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煒
(西安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49)
“二馮”指明末清初虞山的兩位重要詩人:馮舒和馮班。馮舒(1593-1649),字己蒼,號默庵,長馮班九歲。馮班(1602-1671),字定遠,號鈍吟老人,少為諸生,與舒齊名。 “二馮”之學涉獵經(jīng)史、廣博汲古,尤擅長詩學。自錢謙益之后,其在清初新環(huán)境、新詩風的浸潤下,將所學所感“杼軸于性情”而形諸言表,將虞山詩學推進至一個新的階段。
關于“二馮”詩學的研究,學界多作整體性關注。就“二馮”詩學之差異性而言,自清初以來,能持客觀評析者為數(shù)不多。其中,較早地對“二馮”詩學之異同做出準確概括的是馮武。馮武,字竇山,號簡緣,乃馮班從子。康熙四十三年(1704),他在新刻《二馮先生評點〈才調(diào)集〉》之凡例中云:
兩先生所好同,所學同,所窮年矻矻丹黃兩豪丕省去手亦同。而其論詩法則微有不合處:默庵得詩法于清江范德機,有《詩學禁臠》一編,立十五格以教人,謂起聯(lián)必用破,頷聯(lián)則承,腹聯(lián)則轉(zhuǎn),落句則或緊結(jié)或遠結(jié);鈍吟謂詩意必顧題,固為吃緊,然高妙處正在脫盡起承轉(zhuǎn)合,但看韋君所取,何嘗拘拘成法?圓熟極則自然變化無窮爾。①
馮武為“二馮”后人,“自少稟承家學,善書工詩”②,深受馮班治學之熏染。其對先輩詩學脈絡之體察,理應可信。詳觀此段引語,不難見出馮武對“二馮”詩學異同的精細把握。如從同處著眼,“兩先生所好同”,即論詩“皆以晚唐為宗”[1]986;“所學同”,指同為馮氏一家之學:“默庵、鈍吟兩公,承嗣宗之家學,讀書稽古,貫穿百家”③;“所窮年矻矻丹黃兩豪丕省去手亦同”,可見二人治學之精、用力之勤,大致相埒。馮武所云“二馮”詩學之共同點甚為精切,后人的闡發(fā)均是由此三點推演開去的。然馮武不僅明其所同,也辨析其異。他認為,“二馮”之差異表現(xiàn)為“論詩法則微有不合處”。對此“不合處”,馮武說明道:馮舒得詩法于清江范德機,頗重起承轉(zhuǎn)合之法,論詩注意聯(lián)、句之間的各種關系;相比之下,馮班則顯得較為超脫,意在化去定法而尋求變化,旨在脫去聯(lián)句之法的板滯,故而在詩法問題上顯得靈活一些。
就馮武的分析而言,其中關于“二馮”詩學相同之處的概括已被大多數(shù)論者所認同,當今學者的闡釋大體不出其右。至于其針對“二馮”差異的闡述,似乎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如在乾隆時,浙人杭世駿所撰《榕城詩話》云:
德清戚進士弢言,每為二馮左袒。予跋其《才調(diào)集》點本后云:固哉!馮叟之言詩也。承轉(zhuǎn)開合,提唱不已,乃村夫子長技。緣情綺靡,寧或在斯?古人容有細心,通才必不當為此迂論,右西昆而黜西江。夫西昆沿于晚唐,西江盛于南宋,今將禁晉魏之不為齊梁,禁齊梁之不為開元、大歷,此必不得之數(shù)。風會流轉(zhuǎn),人聲因之,合三千年之人為一朝之詩,有是乎?二馮可謂能持詩之正,未可謂遂盡其變者也。④
在這里,杭世駿仍是將“二馮”視為一個批評的整體來進行評論的,而并未談及兩者之間的差異。馮武所持有的馮舒重“起承轉(zhuǎn)合”的說法,卻被杭氏一并推及到馮班身上,至于馮武所言關于馮班追求變化的一面卻只字未提。杭氏的這段評論似乎給馮武的辨證蒙上了一層迷霧。后來,清人在編撰《四庫全書》時,又直接援引杭氏之說法,以官方的形式對該問題下了一個定論:
