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旋
我是一個長期在公開課上摸爬滾打的人,為了讓學生在公開課上獲得異乎尋常的課堂享受,也為了滿足聽課者的某種心理期待,我特別注重通過一些與眾不同的方式打造公開課亮點。其中,“微寫作”是我經(jīng)常運用的教學手段之一。
語文教師應該有寫作這一看家本領(lǐng),因為語文教師的職業(yè)水準天然地跟寫作水平緊密相連。不會寫作、沒有寫作實踐和寫作示范的語文教師很難算得上是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這樣的教師說得再好,講得再棒,也難免給人一種“光說不練假把式”的嫌疑。
語文課是語言的課,語言課有兩個根本點:一是品味語言,二是運用語言。而閱讀課上的微寫作活動就是語言品味和運用的最佳實踐。課標在“寫作教學實施建議”部分也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jié)合,相互促進。”所以,閱讀課進行寫作訓練既是用語文的方式學習語文,也是閱讀課堂應有之意。
閱讀課上的微寫作活動與作文課的寫作活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種由閱讀活動自然生發(fā)出來的微型寫作訓練活動。它有現(xiàn)成的范本或素材可供模仿和使用,開展起來更便捷,更輕松,更有可操作性和規(guī)范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因而也更容易取得好的閱讀和寫作效果。
一、“微寫作”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基于語言,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閱讀課必須進行相應的語言訓練。語言訓練的方式有很多,聽、說、讀、寫一樣都不能少。但是,語文課程“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讀和寫是兩種最重要的“語文實踐”,不可偏廢,但是很多課堂“聽”“說”紛紜,“讀”“寫”不足,尤其是有意識地“寫”的訓練更是微乎其微。這樣的課堂對語言的訓練很多時候就只停留在“知道了”而不是“會用了”的膚淺層面,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我在梁實秋的《下棋》一課上,特地設(shè)計了一個續(xù)寫環(huán)節(jié),并以身示范,收到了良好的語言教學效果,獲得大市級賽課一等獎。
師:文中有一部分文字寫了“下棋相爭眾生相”,很是高妙,大家找找看是哪幾句。
生(找讀):下棋不能無爭,爭的范圍有大有小,有斤斤計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節(jié)而眼觀全局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斗者,有各自為戰(zhàn)而旗鼓相當者,有趕盡殺絕一步不讓者,有好勇斗狠同歸于盡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誚罵者……
師:誰能分析一下這段文字妙在何處?
生:用排比的手法,通過7個“有”字句,寫出了下棋時你爭我斗的種種趣相,又通過這些眾生相生動地表現(xiàn)出各自的性格特點,表現(xiàn)作者突出的觀察能力和精彩的表達能力。
師:光學不用如飛鳥過空,雖經(jīng)過而無痕,留不下印記。老師不揣淺陋,續(xù)了幾句,換一種方式賞析一下,大家有沒有興趣聽一聽?
生(鼓掌):有。
師(示范):下棋不能無爭,爭的范圍有大有小,有你死我活斗智斗勇者,有爾虞我詐不擇手段者;有運籌帷幄演兵布陣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吳者;有駕輕就熟運斤如風者,有磕磕絆絆走走停停者;有雄韜偉略驚心動魄者,有瞻前顧后步步為營者;有寵辱不驚神態(tài)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內(nèi)衣錦還鄉(xiāng)者,有四面楚歌烏江自刎者;有一枰既畢情歡意悅者,有胸懷塊壘懊惱不已者;有戚戚于失,汲汲于得者,有得失勝負平常事,盡歡盡興而已者。
生(鼓掌):好!
師:同學們?nèi)粲X得老師這種賞析方法可取,請用這種方式寫一寫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隊相,理發(fā)相,謙讓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魚相,等等。這些蕓蕓眾生相,梁秋實在他的“雅舍”系列小品中都曾細細地描寫過,大家不妨跟他比試比試。
語言水平的提高,靠學得更靠習得。用習得的方式學習語言就需要直接接觸大量的語言實例,而不只是瑣碎空洞的講解和分析。我通過微寫作示范,讓學生感性接觸語言實例,消除寫作的神圣感和畏懼感,樂于拿筆表達,極好地提高了他們的語言水平,這比只有“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請說說它的含義和作用”等等純粹的散點賞析效果要好得多。
二、“微寫作”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領(lǐng)悟文章的內(nèi)容和寫法
我的閱讀課上的微寫作活動不僅僅停留在一般的美詞美句美段等淺層次的仿寫續(xù)寫層面上,還常常在文章的重要情節(jié)處、主要人物的重要活動處展開,這就要求師生在大膽合理的想象和熟練準確地把握原文已有信息兩方面緊密配合。
《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中老畫家貝爾曼為了鼓勵貧病交加的年輕畫家瓊珊頑強地活下去,于風雨之夜掙扎著往墻上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能夠支撐瓊珊生命的常春藤葉,并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但小說中,這一重要情節(jié)是在結(jié)尾處通過蘇艾的口側(cè)面交代的,這種“歐·亨利式”的結(jié)尾給課堂留下了微寫作的空間,于是我安排了如下活動:
師:這樣一個有點不大討人喜歡的失意的老畫家,竟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為一個即將消逝的年輕生命畫了一枚挽救生命的葉子。我想請大家還原主人公這一偉大時刻,即想象并描寫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時的情景,可以嗎?
