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麟春
(廣州商學院, 廣東 廣州 511363)
從關懷倫理維度關懷老齡者
權麟春
(廣州商學院, 廣東 廣州 511363)
關懷倫理主張關系的和諧,把行動的注意力從道德自我必須轉向他人,對他人現(xiàn)實的關注,注重在具體的情境中看重的是關懷行動的結果。老年人成為倫理關懷的被關懷者、接受者,關懷者要尊重和洞察被關懷者的精神需求,并付諸于實際行動的關懷、照顧、體貼。同時,被關懷者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關懷方的關懷作出回應,主動接受關懷。以“關懷”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從關懷倫理的維度關懷老齡者是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分析老齡問題的一種有益嘗試和建構路徑。
關懷倫理; 老齡社會; 關懷
關懷倫理是女性主義對傳統(tǒng)倫理學的反判,開辟了不同的進路,主張以“關懷”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主張關系的和諧,消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三者之間緊張的關系,填平他們關系的溝壑。美國學者特朗托(Joan C.Tronto)說:“如果道德哲學關心人們生活的幸福,我們就有理由期望關懷在道德理論中擁有重要的意義?!标P懷倫理學重視關懷、關系、責任、溝通、情意、特殊表達的聲音、差異中的公平對待等。特朗托把關懷的概念延伸到能夠維持、延續(xù)和修復這個世界的實踐活動都可稱之為關懷。關懷不只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人也可以關懷事物,關懷自然環(huán)境,由關心、照顧、給予關懷和接受關懷四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相應地有四個道德要素:關注、能力、責任、反應[1]63。體現(xiàn)關懷倫理學“關系”的特殊要義,著眼于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
女性主義倫理學家沃克認為,契約論、功利論、義務論等以往的倫理學是“理論——判定”(theoretical——juridical)模式,在這個模式中,道德被看作是類似于一種合同協(xié)定,它是一個指導行動的非個人性的法規(guī),像法律似的命令陳述,用它來解釋道德行為,把道德縮減為一種純粹化的道德知識[2]84。女性主義者認為,以往的倫理學以笛卡爾——牛頓哲學為指導,存在這主客兩分是錯誤的,道德知識總是嵌入在社會生活的網絡之中,它的表達要受到各種因素的約束,主張道德是從已曲解了的(tortured)和已文化化了(cultured)的經驗之中而來的。女性主義的關懷倫理把道德的本質看作是責任的實踐,是人與人之間的承諾和負責,是在人與人和諧關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關懷倫理建構了關涉現(xiàn)實生活,積極塑造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不只是準確的科學化的道德知識,促使人去過“善”的生活,最終獲得幸福[2]86-88。
以關懷倫理解決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危機,所有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都相信,人類彼此是相互關聯(lián)的,人類也是和非人類世界,如動物、植物和靜態(tài)物體相互關聯(lián)的。斯塔霍克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不但我們的身體是自然的,我們的精神也是自然的,“我們人類的能力,包括忠誠與愛、憤怒和幽默、貪婪、直覺、智力和同情,這些能力正如蜥蜴和紅樹林一樣,都是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盵3]384保護和關愛自然,其實是在保護和關愛我們自己,盡到保護生命的責任,人類才會獲得自由。因此,男人和女人都應該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女性美德(關懷、同情、滋育),參與生存必需的生產,因為“只有基于生存必需視角的社會才能提供與自然的和平相處,才能維護國家之間、世代之間與男女之間的和平[3]387。
人生境界是在精神層面上對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狀態(tài)的思考。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從低到高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四種境界反映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簡而言之,處于自然境界中的人,是順從自然而為;處于功利境界中的人,目的是趨于功利;處于道德境界中的人,按照道德原則而為,行為利于他人,利于社會公益;處于天地境界的人,是一種最高境界,不僅利于社會,而且利于自然,達致“天人合一”。人類既要關心自己的利益,也要關心他人的利益,更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維護大自然生態(tài)的完整性和和諧關系是人類的責任,也是人具有超越能力達到高境界的試金石。
女性主義倫理學家認為,自我是關系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相處的關系中體現(xiàn)“自我”的價值。諾丁斯說自我是“一個關系,它是有機的,處于不斷的流動中,它也是情感和意義的中心。”[4]人不僅是自然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社會人,在社會關系中突出人的自主性,強調互為主體的自主,提倡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瓣P系自我”是在與其他自我的連續(xù)遭遇中不斷生成的,正是這種“關系自我”促使人們去不斷地與其他自我遭遇和聯(lián)系,而關懷作為一種人與人的聯(lián)系與遭遇成為這種“關系自我”的必然需要[5]。諾丁斯認為,關懷是一種關注他人的道德情感,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是對某事某人精神上的擔心、焦慮、掛念。關懷體現(xiàn)的是一種關懷方對被關懷方的責任和承擔,并付諸于具體的行動中。同時,被關懷方也需要表示出一種感受能力,對關懷方的關懷作出回應,接受關懷實現(xiàn)身心和諧[1]45-46。
60歲及以上為老年人口,當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表明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8.87%,0-14歲年齡組的少兒人口只占總人口的16.6%,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快速發(fā)展階段[6]。據(jù)全國老齡辦預測,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3.51億人,未富先老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7]。個體老齡化引起個體問題,人口群體的老齡化引起社會問題。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通過的《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認為,老齡問題既包括“影響到老年個人的問題”,也包括“人口老化有關的問題”,并將老齡問題的內容概括為發(fā)展和人道主義兩個方面。發(fā)展方面指的是人口老齡化所造成的生產、消費等方面的數(shù)量減少,贍養(yǎng)、醫(yī)療的費用增加,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有一定的影響。人道主義方面指的是老年人的住房、養(yǎng)老福利、生活保障、醫(yī)療保健等。
