是為圖書館訂購館藏期刊提供參考;三是為讀者查找、閱讀期刊文獻提供便利。后來由于科研管理、專家評審、報紙刊物的評價需要,學術期刊成了這些學術評價的依據(jù)。經(jīng)過研究生畢業(yè)需要發(fā)表核心期刊論文,專業(yè)技術人員職稱評聘需要核心期刊論文,再到各級各類科研評獎,基金課題申報、立項、結(jié)題需要核心期刊論文的“推波助瀾”,把“核心期刊”推上了風口浪尖;進入21世紀,教育部投入3000萬元資金,“研發(fā)”出了《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短短十幾年間,“核心期刊”、“來源期刊”已成考評指標體系的一統(tǒng)天下之勢,成為評判學術期刊辦刊質(zhì)量的準繩、研究者學術水平的權(quán)威、部門考核的指揮棒、專家評審的取向依據(jù)。如此“評價”,成了“學術期刊”的不能承受之重。
四是學術期刊“商業(yè)化” 這是當前學界詬病最多的“偽命題”,參雜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和人為因素。本來,學術期刊一般都有自己的“單位身份”,編審人員不用擔心自己的工作和薪水。不成想自1997年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率先推出研究生畢業(yè)需要發(fā)表核心期刊論文,一時間全國有研究生的高等院校競相效仿,紛紛祭起了發(fā)表核心論文的大纛,核心期刊論文就成了研究生畢業(yè)的首要“通道”。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2年,我國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9.0萬人,在學研究生172.0萬人,畢業(yè)生48.6萬人。[7]以每個研究生每年發(fā)表1篇學術論文計算,現(xiàn)有的學術刊物專門用來發(fā)表學生的論文都不夠。加上全國數(shù)以千萬計的專業(yè)技術人員職稱評聘也都需要核心期刊論文,核心的學術期刊熱度可想而知。于是各種“拉關系、走后門、買版面”的學術不正之風遂成不可阻擋之勢;各式的“論文掮客”論文代寫、論文代發(fā)粉墨登場;各樣的無良“刊物”及“編輯”人等紛紛伸出“撈錢”黑手,核心的學術期刊動輒每版千元、每篇萬元。新民謠有云:“板凳只坐一時冷,文章買上核心刊”,硬生生把一個好端端的學術殿堂,搞成了烏煙瘴氣的“超級市場”。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最先“發(fā)跡”的核心期刊《商場現(xiàn)代化》在盤滿缽滿之后,成了最先被取締的“不法期刊”。
明確了學術期刊的源流及其身世遭遇,學界應該冷靜下來,不要過多的責怪“學術期刊”的亂象或“過錯”,還是讓我們實事求是、設身處地的為“學術期刊”尋求一些解困之方!筆者認為,學術期刊要名至實歸,應從以下方面入手,讓學術期刊回歸自身的本真地位。
一是學術期刊標準化 早在1994年和1995年,我國就相繼出臺過《科技期刊質(zhì)量要求及其評估標準》和《社會科學期刊質(zhì)量標準及質(zhì)量評估辦法》,分別從政治標準、業(yè)務標準、編輯標準、出版標準四個方面為科技五大類、社科七大類期刊進行了規(guī)范。近二十年過去,以目前期刊界的混亂狀況,估計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知道還有這兩部法規(guī)了。其中的一個最直接、最直觀也最模糊的關鍵詞“高水平學術論文”,是沒有可供操作的具體界定的,或恐為此后“學術論文”的泛濫埋下了伏筆。我們有必要在原基礎上結(jié)合新的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尤其是對關鍵詞“高水平學術論文”的界定,可以考慮引進“學科性論文、學理性論文、學問性論文”[8]的概念,讓期刊編輯者有個標準,讓刊物的讀、作者也有個準繩。