杭世駿《榕城詩話》亦曰:“戚進士弢言,德清人,每為二馮左袒。予跋其《才調(diào)集》點本后曰:固哉馮叟之言詩也。承轉(zhuǎn)開合,提唱不已,乃村夫子長技。緣情綺靡,寧或在斯,古人容有細心,通才必不當為此迂論。右西昆而黜西江。夫西昆沿于晚唐,西江盛于南宋。今將禁晉、宋之不為齊、梁,禁齊、梁之不為開元、大歷,此必不得之數(shù)。風會流轉(zhuǎn),人聲因之。合三千年之人為一朝之詩,有是理乎?二馮可謂能持詩之正,未可謂遂盡其變者也”云云。其(杭世駿)論頗當。惟謂承轉(zhuǎn)開合乃村夫子長技,則又主持太過?!稍谝?guī)矩之外,而亦不能出乎規(guī)矩之中。故詩必從承轉(zhuǎn)開合入,而后不為泛駕之馬,久而神明變化,無復承轉(zhuǎn)開合之跡,而承轉(zhuǎn)開合自行乎其間。[1]1041
從引文語氣中可以看出,四庫館臣對杭氏的說法基本上表示贊同。雖然其后尖銳地指出杭氏對于承轉(zhuǎn)開合之法歧視太過,表現(xiàn)出清人所具有的一種寬容通達的態(tài)度,然而在對待“二馮”的問題上,卻又持有共同的傾向——那就是沒有區(qū)分馮舒與馮班在詩學層面的差異——從而致使馮武的辨析變得日益模糊。也正因為如此,便產(chǎn)生了重新辨證的必要。
馮武說:“默庵得詩法于清江范德機,有《詩學禁臠》一編,立十五格以教人,謂起聯(lián)必用破,頷聯(lián)則承,腹聯(lián)則轉(zhuǎn),落句則或緊結(jié)或遠結(jié)。”清江范德機又名范 ,頗有詩名,其與虞集、楊載、揭傒斯并稱元代四大詩人。馮武言其著有《詩學禁臠》一書也有一定根據(jù),但現(xiàn)存此書是否真為范德機所作仍尚存疑慮。⑤雖然如此,馮武說馮舒曾讀過《詩學禁臠》一書還是可信的?!对妼W禁臠》“立十五格以教人”則為確論,今檢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本,分詩格為十五:“頌中有諷格”、“美中有刺格”、“先問后答格”、“感今懷古格”、“一句造意格”、“兩句立意格”、“物外寄意格”、“雅意詠物格”、“一字貫篇格”、“起聯(lián)照應格”、“一意格”、“雄偉不常格”、“想像高唐格”、“撫景寓嘆格”與“專敘己情格”。范氏在所列的每一格之下,均以詩歌一首為例,便于讀者結(jié)合具體作品來詳加體味這些格式的特點。馮武所云范氏“立十五格以教人之意”正是如此。
然縱觀馮舒的詩學材料,卻難以發(fā)現(xiàn)范氏“十五格”的蹤跡,在馮舒對《才調(diào)集》的批語中,也沒有留下 “……格”之類的語句,可見范氏“十五格”之法對馮舒的影響可能是比較小的。但是,《詩學禁臠》中對每格所引之詩的闡述方式,卻能在馮舒那里得到充分的回應。如范氏解“先問后答格”舉唐代皇甫冉《三月三日義興李明府后亭泛舟》⑥:
江南風景復如何?聞道新亭更可過。處處藝蘭春浦綠,萋萋芳草遠山多。
壺觴須就陶彭澤,時俗猶傳晉永和。更使輕橈隨轉(zhuǎn)去,微風落日水增波。
(范氏解道)初聯(lián)上句言江南之煙景,是一篇之主意?!皬腿绾巍?問之之詞,聞道乃 之之詞。次聯(lián)第一句煙景之態(tài),三聯(lián)應第二句,末聯(lián)結(jié)上,歡樂無窮,煙景已晚,有俯仰興懷之寓。
又如其解“感古懷今格”,以張佐《憶游天臺寄道流》為例:
憶昨天臺到赤城,幾朝仙籟耳邊生。云龍出水風聲急,海鶴鳴皋日色清。
石筍半山移步險,桂花當澗拂衣輕。今來盡是人間夢,劉阮茫茫何處行。
(范氏解道)初聯(lián)上句是起下五句之意;下句及次聯(lián)二句三聯(lián)二句形容天臺之景,結(jié)尾上句是“憶”之意,下句指道流而言。
