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當局的軍事戰(zhàn)略非常重視制空權,認為一旦丟掉了制空權就意味著整個戰(zhàn)爭的終結。有鑒于此,臺當局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擴充防空武器庫,力圖使整個臺灣島變成一只蜷曲成團的“刺猬”。而防空導彈部隊,就是這只刺猬最重要、最犀利的尖刺。
可現(xiàn)實是,這根“尖刺”,臺當局至今搞不清由誰管轄才合適。
根據(jù)臺當局最新裁軍計劃,現(xiàn)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的防空飛彈指揮部(臺灣將“導彈”稱為“飛彈”),將再度并入空軍——這是短短十年間,這支部隊第四度更換管轄權。
曾被視為臺軍最重要戰(zhàn)力的防空導彈部隊,為何遭遇如此尷尬的命運?
據(jù)臺媒披露,依照“勇固案”(臺軍預定自2015年至2019年間實行的新一波裁軍計劃,兵力規(guī)劃將調整為17萬到19萬人之間),防空飛彈指揮部(簡稱“飛指部”)將再度并入空軍防空炮兵指揮部,特種導彈——雄二E型也隨之移編?!皣啦块L”嚴明表示,本案目前還在研討,主要的目的是減少指揮層級,不是為了精簡——按照臺軍習慣,這種表態(tài)代表該計劃已基本定案。
1958 年,臺灣當局鑒于臺澎地區(qū)防空的重要性,先于本島北部部署了美援“力士”導彈第一營,臺導彈部隊由此成軍。后因應導彈部隊擴充發(fā)展,1979 年,正式成立陸軍飛指部,下轄2個群、6個導彈營。
按照臺軍的戰(zhàn)略設定,戰(zhàn)時的第一波攻擊,一定是高科技電子資訊戰(zhàn)及導彈的攻擊,傳統(tǒng)的陸??战佑|已屬第二波或第三波的戰(zhàn)事。在這種形勢下,臺軍唯一具備戰(zhàn)略攻勢的導彈部隊,實際上已經是臺灣最重要的戰(zhàn)力。
但是,“近年來軍方一直把防空導彈部隊丟來丟去,換一個長官就換個看法,讓部隊無法安定、無法順利運轉?!眹顸h籍“立委”林郁方率先表達了對臺當局的不滿,“‘國防部沒有謀定而后動,決策反復的情形實在離譜?!?/p>
“飛指部”最輝煌的時期,始自陳水扁的第二個任期——事后看來,恰恰也是其管轄混亂的開始。
早在2000年6月,陳水扁就將“決戰(zhàn)境外”的競選口號列為臺未來軍事戰(zhàn)略。而到了2004年,陳水扁第二次勝選后,立即對臺軍展開大規(guī)模人事及組織調整,其中最具影響力也是臺軍自1949年以來最大的軍事改革,就是在“軍種司令部”外新設“飛彈司令部”——與原有陸、海、空軍位階相當,屬一級單位,享有“第四軍種”的顯赫地位,頗有比照大陸“第二炮兵”部隊的意思。
按照時任“國防部長”湯耀明的構想,“飛彈司令部”將是三軍所有導彈的“大管家”,不僅納編陸軍原有的近程防空導彈部隊,還把手伸進海軍岸艦導彈部隊和空軍中遠程防空導彈部隊。
但2004年4月1日正式掛牌運作的“飛彈司令部”,在臺軍內部被看作是為陸軍“量身打造”(湯耀明為陸軍出身),傷害了??哲姷睦妫麄儗﹃戃姎庀庵氐摹帮w彈司令部”來掌管自己的導彈部隊怨聲載道,海軍一度拒絕將“雄風”系列導彈交出。
此外,由于臺軍裝備的雷達多數(shù)編屬空軍,無論訓練或是演習,導彈司令部都必須接受空軍作戰(zhàn)司令部的指揮調度,致使組織指揮關系復雜,作戰(zhàn)反應遲緩。
另一方面,由于成立倉促,“飛彈司令部”的組織條例都未送“立法院”審議,這讓在野“立委”頗為不滿,并強硬要求“國防部”項目報告后才能動支,“飛彈司令部”一度淪為“黑機構”。
海軍出身的李杰接任“國防部長”后,于2006年1月正式將“飛彈司令部”降編為“飛彈指揮部”,并把愛國者、天弓、霍克防空導彈劃歸空軍,岸艦導彈也還給海軍。阿扁整合所有導彈部隊、打造臺版“二炮”的計劃至此夭折。
2012年,“國防部長”由陸軍出身的高華柱接任,飛指部再次變更管轄,整并天弓、鷹式及愛國者等重要防空導彈部隊,直屬“國防部參謀本部”。
耐人尋味的是,這支部隊每次變動管轄權,都有“很充分”的理由:李杰將大部分導彈劃歸空軍,稱是便于讓空軍同時兼任防空和制空作戰(zhàn)任務,減免中間眾多繁冗的協(xié)調環(huán)節(jié),大大提高指揮作戰(zhàn)效率。而高華柱的理由更直接,讓導彈專業(yè)的人來掌管,而不是由“管飛行的來管飛彈”。
事實上,管轄權的頻繁更換,不僅弱化了臺軍導彈部隊的作戰(zhàn)定位,也讓這支部隊深受軍種“內斗”之苦。李杰時期,空軍認為陸軍出身的導彈部隊主官學力不足,將許多陸階主官調任參謀本部“進修”,選調空軍防炮軍官接任。陸軍系將此舉視為排擠,暗留心結。于是,飛指部直屬“參謀本部”后,島內媒體曝料,有陸軍出身的“國防部”高層巡視導彈部隊,直接以不適任為由,當場將空軍出身的營長撤職,換上陸軍人馬。
當時島內媒體就分析認為,臺軍導彈部隊指揮權變來變去,純屬折騰。一方面說明臺軍體制的混亂不堪,誰有權誰就說了算;另一方面,一些將領借機對導彈部隊進行人事清洗,搞得軍心不安,恐會造成戰(zhàn)力下降。
一語成讖。2011年1月,馬英九任內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公開導彈演習中,19枚各型導彈竟然有7枚出現(xiàn)過靶未爆、飛行軌跡異常等故障,命中率不足七成。更離譜的是,數(shù)月后補考訓練中,發(fā)射的4枚導彈,命中率只有五成,再創(chuàng)新低。
即便經過高華柱整合,臺軍導彈部隊卻又發(fā)生導彈往海面試射,回頭攻擊岸上的驚險事件,淪為島內笑柄。
甚至連兵源素質都成了大問題。林郁方曝料,飛指部2013年招募的新兵,不但報名即錄取,“來者不拒”,而且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只占8%。
“最需要高科技的飛指部(這個樣子),嚴‘部長真的有信心嗎?”林郁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