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功學,有許多亂七八糟的理論,譬如有一條叫1萬小時理論,大意是成功與天才無關,要的是實踐,你只要操練1萬個小時,比如在10年里每周花20小時去專注地做某事,必定能成為卓越者。
看到這句話時,我的反射弧瞬間被記憶燙焦:我在中學和大學恰好學了10年英語,絕不會少于1萬小時,考試成績也歷來不錯,但卻是不能張口的啞巴英語。最痛心疾首的是,我剛畢業(yè)時在鄉(xiāng)下看西洋愛情動作片,當時的詞匯底子都還在,卻完全聽不懂男女主角的對白,全是教材里沒有的單詞。倘若我是個小官僚,某天赴阿姆斯特丹考察,我甚至不曉得如何向那些大洋馬們問“有發(fā)票嗎”。我悲憤地想:中國的英文教育真是失敗啊,即便我加鐘1萬小時,依舊沒法為國爭光。
歐陽修的《賣油翁》里那句“無他,但手熟爾”,倒是個正面例證。有科學研究表明,女性一生中花費在哭泣上的時間是1.2萬小時,她們在這方面果然很卓越,演戲時眼淚說來就來,撒潑時眼淚也是如此,搞得男人們無論在銀屏上還是在生活中都只能混個情感戲里的配角。我能想到的最好一個例子,是有個叫張伯倫的美國佬,平生睡過2萬多女人,折算成滾床單的時間,肯定也達到了1萬小時的標準,所以……他成了NBA史上最偉大的巨星。我只是有些迷惑約炮和打籃球之間有何關聯(lián),或許,與無數(shù)大波妹的鏖戰(zhàn),鍛煉了他的敏銳球感罷。
“萬鐘理論”從本質上抹殺了天才和庸才的區(qū)別,漠視了天資和機緣的力量。胡屠戶殺了一輩子的豬,最后仍是一個唏噓的豬肉佬;世間最勤勉的行刑隊長把自己的鬼頭刀都砍鈍了,都注定籍籍無名,他永遠做不成張獻忠。
單靠慣性做事是無法成器的,電光石火很重要,醍醐灌頂很重要。擦鞋匠給100萬人服務都無法變成大師,但精明人在關鍵時候給領導擦一次鞋就雞犬升天了。舊時秦惠王患病,懸賞招募吮癰舐痔的死士,吮癰者獎豪車一輛,舐痔者獎豪車五輛,宋國使者曹商能說會道舌功了得,秦王又賞了他100輛豪車,看來汽車制造確實是秦國的支柱產業(yè)。相形之下,南齊的庚黔婁雖然為掌握父親病情而嘗糞,以巨大的犧牲被記載進了二十四孝,但卻僅排名二十一位,也沒什么獎賞,搞不好還被后世譏為愚孝。由此可見,孝道不如王道,吃屎的正能量不如舐痔的負能量。當然,比起古往今來無數(shù)吃了一輩子屎都沒能載入史冊的野狗,庚黔婁還是幸運的。
世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做著簡單重復的工作,但他們花費幾萬小時甚至幾十萬小時做過的事,有時會通過遺傳密碼投射到后人的舉止中,譬如秦始皇當年征召大量勞力修長城,時至今日,祖宗曾參與這一浩大工程的那些后裔們,每到夜幕降臨,仍會齊聚桌邊開始認真地砌長城,其中一些砌城砌得家徒四壁的人,家里的糟糠還會尋來,用腦殼把鐵門撞得咚咚響,宛如孟姜女。
卓越從來都是虛妄的東西。學會處世,學會謀生,遠比一根筋地追求出人頭地重要。我有個親戚曾常年在工地干活,他亦知自己成不了貝聿銘,但他總結了一條經驗:開飯時第一碗要盛少點,這樣可以迅速吃完并添加第二碗飯,像那些第一碗飯盛得滿滿的人,吃罷會發(fā)現(xiàn)飯桶已經空了。這經驗比出死力干1萬小時的重活管用。偶看新聞,有些白頭老翁暮年喜得貴子,還笑得跟殘花一樣,我悲哀地想這老糊涂要無端花費10多萬小時去撫育別人的種苗,忍不住想給他送個賀匾——“遠親不如近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