(生寫作,之后交流展示作品。略)
師展示自己的微寫作示范作品:
蘇艾畫板上的那個隱居的礦工已初具形貌: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一件單薄的藍色舊襯衫……可這位暴躁的小老頭,心思根本不在自己的模特工作上,他眼睛不時地盯向窗外那幢松動、殘缺的磚墻上的那片搖搖欲墜的葉子。
“天哪,可惡的風,可惡的雪,可惡的……”透過窗戶,在瑩瑩的雪光下,貝爾曼發(fā)現(xiàn),那枚孤獨的葉子終于熬不住了,從20英尺高的藤枝上悠悠地往下飄,往下飄,一直落入墻角的泥土中……
凌晨4點,蘇艾停止了工作。老貝爾曼拖著疲倦的身體挪回到自己的房間。
“怎么辦?怎么辦???可憐的瓊珊小姐——這個傻子,等看到最后一枚藤葉掉落后就會死的。可是,天啊,天馬上就要亮起來啦!”endprint
貝爾曼像被煙袋鍋子燙傷的老穿山甲,這兒鉆鉆,那兒蹭蹭,手足無措。
“我這個沒用的老畫家……”
“老畫家!啊哈,上帝啊,有了!”
畫筆!調(diào)色板!綠顏料!黃顏料!燈籠!老天啊,還得有一把長梯子!
北風怒號,雨點夾著雪粒,不停地敲打在順著梯子艱難地往上爬著的老貝爾曼身上。
“該死,怎么忘了把杜松子酒帶來了呢?60多歲的老家伙真的是沒用啦,竟然凍得要爬不動了!天哪,耍了40年畫筆的要畫一幅杰作的老畫家現(xiàn)在竟然要爬到墻上畫一枚可憐巴巴的葉子……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杰作,那么孩子們,我們就可以離開這個骯臟齷齪的鬼地方啦?!?/p>
“葉子”終于又“長”到了藤條上,而且再也不會凋落了!靠近葉柄的地方是深綠的顏色,鋸齒形的邊緣是枯敗的黃色。它傲然地掛在離開地面20英尺高的一根藤枝上!簡直跟真的一模一樣!
可這時老貝爾曼身子熱一陣冷一陣,他試圖從梯子上爬下來,但是,隨著一聲“阿嚏”,貝爾曼腳下打滑,直直地從梯子上摔落下來,就像先前的那枚常春藤葉,鬼影一般,悠悠地,悠悠地往下飄,往下飄,一直飄入墻角的泥水中……長梯慢慢地歪向一旁,畫筆、調(diào)色板、綠顏料、黃顏料,還有那只燃著火的燈籠,凌亂地散落一地……
這是一次充滿想象又緊扣文本的微寫作活動。微寫作片段中的主要信息均來自前后文,但呈現(xiàn)得更為直接和集中,重要情節(jié)的正面展示更為具體細致,人物形象與原文完全一致但更為明晰豐滿也更具感染力,若不是諳熟前后文內(nèi)容,是很難成功補寫的。當然,通過正面直接描寫和原文側(cè)面間接介紹的比較,學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歐·亨利式”結(jié)尾這一側(cè)面描寫的含蓄高妙之處。
三、微寫作活動能為學生再次閱讀文本留下無窮玄想
沒有哪一節(jié)公開課可以窮盡一個文本所具有的全部內(nèi)涵,好的公開課應該在課堂學習結(jié)束之后還能給學生再讀課文留下無窮玄想。
《親愛的爸爸媽媽》是聶華苓參加南斯拉夫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大屠殺紀念活動寫下的一篇記敘性散文。課文以被殘殺的孩子的撕心裂肺的最后一聲哀號為題,凸現(xiàn)了德國法西斯的兇殘,表達了作者和一切善良人們的“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zhàn)爭和屠殺了”的共同心聲。
文章有幾次間隔較遠的有關(guān)南京大屠殺以及一位日本作家為這場屠殺開脫罪責的文字,極容易淹沒在克拉庫耶伐次大屠殺紀念文字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對南京大屠殺及一切戰(zhàn)爭的正確認識才是作者寫作本文的良苦用心。因此,我在這堂課結(jié)束時設(shè)計一個微寫作活動,希望能引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的回想和思考。
師:我一開始不明白,作者在寫克拉庫耶伐次悼念活動,為什么老是提起南京大屠殺?,F(xiàn)在看來,這是在表達對現(xiàn)實的深沉憂慮吧——對戰(zhàn)爭屈辱的遺忘,對犯下的罪行的狡辯和推責。這樣對待歷史,我擔心,殺人者還會殺人,因為他們不知道那是罪惡;被殺者還會被殺,因為他們不知道曾經(jīng)的屈辱。銘記歷史悲劇,認清歷史教訓,才能避免悲劇重演啊!
