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興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其中自知內省智能是超越生存本能的一種智能,也是多元智能的八項智能中最晚發(fā)展成熟的能力。加德納在《再建多元智能》中,對自知內省智能進一步明確表述:自知內省智能是“一個人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欲望、恐懼的能力,并且有意義地運用這些信息去調適自己生活的能力”。
處于成長期的初中學生還不能像成人那樣主動地自我反省。事實上,初中學生往往更習慣于評價外界事物,而缺乏自我評價的意識,其自知內省智能完全處于一種朦朧的萌芽階段。自知內省智能聽起來似乎很抽象,其實這種智能主要是指在人的發(fā)展中認識、洞察和反省自我的能力,即一個人對自己看法。該智能表現(xiàn)為能正確判斷和評價自己的言語、行為、情緒、動機的一個認識過程,從這些表現(xiàn)方式中來提高自己自尊、自律、自愛的能力。教師在初中階段有意識地培養(yǎng)、開發(fā)學生的自知內省智能,對于學生迅速適應初中相對緊張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習能力有著較好的作用。下面是筆者在進行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自知內省智能的一些做法,對于學生的成長、生物學素養(yǎng)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學生互相內省
初中學生對自身存在的不足、知識方面的缺陷往往會視而不見,但對他人存在的問題卻能一針見血。小組討論能使學生認識到對方存在著不足,并延伸認識到自身也存在不足。
如在講到“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的時候,如何保證植物能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和無機鹽?教師先通過植物吸收水分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就吸水;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就失水。然后教師展示出根尖的結構模式圖,提出問題:植物能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和無機鹽的結構特點是什么?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不少學生很容易就提出土壤溶液濃度要小于根尖細胞內溶液濃度。但馬上有學生提出:土壤溶液濃度小于根尖細胞內溶液濃度這能保證植物吸收到水分,但這并不是結構特點。也有學生提出這也不能使植物能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這樣的互相質疑、互相內省,部分學生的思路轉移到根尖的結構上來,于是有學生發(fā)現(xiàn)了根尖成熟區(qū)有很多根毛,馬上又有學生聯(lián)想到了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之一是有很多小腸絨毛,這樣就能大大增大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表面積。有學生提出來,成熟區(qū)有眾多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植物根部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成熟區(qū)是植物根部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當學生提出,一個根尖的根毛形成的表面積還不夠大;馬上有學生就說出,植物的根有很多分支,這樣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表面積更大了,正是因為植物的根有了眾多的根毛和很多的分支這樣的結構特點,使植物能夠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和無機鹽。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之間通過相互質疑指出對方的錯誤,而這樣的質疑是不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的,同時可使學生認識到每個人在學習、生活中,都可能有一些錯誤和不足,通過質疑可以認識到這些錯誤和不足。通過討論,學生從開始質疑別人,逐漸學會對自己質疑,對自己質疑就是內省的開始。
2 教師幫助內省
初中學生往往自我感覺非常好,顯得盲目自信。教師可以針對自我感覺特別好且又不是很踏實的學生,有意識地讓學生回答一些對他而言有難度的問題,讓其遇到一些挫折之后,感受到自身的確存在不足,從而促使學生自我反省,進行思考。
“誘錯”是比較委婉的讓學生認識自身不足,而培養(yǎng)自知內省智能的一種方式。如在進行“血液循環(huán)”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根據血液循環(huán)示意圖,寫出血液在體循環(huán)中的流動途徑: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全身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并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主動脈、全身各級動脈里流的是動脈血,上、下腔靜脈、各級靜脈里流的是靜脈血。然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析出血液在肺循環(huán)中的流動途徑: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接下來教師提問:肺動脈中流的是什么血?不少學生會脫口而出是動脈血。教師可以跟學生一起分析、反?。悍蝿用}中的血液來自哪兒?上、下腔靜脈里流的是什么血?肺動脈中的血液到達肺部毛細血管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內省、反思,明白的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經過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知自知內省智能。
3 教師自知內省
自尊源于尊重,學生受到尊重,就會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就會產生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教師有時也難免出錯,當教師講解出現(xiàn)錯誤時,要勇于承認。通過教師的自知內省,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人存在著不足、錯誤是很正常的,教師也不例外。因此教師沒有必要為自己存在的錯誤、不足而感到難為情,每個人必須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錯誤,才能不斷的進步。教師不會因為自己的出錯而影響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相反卻能因為能進行自我反省而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例如,有這樣一道例題:為探究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小明制作了如圖1所示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草履蟲將( )
A. 從左向右運動 B. 從右向左運動
C. 不運動 D. A、B、C皆有可能
由于教師沒仔細看清題目,對草履蟲而言食鹽是有害刺激,因此從圖中可以看出,草履蟲將逃避有害刺激,而轉移到右邊的清水中。因此答案為A。而標準答案犯同樣的錯誤。在講完全部答案后,初一(1)班學生舉手指出了觀察草履蟲的運動方向,是在顯微鏡下的觀察,而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倒像,因此在顯微鏡下草履蟲是從右向左運動。教師及時向全班學生糾正了答案,并進行了自我反?。河捎跊]有仔細審題,忽略了“顯微鏡”這個關鍵詞。并把自己作為反面教材向全班學生進行了自我批評,同時對質疑的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進行的表揚,看到該學生的喜悅,其他學生對他投來的是羨慕的目光,這位學生平時是一位成績一般的學生,但在最后期末的時候,生物成績居然考出了90多分的高分。可以看出,教師的自我批評和自知內省,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自知內省智能具有很好的榜樣作用。
4 學生自知內省
實驗操作是訓練學生自知內省智能的很好的方式。如在學習顯微鏡的使用的時候,教師先跟學生一起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再通過視頻介紹如何使用顯微鏡,接下來教師再強調使用顯微鏡時的一些注意事項,然后讓學生自己操作。在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左眼看著目鏡時漆黑一團,學生就會反省,為什么沒有光呢?可能沒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也可能遮光器上光圈沒有對準通光孔;光線太暗。學生就會反省:光圈是不是用的太小,反光鏡是不是需要用凹面鏡;光線太亮。學生就需反省:光圈是不是太大,反光鏡是不是需改用平面鏡;在調焦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了觀察對象。學生就會反省:是不是沒把觀察對象放在通光孔中央,或者物鏡在上升過程中太快……發(fā)現(xiàn)和解決在操作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內省和自我批判的過程。這一過程使得學生的自知內省智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并發(fā)展,也可以使內省和自我批判成為學生的習慣。
當然,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自知內省智能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在自知內省智能發(fā)展上的特點,不要拔苗助長,盲目地不切實際地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應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在回憶和總結的基礎上,思索產生行為的原因,以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