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九醫(yī)院(西安710054) 郝婕敏 王 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fā)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兒353例,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手足口病患兒353例,男202例,女151例,3~6個月4例,6個月至1歲33例,1~2歲89例,2~3歲93例,3~5歲99例,5歲以上35例;3歲以下219例,3歲以上134例,3歲以下患兒明顯居多。大多數患兒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其中少數患兒軀干、膝關節(jié)、足底皰疹密集。伴有發(fā)熱、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患兒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癥狀不典型者僅表現為單一部位斑丘疹。
2 護 理 ①口腔護理:做好口腔清潔,餐前、餐后漱口,利巴韋林氣霧劑噴口腔3次/d,配合碘甘油涂抹潰瘍處,疼痛、流涎患兒予以西瓜霜噴霧劑噴口腔。②發(fā)熱護理:對于低熱及中等發(fā)熱的患兒不需要特殊處理(有熱驚史者除外),多飲水即可。對于高熱患兒,每4h監(jiān)測體溫1次,物理降溫或尊醫(yī)囑服用小兒泰諾林口服液或美林口服液,高熱持續(xù)患兒,用量每日不超過4次。出現四肢末梢厥冷、發(fā)紺時,應注意保暖。尤其出現高熱不退、肢體抖動或激諾者,年齡在3歲以內,病程在5d以內,降溫的同時,給予安定、魯米那等鎮(zhèn)靜劑。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嘔吐時,及時補液。③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用柔軟、舒適、寬大棉質衣物,經常更換以保持清潔干燥,以免患兒不適。剪短指甲,嬰幼兒可戴手套,避免抓傷皮膚,預防繼發(fā)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兒,要保持臀部清潔、干燥,便后清洗臀部,防止皰疹破潰。④飲食護理:患病期間飲食以清淡為主,宜溫涼、無刺激、富含維生素,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發(fā)熱患兒應多飲水。⑤消毒隔離:保持病室整潔,空氣清新,溫度適宜,每日至少開窗通風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紫外線空氣消毒每日1次。每位患兒床頭配備陪護人員使用的碘伏消毒劑。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個人品用50℃以上熱水浸泡30min或煮沸3min;床頭、床架、桌椅板凳等經常觸碰物品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每日2次。用同濃度含氯消毒劑拖擦病室地面每日2次,患兒嘔吐物、排泄物傾倒前用等量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注意患兒個人衛(wèi)生,不能外出,限制在室內活動。陪護親友接觸患兒前后均應洗手消毒,盡量減少探視,陪護人員相對固定。
3 結 果 除4例患兒因持續(xù)高熱轉院治療外,其余患兒經過正確治療與精心護理,無一例轉為重癥,均治愈出院。
手足口病具有急性起病、隱性感染者多的特征,且好發(fā)于3歲以下嬰幼兒[1]。通過對353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體會如下:①預防控制難度大,發(fā)病率高,輕癥多,重癥難預測;隱性感染者多,具有傳染性;潛伏期長,潛伏期排毒;人傳人,人傳環(huán)境,環(huán)境再傳人;幼兒行為衛(wèi)生差,皮膚粘膜嬌嫩,免疫不健全,易感染;對幼兒健康教育難,對傳染源控制效率低[2]。②病情觀察尤顯重要:在手足口病高發(fā)季節(jié)(5~7月),病人病情變化迅速,年幼兒童不能準確訴說病史,所以病情觀察比成人更顯重要[3]。起病之初就出現高熱或發(fā)熱伴隨呼吸、神經系統(tǒng)癥狀,患兒發(fā)展成危重的概率大,尤其年齡小于3歲的患兒。③健康教育是關鍵:由于手足口病傳染,家長對該病的認識往往表現比較緊張,患兒出現緊張和恐懼。一經確診,就應做好患兒及家長的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取得家長及患兒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向家長講解手足口病基本知識,潛伏期為2~10d,平均3~5d,無并發(fā)癥者,預后良好,1周左右自愈,消除家長及患兒的緊張、恐懼心理。使家長知曉消毒方法,正確有效使用消毒用品進行自身及患兒用品消毒,是配合治療護理的有益途徑。治愈出院后,還應注意居家消毒隔離,隔離期限為自確診日至28d。在手足口病流行季節(jié),不帶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4],無病不去醫(yī)院,不去看望居家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
[1]祁阿朝,康曉輝,王 紅.手足口病112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6):695-696.
[2]陳 靜.兒童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兒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0):26.
[3]王玉珍.瑞氏綜合癥患兒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6):52.
[4]高繁花,王英娟.小兒手足口病83例護理體會[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3,42(7):933-934.