現(xiàn)在,讓我們拿起筆,對那些對歷史還沒有清醒認識,對現(xiàn)實還沒有足夠警惕的人說幾句話吧。
(生自由寫作并發(fā)言)
師示范朗誦自創(chuàng)詩歌:
作家啊,人類的良知/睜開眼睛好好看看/看看94年的盧旺達/100天又殺了100萬/看看巴以沖突/數(shù)十年流血不斷/看看9·11留下的一片廢墟/看看民不聊生、流離失所的阿富汗/看看達爾富爾槍聲又起/看看靖國神社內(nèi)陰魂不散//世界啊/到底什么時候能夠鑄劍為犁/讓戰(zhàn)爭成為孩子們永遠搞不明白的歷史疑難:/老師,你說說/到底什么是戰(zhàn)爭/什么是戰(zhàn)亂//真希望/老師的眼睛里貯滿幸福:/孩子們,那是遠古的遺存/是永遠不會孵化的恐龍蛋//世界啊/什么時候/迎接“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呼喊的/不再是滅絕人性的槍聲/而只有父母親充滿愛意的笑臉//世間永遠不要再有戰(zhàn)爭和屠殺了啊
通過這一微寫作活動,學生對戰(zhàn)爭的歷史和復雜的現(xiàn)實有了更深沉的思考,并產(chǎn)生再次回讀課文的強烈期待。這種詩化的充滿深情的敘述和呼告顯然比一般的說教性總結(jié)更容易達成教學目標,產(chǎn)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師示范寫作缺席的微寫作活動不是真正的微寫作活動
教師參與寫作示范不是炫耀,不是賣弄,相反,只把寫作任務布置給學生,自己僅做一個冷漠的旁觀者、高高在上的評判者,或者是可有可無的欣賞者,都是遠遠不夠的。教師的課堂組織引導作用應該天然地體現(xiàn)在寫作示范引領(lǐng)上,教師缺席微寫作活動是一種偷懶的表現(xiàn),會嚴重削弱教學效果。
下面是2009年青海省西寧市中學教師基本功大賽(初中組)一等獎課例《古詩苑漫步》的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自己動手學寫詩”。由于教師寫作示范的缺席,筆者認為,這堂課留下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師:……下面拿起筆,仿古詩詞寫一寫,體會一下詩人的苦與樂,與先賢進行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寫好后小組賞析。
(學生分成小組試寫古詩。)
生1:《夜雨寄友》
秋風秋雨漲秋池,飄零浮萍第幾枝。
別后音容兩茫茫,來去匆匆總不知。
……
師:非常好,這是今天的成果,雖然大家的詩多有缺點,但要堅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只要大家堅持去寫,說不定我們當中真會產(chǎn)生優(yōu)秀的詩人。
這是一節(jié)在課堂教學結(jié)尾留下深深遺憾的公開課。首先,作為教學目標,“仿古詩詞”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一個過分的要求,就像文言文創(chuàng)作不是文言文學習應有的教學目標一樣,仿寫古詩詞本不是詩詞學習應有的任務;其次,學生的創(chuàng)作成果顯然還是稚嫩的,除了形式上有古詩的樣子外,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趯W生寫作存在上述嚴重問題,教師不作評價、不給學生以寫作示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總之,我的上述每一次微寫作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給聽課師生留下深刻印象,這也成了我的公開課的保留環(huán)節(jié),常用常新。
(江蘇省睢寧縣凌城中學;221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