德國社會學家孔德曾經說過:“人口就是命運?!比绻裉觳荒芎芎玫亟鉀Q老齡問題,明天就會面臨更大的困境。以關懷倫理分析老齡問題,是從我國國情出發(fā)的一種有益嘗試,需要從三個層面著手。一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人與自然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每個人都會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生活,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自然就會得到提高;二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老年人和晚輩之間的關系、老年人與老年人之間的關系;三是處理好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自我是關系中的自我,在處理好關系中真正體現(xiàn)老年人的價值,包括老年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一)從關懷倫理的維度關懷老年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
人類高揚“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人和自然不處于平等的地位,向大自然瘋狂“開戰(zhàn)”,其后果是資源相對短缺,環(huán)境污染嚴重,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對人的生存、生活、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人不是自然的管家,對自然沒有特權,只有成為大自然的一員,才能順應自然。自然有其內在的價值,傷害自然就是傷害我們人類自己。特朗托認為關懷倫理應該把對人的關懷擴展到物,擴展到環(huán)境。以關懷倫理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是關懷的主體,把注意力由關懷人轉向關懷自然,人對自然要負責任,像關懷人類自己一樣尊重自然、關懷自然。
生態(tài)文明樹立了一種新的環(huán)境倫理,加強生態(tài)文明教育,增強全民環(huán)保意識、生態(tài)節(jié)約意識,努力形成愛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社會風氣,倡導合理消費的良好風尚。人類發(fā)展只有尊重大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維持和發(fā)展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關懷的對象,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和安康。人與自然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和諧。生存在天藍、地綠、水凈的家園中,生活在宜居美麗的空間中,人與自然之間和諧,自然為老年人提供了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加之,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老化,身體器官衰弱,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改變,心理感受表現(xiàn)為孤獨、急躁、抑郁等,對家庭、自己的歸宿感、環(huán)境的舒適程度等方面有強烈的要求,更加需要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因此,自然環(huán)境是否優(yōu)美、人與自然是否和諧,勢必會影響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從關懷倫理的維度關懷老年人的人文環(huán)境
人文環(huán)境包括經濟、文化、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社會關系、政府關心、社會支持等諸多方面。
1.為老年人創(chuàng)造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
關懷倫理要求道德自我把行動的注意力從自我轉向他人,對他人現(xiàn)實的關注。個體在關系中轉向獲得認同的交互個體,通過敘述、交流的方式展現(xiàn)道德困境,在關系的網絡中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斷,使道德沖突得到有效解決。在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讓老年人在幸福中安度晚年。著名的美國老年問題學者凱泊斯和本斯頓指出,“老年人的環(huán)境和自我概念間的消極相互作用解釋了我們社會老齡化的很多問題。打破這一惡性循環(huán),我們應該給老年人更多自由,不受不現(xiàn)實標準和期望的束縛;積極提供老年人需要的社會服務,包括醫(yī)療保健、住房以及提供生理和心理活動的項目;給老人更多的生活主動權,如提供家庭保健服務與個人助理服務等。”[8]首先,就必須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適應老齡化發(fā)展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環(huán)境和服務設施,加強老年人宜居環(huán)境建設,增加社區(qū)老年活動場所和便利設施,如醫(yī)療服務設施、交通道路、綠化美化等,強化對老人的人文關懷,使老年人盡享天倫之樂。其次,保障老年人權益,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資源,鼓勵他們發(fā)揮余熱,參與經濟、政治、社會活動。第三,以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為重點,完善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妥善安排獨生子女父母、無子女和失能老人的生活。第四,發(fā)展社會養(yǎng)老服務,為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便利,注重發(fā)揮家庭和社區(qū)功能,家庭養(yǎng)老和社會養(yǎng)老相互補充。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qū)為依托、社會機構為支撐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既能讓老年人生活在相互熟悉、人與人友好相處的環(huán)境中,又能發(fā)揮社區(qū)老年人互幫互助的優(yōu)勢,提高養(yǎng)老服務標準,規(guī)范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建立養(yǎng)老機構準入、退出與監(jiān)管機制[9]。第五,弘揚尊老敬老贍養(yǎng)老人優(yōu)良傳統(tǒng),著力打造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給予老年人應有的尊重,提供終身學習的環(huán)境,豐富娛樂活動和形式,努力營造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
