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曼
【摘 要】中學地理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有它極為獨特的一面,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替代的。據此,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中學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務。
【關鍵詞】高中地理 素質教育 教師地位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47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業(yè)務素質與品德修養(yǎng),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fā)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在教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把培養(yǎng)學生克服自身弱點,樹立戰(zhàn)勝困難、不自暴自棄、養(yǎng)成堅強性格作為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貫穿在每節(jié)課乃至全部教學過程之中。而相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學目的實現的必要手段。
一、理解素質教育要求
素質教育是依據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體和主動性精神,注重開發(fā)發(fā)展?jié)撃?,注重形成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質教育,得到教師們的普遍認同。并在教學中進行有關素質教育的實踐工作,由于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得不夠,所以對素質教育的內涵認識不深、理解不夠,使得素質教育難以落實。加之某些教師頭腦中固有的地理學科為次要學科的觀念的影響,使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師理解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多活動、多回答問題,有生硬地安排許多無意義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學工具。這些所謂的培養(yǎng)學生能力、強化素質教育的一些做法,結果是事與愿違,使本來簡單的教學復雜化,輕松的學習沉重化,既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又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了解我國的教育方針、政策,了解現代教育理論,了解國際國內最新的教育動向,在豐富的教育理論指導下,盡早適應當代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首先要提高教師素質
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完成的,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又是通過每位教師具體的教學工作來實現的,因此教師素質的提高勢在必行。
首先,是德育素質的提高。教育過程是教書育人的過程,要達到這一目的,不僅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極強的業(yè)務能力,還需要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皩W高為師,身正是范”,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有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尊重并關心學生,以其人格魅力從正面為學生樹立榜樣。
其次,是業(yè)務素質的提高。知識的傳授靠教師較強的教學基本功來完成。在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教師業(yè)務水平較低,課堂教學平淡乏味,使課上得死氣沉沉,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板書、板圖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應變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才能勝任現代的教育工作。
最后,是心理素質的提高。心理素質對于人的一生中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教師的心理素質不但影響教學效果,同時也影響學生心理的發(fā)展。因此,一名優(yōu)秀的地理教師要具有輕松愉快的心境、豁達開朗的心胸、振奮昂揚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這些對于學生方面的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確立素質教育觀念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形成的相關教育現象、對學生主體以及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教師的教育觀念要隨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教師要以人為本,人是各具個性的,正是豐富多彩的人構成了生動活潑的社會,因此只有關注人、信任人,才可以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出辦法來影響和改變人。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開放”與“封閉”“創(chuàng)新”與“保守”,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策略。
地理教師與其他各學科教師一樣,首先應樹立新時期的地理教育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思考的時間。不僅要傳授有關的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及與當今社會聯(lián)系比較密切的環(huán)境意識教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教育。
四、結合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學科,地理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及人類生存的所有環(huán)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在改變,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也在改變,從而決定了教材內容要不斷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編寫滯后于教學改革,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求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改變原有的教材觀念,突出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主的教學內容,根據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需要可以適當調整教材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改變傳統(tǒng)的以記憶經驗結論為主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積極探究事物形成過程及成因的習慣。另外我們可以嘗試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編制靈活多樣的電視教材、網絡教材、多媒體教材,作為現行各種教材的補充。因此,教師應重新認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轉變教學方式
融入素質教育在新時期,人們轉變了教育觀念,樹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也有了更新,如果還采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勢必與時代的發(fā)展不相協(xié)調,傳統(tǒng)教學中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個性品質的發(fā)展,“啟發(fā)式”教學已被廣大教師接受并應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也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而計算機的使用,可以使文、圖、聲并茂,使得各種教育信息更加生動、直觀。地理學科區(qū)域性、空間性比較強,用文字有時很難表達,多媒體教育技術的使用,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學生在現代電教育技術營造的環(huán)境中學習,各種感官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思維活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國民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全方位、長期的過程,而學校教育是主要的途徑,教師是主要的實施者。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具有傳播知識、信息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雙重責任,地理教師必須肩負重任,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孫家鎮(zhèn).地理學科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0年Z1期.
[2]李曉莉,單德娟.談中學地理學科的素質教育[J].教育探索.200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