觀此兩例,范氏是采用破聯(lián)析句的方法來詮釋其所立之格,每一格盡可分解成較為具體的聯(lián)與聯(lián)、句與句之間的不同關系。格法體現(xiàn)在句法之中,而句法又標明了某一詩格特色之所在。這種注重詩歌聯(lián)與聯(lián)、句與句關系的分析方法,同樣影響著馮舒。他遂將范氏解詩的這個特點轉(zhuǎn)化為一種講究起承轉(zhuǎn)合的詩法理路。馮舒所評《才調(diào)集》,下語很精要,特別是其對一些長篇古體詩(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分析中,皆能顯現(xiàn)出以起承轉(zhuǎn)合之法來討論詩歌的批評特色。如馮舒評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代書一百韻寄微之》、《江南喜逢蕭九 因話長安舊游戲贈五十韻》,評溫飛卿《過華清宮二十二韻》,再如評元稹《夢游春十七韻》,評許渾《凌高欠臺送韋秀才》等等,均為確證。⑦實際上,僅就馮舒評點的用語而言,如 “……起”、 “……直起”、 “緊接”、 “從……生下”、“……放”、“……轉(zhuǎn)”、“……又轉(zhuǎn)”、“ 結(jié)”、“……結(jié)”、“……緊結(jié)”、“……收得住”等等,就可表現(xiàn)出一種注重句法的論詩傾向。
換個角度講,起承轉(zhuǎn)合雖屬具體的詩法,但就語義層面而言,它也可以表現(xiàn)為文句與詩題之間的某種邏輯關系,這就是馮班所說的“詩意必顧題”。⑧范德機對此頗為注重,在其另一本傳授詩法之書《木天禁語》中,多有所說明。⑨范氏認為,詩句必須應題,即各句如兵卒,詩題則如統(tǒng)帥,理應相互綰合,彼此照應。茲以《木天禁語》之“七言律詩篇法”中“數(shù)字連序”條為例,范氏舉杜甫《中丞弟得除江陵并起居衛(wèi)尚書夫人》為示范:“中丞問俗畫熊頻,愛弟傳書彩 新。遷轉(zhuǎn)九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楚宮月葛送荊門水,白帝云偷碧海春。為報惠連詩莫惜,嗟予斑鬢總?cè)玢y。”從引證之詩來看,范氏所謂“數(shù)字連序”的詩法,無非是要求詩句須處處回應題目,達到數(shù)語“連序”詩題的效果,這種手法有時也可稱作“顧題”或“出題”。試看杜甫這首七律,詩句中“中丞”、“愛弟”、“遷轉(zhuǎn)”、“太夫人”、“荊門水”、“楚宮”、“白帝”之語,無一不照應《中丞弟得除江陵并起居衛(wèi)尚書夫人》的詩題,范氏引此詩之旨意盡在于是。其實,在馮舒對《才調(diào)集》的評點中,有多處評語基本接近范氏的此種思路,這大概表明,馮舒很可能受到了《木天禁語》的影響。茲略舉幾例,如馮舒評錢 《客舍寓懷》(馮舒評語均以小字顯示):
灑灑灘聲晚霽時,客亭風袖半披垂。默云客舍野云行止誰相待,言懷明月襟懷只自知。
無伴偶吟溪上路,默云客舍有花偷笑臘枝前。牽情景物潛惆悵,言懷忽似傷春遠別離。⑦
又如評溫飛卿《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
幾年辛苦與君同,得喪悲歡盡是空。猶喜故人先折桂,默云新及第自憐羈客尚飄蓬。
默云將欲三春月照千山道,十日花開一夜風。知有杏園無路人,馬前惆悵滿枝紅。默云東歸
再如評崔 《春夕旅游》:
水流花謝兩無情,默云春送盡東風過楚城旅游。春夕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jīng)年絕,華發(fā)春移滿鏡生。旅游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如以此三例來對照范氏《木天禁語》中的論詩之法,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雖然馮舒的評點僅有只言片語,但大多數(shù)還是圍繞著“顧題”之詩法而作,無一不是在提醒學詩者注意詩句與詩題之間的關聯(lián)與照應。倘若離開此點,句與句之間的起承轉(zhuǎn)合之關系便失去其詩法的價值和意義。因而,馮武“默庵得詩法于清江范德機”的說法大致不差。