2.從關懷倫理的維度關懷老年人的人際關系和諧
關懷倫理學者本哈比比(Benhabib)指出,人們在處理與他人關系的時候,涉及的道德范疇是責任、聯(lián)系和分享,相應的道德情感是愛、關懷、同情[10]。關懷倫理主張關系的和諧,強調交談和彼此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尤其是老年人與晚輩之間、老年人與老年人之間關系和諧,家庭會和諧,社會會穩(wěn)定。老年人工作、勞動了一輩子,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財富,由于年齡的原因,退出了工作、勞動,這其中本身就有心理落差,加之老年人身體的原因,身體、思維不再敏捷,自立代之以依賴,“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強烈的反差使老年人特別敏感。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外,老年人所耗費的資源、特別是醫(yī)療資源卻要高于工作人群。況且,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晚輩盡孝與自己的工作很難平衡,導致老年人孤獨無助、精神落寞,失去安全感和生活的快樂。種種的原因說明老年人更需要全社會的尊重、關懷、理解,更需要生活關懷以外的精神關照。這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xiàn),對老年人的關懷,就是對年輕人自己明日的關懷,就是對文明的尊重。
2012年全國老齡工作會議指出,預計到“十二五”計劃末,全國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 100萬,占全國老年人口的23.08%[11]。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如何讓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享受到親人的關愛和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是全社會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解決老年人的物質需求,給予物質上的關懷,在衣食無憂的基礎上關懷他們的精神需求,解決精神空巢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孝”、“敬”的思想比較豐富,孔子強調了“敬”在“孝”中的重要性,沒有“敬”的“孝”是沒有道德意義的。因此,對傳統(tǒng)“孝”揚棄的基礎上以關懷倫理重塑“孝敬”,以關懷倫理構建的和諧關系孝敬老人,真正從道德關懷的層面關照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一方面,著力提升個體道德的水準;另一方面,重視社會倫理的構建,構建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老齡關懷倫理,使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有機統(tǒng)一。“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價值一樣。”[12]公正倫理是確保個人權利的平等和公正,強調具有同等的競爭機會,但老年人處于弱勢地位,導致不能完全達成社會的和諧,需要關懷倫理貫穿其中。年輕人就成為倫理關懷的關懷者,老年人成為倫理關懷的被關懷者、接受者。關懷者要尊重和洞察被關懷者的精神需求,并付諸于實際行動的關懷、照顧、體貼。同時,被關懷者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主動接受關懷,自然就會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從關懷倫理的維度關懷老年人的身心和諧
特朗托指出,好的關懷是一個根據(jù)不同的環(huán)境采取具體有效措施的實踐活動,能夠主動地協(xié)調矛盾、解決沖突。人的本質決定了人只有在關系中才能實現(xiàn)價值。人的價值除了滿足人自身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之外,還能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人的需要在不同的階段會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因此,人為滿足自身需要創(chuàng)造價值也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作為老年人,既有物質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1982年維也納聯(lián)合國老齡問題世界大會通過的《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指出:“老齡只是每個人的生命期、事業(yè)和經驗的自然延續(xù),而他的知識、能力和潛力在整個生命期一直存在”[13],老年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積累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伴隨著自己的生命歷程而與日俱增,尊重生命就要尊重生命的嬰兒、少年、中年、老年的全過程。德魯克指出,“老人是當今時代唯一正在迅速增長的‘弱勢’群體。這個群體的成員之所以處于弱勢地位,既不是由于他自己的錯誤,也不是由于其他人的‘錯誤’;這是一個每個人都或遲或早會加入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不平等根本不同于其他任何群體的不平等”[14]。第一,作為老年人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既不倚老賣老,以老壓小,也不因自己年齡大而妄自菲薄,自尊、自愛、自強很重要。人到老年是自然規(guī)律,每個人都會有老的那一天,保持一顆平常心,盡自己所能干好自己的份內事。心態(tài)老齡化將會加劇自然年齡的老齡化,心理暗示無意中會影響老年人的心態(tài),放大老齡人群所固有的弱勢,從根本上會加重社會的真正老齡化。第二,每一位老年人在為他人和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個人需要也得到了滿足,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和發(fā)揮。因此,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老年人為自己的家庭和社會發(fā)揮余熱很有必要。第三,老年人與自身的關系和諧,而這種自身和諧關系的建立就需要老年人調整心態(tài),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參與到社會生活中,才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關懷倫理注重在具體的情境中看重的是關懷行動的結果,由此以消解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自我之間的緊張關系,構建相互關懷的和諧關系。