二是學術期刊專業(yè)化 在當今各種媒體信息化、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隨之而來的還有企業(yè)化、市場化的時代,學術期刊要想謀得自身的生存、立足、發(fā)展之境,那種“一冊在手,無所不包”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是沒有出路的。我們學人可以稍微回顧一下幾年前的研學經(jīng)歷,那時專業(yè)人員的工資中都有一份“書報費”,一二份報紙,三五種期刊,是當時學人家中的“一道風景”。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多了,但那份訂報紙、買雜志的雅致反而不再了,何也?可以想見,我買一本學術期刊,其中能有一二篇自己專業(yè)的或喜歡的就非常幸運了。我們這些“以書為業(yè)”的尚且如此,更遑論那些社會讀者了。辦出自己的專業(yè)特色,爭取業(yè)內(nèi)外的潛在讀者,服務那些虔誠的專業(yè)作者,學術期刊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纯茨欠輿]有多少人知道的《細胞研究》,這份代表了“中國制造”高影響因子學術期刊的出現(xiàn),會對當前國內(nèi)學術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嗎?我國作為論文產(chǎn)量大國,在缺少國內(nèi)頂級學術期刊支撐的情況下,有著怎樣的學術生態(tài)?[9]應該引起學術界的反思與警醒。
三是審稿編委專家化 學術期刊既是科學研究成果展示的平臺,同時也是專家學者的匯聚之所,因為每一種學術期刊都會有一個由本單位最有成就、最有名望的專家學者組成的編輯委員會。這些編委有名份、有權(quán)力,當然也有義務,保證刊物的正常運轉(zhuǎn)。僅此還不夠,學術期刊要辦出水平、辦出質(zhì)量,除了本編輯部的編委成員以外,還應該建立一個審稿專家?guī)?,一旦收到好的或重要一點的稿件,隨時通過“專家?guī)臁边x取專家外審。這樣,不僅杜絕了關系稿、人情稿,而且在稿件質(zhì)量上也有了專業(yè)保證。在這方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專家評審制”確實做出了表率,應該在各種學術期刊編委會推廣。
四是期刊編輯學者化 期刊編輯學者化的命題在業(yè)界已研討多年,許多較有成就的學術期刊確實也是率先垂范。學術編輯要注重編輯學研究,對某一學科有所深造,關注學術動態(tài),廣泛涉獵有關專業(yè)學術期刊的論文發(fā)表情況,了解熟悉學科前沿的重點和熱點問題;提倡常練筆,常寫文章,提高科研水平。畢竟,學術期刊編輯不是簡單的糾正錯別字的“排字工”;編輯用學者化的目標要求自己、激勵自己,也有助于杜絕低劣的論文,多出精品。因為編輯的學識水平?jīng)Q定著學術期刊的質(zhì)量。實踐證明,一個不搞科研,不會寫作的編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編輯,更談不上實現(xiàn)學者化了。[10]
在學術期刊亂象叢生的今天,學術期刊編輯又多了一項工作——“學術打假”!就是在眾多的來搞中將那些“學術不端”的稿件甄別出來,剔除出去。所幸現(xiàn)在有了“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可以一試即知,重復率超過一定比例,即刻淘汰。這樣做編輯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是同為“學者”的編、作雙方,編輯能夠從中讀出作者善意的或者不知情的過多引用,造成了重復率過高,你就可以嚴正指出,善意指正,說不定還可以沙里淘金,從中“淘出寶來”的,這就需要看編輯的“學者”功夫了。
五是摘要寫法多樣化 學術期刊的論文摘要,是對發(fā)表的論文的簡潔陳述。一篇6000字左右的論文,摘要字數(shù)不要超過論文字數(shù)的5%,一般二三百字為好。摘要的主要功能是便于讀者不用閱讀全文即能獲得必要信息;同時也方便二次文獻收錄,擴大文獻交流。