與馮舒相比,馮班對待詩法之態(tài)度要靈活得多。馮武云:“鈍吟謂詩意必顧題,固為吃緊,然高妙處正在脫盡起承轉(zhuǎn)合,但看韋君所取,何嘗拘拘成法?圓熟極則自然變化無窮爾?!瘪T武的意思是,馮班并非主張摒棄詩法,他同樣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須遵守起承轉(zhuǎn)合的基本規(guī)律——“詩意必顧題,固為吃緊”,但是貴在熟練至極而超脫那些死板的創(chuàng)作指南,以形成各人獨特的風格。再以“二馮”評點的《才調(diào)集》為例,馮班的批點與馮舒相比就所不同。一方面,馮班也有論述詩法的評語,用意在詩句的起承轉(zhuǎn)合之間。如其評李廓《長安少年行》十首、溫飛卿《塞寒行》、韋莊《謁巫山廟》等等,均用寥寥數(shù)語點出詩句勾連上下文之作用,但并未如馮舒那樣的重復呆板。另一方面,馮班則試圖超越詩法之束縛,主張于起承轉(zhuǎn)合之外追求一種高妙的境界,但這種境界的到來則是在熟練地掌握詩法之后變化而來的。正是因為如此,馮班對于馮舒過分固守詩法的主張表現(xiàn)出一定的不滿,雖然此點在馮班的文集中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從他評點《才調(diào)集》所持有的“求變”意識中,似乎可以感覺出一些對馮舒的反駁意味。他在《才調(diào)集》之卷首,袒露出自己的主張:
家兄看詩,多言起承轉(zhuǎn)合,此教初學之法。如此書正要脫盡此板法,方見才調(diào)。
他認為,馮舒的那一套說教只適合初學者,“詩有起承轉(zhuǎn)合,訓蒙之法也”,而對于那些已經(jīng)入門尚待精益求精者,則不能仍用起承轉(zhuǎn)合的詩法束縛之,此時則須引導他們“脫盡此板法”,充分表現(xiàn)自身的性情與才調(diào)。在馮班對《才調(diào)集》的評點中,始終貫穿著這一主張。如其評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云:“起承轉(zhuǎn)合,不可不知,卻拘不得,須變化飛動為佳。此二篇勻整之至卻細膩省凈,無疊辭累句、妃紅媲紫之病,長篇忌詞太煩,如此最善?!雹哌@是對卷首之語的回應。倘若檢視馮班全部之評語,其下語之角度與用意似在專為避開以聯(lián)句之法論詩的老套路,重在字句之外的整體效果和審美境界。如他評詩喜用“如畫”、“名篇”、“名作”、“妙極”、“有味”、“宛然”、“蘊藉”、“比興忠厚”、“奇絕”、“甚工”、“古甚”等等,與馮舒那套用語相比,則有超脫于字句之外的意味。不僅如此,馮班在《才調(diào)集》卷末又重申了他的主張:“起承轉(zhuǎn)合,律詩之定法也。然只是初學簡板上事,以此法看《才調(diào)集》,如以尺量天也?!袢顺醪恢恼轮ǎ^詩可作八句讀,或一首取一句,或一句取一二字,互相神圣,豈不可哀?”可以說,馮舒與馮班詩學的差異,在對《才調(diào)集》的評點中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
前文已分析過,馮舒是因受到范德機的影響而拘牽于起承轉(zhuǎn)合之法,那么馮班超脫于詩法而追求變化之主張也自有其淵源。馮班游于牧齋之門,故而在詩學觀念上多受其熏染。⑩錢牧齋論詩極惡格調(diào),主張師法百家而猶有自得,追求變化而摒棄定法。馮班對此領會得非常透徹,其云:“錢牧齋教人作詩,惟要識變。余得此論,自是讀古人詩,更無所疑。讀破萬卷則知變矣”。牧齋求變的詩學精義被馮班所汲取,無論是讀詩還是做詩均須“識變”,此實為導致“二馮”對待詩法之分歧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雖然“二馮”對待詩法之態(tài)度略有不同,但其著眼處都是為了指導當時學人之創(chuàng)作。只不過馮舒偏重“起承轉(zhuǎn)合”的啟蒙之法,而馮班意在指出做詩精進的一種途徑。如將兩者合而觀之,則能顯現(xiàn)出“二馮”詩法層面的某種互補性:使學詩者既有具體的門徑可循,又能洞鑒詩法之外的境界;守法而不至于板滯,超脫卻不墜入空疏??