解決老齡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正視老齡問題,從關懷倫理的維度對老齡者進行關懷,旨在構建一種和諧的關系,在關系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老齡化引起一系列的問題,老年人的養(yǎng)老福利、生活保障、醫(yī)療費用等都需要給予解決,在具體解決的過程中涉及到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老年人與老年人之間、老年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老年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問題,“關系”問題處理好了,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為了維持這種和諧的“關系”,應該實現(xiàn)從倫理層面向制度層面的轉換,政府制定有關的規(guī)章制度勢在必行,在制度中體現(xiàn)公平、正義以及這種和諧的“關系”,切實保障老年人的權益,引導他們發(fā)揮“余熱”。一是在思想上引領老年人,傳播思想正能量,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在行動上引領老年人,以自己豐富的社會經驗指導年輕人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或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身體力行,努力對社會盡責,為社會奉獻,實現(xiàn)自己圓滿的人生價值。
[1]肖巍.女性主義倫理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羅蔚.關懷倫理的理論建構方式與基礎[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4-88.
[3][美]羅斯瑪麗·帕特南·童.女性主義思潮導論[M].艾曉明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Noddings.Starting at Home:Caring and Social Polic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99.
[5]楊鳳.關懷倫理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J].道德與文明,2007(3):77-81.
[6]中國新聞網.中國內地總人口達1339724852人 10年增加7390萬[EB/OL].(2011-04-28)[2013-11-1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8/3004044.shtml.
[7]人民網.精神空巢與老齡關懷倫理的建構[EB/OL].(2010-11-08)[2013-11-12].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157910.html.
[8]胡小武.老齡化社會城市老年政策的理念變革[J].城市問題,2008(7):67-72.
[9]新華網.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人口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的通知[EB/OL].(2012-04-10)[2013-11-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4/10/c_111760183.htm.
[10]趙勤等.淺析當代倫理學的新理論:關懷倫理[J].江西社會科學,2005(8):83-86.
[11]中國新聞網.獨生子女養(yǎng)老無法顧全老人精神健康[EB/OL].(2012-10-23)[2013-11-12].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10-23/4268050.shtml.
[12]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
[13]談華麗.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老齡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J].蘭州學刊,2005(4):247-248.
[14]彼得·德魯克.社會的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215.
OnShowingLovingCarefortheElderlyfromtheDimensionofCaringEthics
QUAN Lin-chun
(GuangzhouCollegeof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511363)
Ethics of care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The focus of action must be shifted from moral self to others and be full of the attention of reality of other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sult of the care action in a specific situation and the choice of behavior will not result in the negative impact and damage.Old people become the cared and recipient in ethics of care.Showing loving care is to respect and to understand the demand of the old people.At the same time,the old ought to respond and accept care in the positive mentality.Showing loving care sust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elf.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ethics of care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elderly systematically and practically and is a beneficial attempt and construction path.
ethics of care; the aging society; care
2014-09-19
權麟春,1971年生,男,陜西隴縣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倫理學等。
C913
A
1671-9743(2014)12-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