摘要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第三人稱寫法,即綜合概括法,類似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種是第二人稱寫法,以編、作雙方交流對話的形式,類似于“編者按語”。還有一種寫法,那就是第一人稱寫法,由作者旗幟鮮明的闡述論文的構(gòu)思、緣起、研究過程、結(jié)論,類似于畢業(yè)論文的“開題報告”。這種寫法現(xiàn)在基本上被學術期刊編輯們排除殆盡。在“學術評價”無處不在的今天,被評價的主體對象——論文和作者反而被排除在“評價”之外,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其實,在“學術評價”上,論文和作者最有發(fā)言權(quán),可是他們卻沒有機會參與評議,怎么辦呢?——讓作者以“摘要”的形式講述他的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怎么想的、怎么寫的、解決了什么問題、取得了什么結(jié)論?是學科性論文、學理性論文、學問性論文?這會比任何評審專家都更清楚,可以為學術論文評審、學術期刊評價提供不二法門。
六是評獎方式分類化 新聞領域的評獎方式可供學術期刊借鑒的就是“分類設獎”,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性評獎。新聞、廣播、電視,通訊、播音、主持等等分門別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學術期刊也一樣,每年定時將刊物發(fā)表的學科性論文、學理性論文、學問性論文進行分類,由期刊編輯部選送,地方主管部門推薦,直至參加全國競評。這樣評選的結(jié)果,排除了“核心期刊”、“來源期刊”的影響,能夠做到準確、及時、公正、理性。事實上,“核心期刊”也好、“來源期刊”也罷,它們在研制的時候,用的至少都是兩、三年前的數(shù)據(jù),等到它們“出籠”,時光早已飛逝了幾個年輪。這種連小孩子都不敢相信的說得好聽叫“前人栽樹后人乘蔭”的把戲,“學者們”卻樂此不疲,豈非咄咄怪事?
七是獎勵機制對象化 獎項評選出來了,怎么獎勵呢?這又可以借鑒體育運動的獎勵辦法。競技體育獎勵的對象是運動員,教練員也會獲得相同份額的獎勵。我們可以“依葫蘆畫瓢”,在對論文、作者進行獎勵的同時,也對編輯部、責任編輯進行相同份額的獎勵。世界最高水平的體育競賽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一般設有大項25個左右,現(xiàn)時的一級學科恰好也是這個數(shù)。體育競賽中還有專項的世界杯賽、洲際賽、全國運動會、全省運動會等;學術期刊同樣也有國際性的、專業(yè)性的、全國性的、全省性的。各級各類的競賽獎項、名次、獎金額度也都有不同的層級。這樣一來,就完全沒有“核心期刊”、“來源期刊”什么事了,它們正好也可以回歸“文獻檢索工具”的本位。而且,這種對象明確、獎項具體、效果實惠的獎勵機制,對編、作各方的積極性都將獲得空前的提升。聯(lián)系到國家有關部門拿出40萬元經(jīng)費資助一份學術刊物的舉措,真是讓人匪夷所思。我們都聽說過報紙、電視臺的記者、編輯、文章、節(jié)目獲獎的,但沒聽說過還有報紙、電視臺獲獎的事情。希望這種“舉措”能夠盡快得到糾正。
[1]仲偉民.中國學術期刊現(xiàn)狀談[N].中華讀書報,2011-05-18(14).
[2]錢煒.一本雜志和它倡導的科學[J].中國新聞周刊,2012,(19):68~69.
[3]張賀.學術期刊大國的尷尬與夢想[N].人民日報,2012-03-02(6).
[4]近十年社會科學領域論文發(fā)表前20名國家與地區(qū)排名:2000-2010年[EB/OL].http://page.renren.com/601048261/note/781473808.
[5]陳磊.我國數(shù)百種科技期刊已具有相當?shù)膰H影響力[N].科技日報,2012-12-27(4).
[6]江飛.不要妖魔化學術期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2-01(A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N].人民日報,2013-02-23(5).
[8]余和生.為“學術論文”正名[EB/OL].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wǎng),2013-02-22.
[9]李天舒.《細胞研究》的成功提示了什么[N].健康報,2012-12-11(1).
[10]張玉華.學術期刊編輯實現(xiàn)學者化之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