赡苷沁@種相得益彰的效果,才使二馮的批語在百年間一直共存于一部《才調(diào)集》之中,共同發(fā)揮著指導創(chuàng)作的積極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在康熙初期的二十年間,“二馮”評點的《才調(diào)集》遂流行為文人學詩的一種熱門讀物:“近日詩家尚韋 《才調(diào)集》,爭購海虞二馮先生閱本,為學者指南,轉(zhuǎn)相寫,往往以不得致為憾。”由此可以窺見當時“二馮”詩學的盛行!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沿著馮武的路徑對“二馮”詩學差異做出如此一番考證和辨析,絕不在于有意地割裂“二馮”這一被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的詩學整體,實是為了做到求同存異,不因兩者詩學主張的相似性而忽略某些個性的品格。換言之,通過澄清“二馮”詩學的這種差異性,反之又能凸現(xiàn)出“二馮”共同遵循的詩學主張,使我們對“二馮”詩學做出更為全面的把握。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用“二馮”創(chuàng)作的實際去比照其一向所堅持的詩學主張,那么就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而言,馮班與馮舒之詩學的影響力孰優(yōu)孰劣,就易見出分曉。這時,詩學內(nèi)部的復雜性才能真正顯露在我們面前。
[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冢汉D铣霭嫔?,1999.
注釋:
①馮武:《二馮先生評點〈才調(diào)集〉凡例》,清康熙四十三年宛委堂刻本。
②王應奎:《海虞詩苑》卷七,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③見清康熙研豐齋《玉臺新詠》客本馮鰲跋語。另外,馮鰲所云“承嗣宗之家學”,當指馮復京疏通《詩經(jīng)》名物的訓詁之學。據(jù)四庫提要所記,馮復京撰《六家詩名物疏》,其“征引頗為該博”、“議論有根底”、每條之末間附考證”。這種治學風格,被“二馮”所繼承,詳見《清史列傳》及《清詩紀事初編》中有關“二馮”的記載。
④《榕城詩話》卷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⑤《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對所收《詩學禁臠》評道:“舊本亦題元范德機撰。凡分十五格,每格選唐詩一篇為式,而逐句解釋,其淺陋尤甚,亦必非真本?!币驘o確鑿之證據(jù),暫歸于范德機所作。
⑥《詩學禁臠》中只列題目《三月三日泛舟》,現(xiàn)補齊,文中字句暫依《詩學禁臠》所錄。此詩也有歸為劉長卿的說法,存疑不論。
⑦可參看《二馮先生評點〈才調(diào)集〉》,清康熙四十三年宛委堂刻本。
⑧馮武云:“鈍吟謂詩意必顧題,固為吃緊,然高妙處正在脫盡起承轉(zhuǎn)合,但看韋君所取,何嘗拘拘成法?”可見馮班所說“詩意必顧題”即“起承轉(zhuǎn)合”之詩法。見《二馮先生評點〈才調(diào)集〉凡例》,清康熙四十三年宛委堂刻本。
⑨雖然馮武在談到馮舒受詩法于范德機時,只提到《詩學禁臠》一書,但從馮舒《才調(diào)集》之評語中,也可發(fā)現(xiàn)同列于范氏名下的《木天禁語》對其詩學的一些影響??蓞⒖础缎驴棠咎旖Z》,李攀龍校,《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⑩如錢謙益云:“定遠,吾友嗣宗之子也,而游于吾門。”14(《初學集》卷三十二,《馮定遠詩序》,《錢牧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