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新, 林 航, 穆軍山, 崔曉萍
(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 神經內科 福建醫(yī)科大學福總臨床醫(yī)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25)
隨著腦血管發(fā)病率的不斷升高,血管性癡呆發(fā)病率也逐漸升高,它不僅給患者帶來長期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而且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因此,血管性癡呆的防治近年來越來越得到重視。動脈粥樣硬化(AS)是血管性癡呆的主要病因,血管損傷直接參與了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機制。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2)是一種來源于中胚層及神經外胚層的細胞因子,F(xiàn)GF-2可以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兩種方式促進自身細胞與周圍細胞的增殖、分化、蛋白質合成等生物學行為,尤其對血管內皮細胞有顯著的增殖效應。炎癥因子在血管性癡呆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急性炎性反應蛋白,參與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觀察血管性癡呆患者血清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CRP的變化,探討其在血管性癡呆患者預防及治療中的意義。
選擇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住院血管性癡呆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齡(67.63±9.02)歲。正常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5.93士8.02)歲。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2002年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1],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功能明顯下降、記憶力下降以及2個以上認知功能障礙;臨床檢查有局灶性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影像學表現(xiàn)多個腦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癡呆與腦血管病密切相關,癡呆發(fā)生于卒中后1個月,并持續(xù)6個月以上,或認知功能障礙突然加重、波動、階梯進展。排除標準: ① 意識障礙; ② 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所致的癡呆(如阿爾茨海默病等); ③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癡呆; ④ 精神疾病(抑郁癥等)。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內空腹采肘正中靜脈血3 mL,正常組病例體檢時采集空腹靜脈血。于室溫2 h 內離心分離血清, 貯藏于-70 ℃冰箱備用。所有標本均采集于分離膠真空采集管(促凝管)中,室溫下靜置4~6 h后,35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清,置-70℃冰箱保存待測,標本保存時間最長不超過3個月。
所有標本收集后由專人測定。用ELISA 法測定血清中bFGF 含量。人重組bFGF Sandwish ELISH 試劑盒系Chemicon 公司產品。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采用比濁法檢測CRP,由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檢驗科完成。
采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用均值±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及直線相關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血管性癡呆組血清bFGF水平為(10 163±4 068) μg/L, 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的(5 018±2 065) μg/L(P<0.01); 血管性癡呆組CRP水平為(7.08±4.93), 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的(1.03±1.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對所有的血管性癡呆患者血清bFGF與CRP進行線性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bFGF與CRP呈顯著正相關(r=0.939,P<0.01)。
血管性癡呆(VD)是老年期癡呆的主要類型之一,是腦循環(huán)障礙所致的高級神經功能全面減退的疾病,由一系列腦血管因素導致腦組織損害而引起的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已成為威脅高齡人群生命質量的疾病之一,對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負擔[2],受到了社會和醫(yī)療界的廣泛關注。腦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性癡呆發(fā)生的重要原因,炎癥反應、細胞凋亡和血管損傷參與了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機制。
bFGF廣泛存在于幾乎所有來源于中胚層和神經外胚層的組織中,包括大腦、腦垂體、丘腦下部、軟骨、骨、睪丸、前列腺、卵巢、黃體、胎盤以及心、肝、胃、眼、腎上腺皮質和巨噬細胞等[3]。bFGF對血管內皮細胞有顯著的增殖效應。 bFGF是一種有效的神經營養(yǎng)因子,具有促進神經元再生及神經突起生長,維持大腦皮層神經元存活和促進血管增生的作用。韓瑩等[4]研究證實bFGF對缺血性腦損傷引起的神經元變形壞死、遲發(fā)性神經元死亡和凋亡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管性癡呆患者在卒中后1~6月血清bFGF含量較正常對照組顯著提高。血清bFGF含量在正常人群中含量極低,在發(fā)生腦卒中后1~6月的癡呆患者中血清bFGF含量增高與血管內皮損傷后血管平滑肌細胞死亡而導致上調表達的bFGF釋放有關。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腦卒中后,負責轉錄FGF-2和FGFR1的mRNA水平上調,該過程與病程中新生血管形成有關。FGF-2促進血管生成的機制主要為:促進內皮細胞分裂、生長,并延長內皮細胞的壽命;刺激內皮細胞膠原酶和纖維蛋白酶降解基底膜,并誘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向三維膠原基質中增殖,形成毛細血管腔狀結構[5]。本研究還顯示,血清bFGF含量與血管性癡呆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說明bFGF含量越高,血腦屏障破壞可能越嚴重、激活的膠質細胞越多,血管內皮損傷越嚴重,從而產生嚴重癡呆,因此血清bFGF含量判斷癡呆的嚴重程度、判斷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CRP是存在于血清或血漿中的一種微量蛋白,主要在肝臟內合成,各種疾病導致的組織損傷可使體內炎性反應系統(tǒng)被激活,導致CRP水平升高。CRP是體內重要的炎癥標志物之一,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病理生理的全過程,現(xiàn)階段研究不僅已證實CRP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存在,而且已證實其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炎過程,包括粥樣斑塊的形成和破裂,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而心、腦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對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7];其次,CRP可誘導人內皮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參與動脈樣硬化形成過程中平滑肌的遷移和增殖,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CRP參與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生病理機制可能為:炎癥使腦血管病變加重,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缺血性梗死,最終患者智能減退,出現(xiàn)不同程度癡呆。本研究結果表明,血管性癡呆組血清CRP水平較正常對照組明顯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類似[8-9]。CRP是機體的一種炎癥反應蛋白,本實驗提示CRP參與了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
綜上所述,血管性癡呆患者血清bFGF、CRP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提示可通過血清bFGF、CRP水平來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進而預測血管性癡呆發(fā)生的可能性及嚴重程度。
[1]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2, 35(4): 246.
[2] 郎森陽.血管性癡呆的診斷與鑒別[J].中國臨床康復, 2004, 8(16):3143.
[3] Zeng H X, Zhang H B, Huang K, et al.Advance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J].Chinese J New Drugs, 2010,19(11): 949.
[4] 韓瑩, 李磊.缺血性腦損傷中神經發(fā)生的研究進展[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11, 6(3): 213.
[5] Damico F M.Angiogenesis and retinal diseases[J].Arq Bras Oftlmol, 2007, 70(3): 547.
[6] Ban Y, Watanabe T, Miyazaki A, et al.Impact of increased plasma serotonin levels and carotid therosclerosis on vascular dementia[J].Atherosclerosis, 2006, 195: 53.
[7] Kawamura T, Umemura T, Kanai A, et a1.Soluble adhosion molecules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progression of 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Metabolism, 2006, 55: 461.
[8] Ravaglia G, Forti P, Maioli F, et al.Blood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risk of dementia:The Conselice Study of Brain Aging[J].Neurobiol Aging, 2007, 28(12): 1810.
[9] Engelhart M J, Geerlings M I, Meijer J, et al.Inflammatory proteins in plasma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the rotterdam study[J].Arch Neurol, 2004, 61(5):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